2.2《红烛》课件19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课件19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3 07:0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红烛
闻一多
猜猜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教学目标:
1.
了解新月诗派的相关知识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创作;
2.
品读鉴赏诗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3
.
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现代爱国诗人、学者。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大学任教。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仆先生的大会上,他怒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仆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在创作诗歌时,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主要作品:1923年9月7日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新月派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新月派成立于1923年,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則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着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子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眀的图画;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等,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由红烛联想到自己。
第二部分(2~3节):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
第四部分(5~7节):借对烛泪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献身祖国的心愿。
第五部分(第8~9节):卒章显志,揭示红烛精神,也表明是人的人生宗旨。
第三部分(第4节):诗人对红烛的殷切寄语,也是是人的自我勉励
思维碰撞
1.为何凸显红烛的颜色?
2.如何理解“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个句子?
3.第6节“何苦伤心流泪”的疑问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5.如何理解诗人所说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为何凸显红烛的颜色?
诗歌开篇突出红烛意象的特征——红,“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如赤子之心,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2.如何理解“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个句子?
这里用反复的手法说“不误,不误”,对上文的“矛盾!冲突!”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光是“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诗人这一认识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人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感悟。
3.第6节“何苦伤心流泪”的疑问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亲切地询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表现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因为还有“残风”存在,“残风”暗指反动势力。“红烛”流泪是因为“烧得不稳”而“着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为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而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
4.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因为要“创造光明”,所以红烛“灰心流泪”。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5.如何理解诗人所说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结尾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的燃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二,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1.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燃烧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希望为世人创造光明,这些都象征着拯救祖国的爱国精神。
2.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主题归纳
本诗以诗人与“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即使是“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写作特色
1、注重主观情绪的渲染。诗歌中大量使用的抒情的感叹词,强烈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中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2、注重形式美和节奏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感,以此与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匹配,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三美主张,在这一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写作特色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第二节而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
拟人: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将红烛当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反复:“不误,不误”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否定的语气。
呼告:每一节开头都以“红烛啊”领起,诗人对红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红烛》开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显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联想到诗人自身,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适用角度:奉献,过程与结果,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
更上一层楼——
闻一多在《红烛》中曾说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们要用有限的时间去发挥自己无限的价值。只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某著名企业家坚持一种奉献的企业文化,他不断的做慈善,用行动感染别人,使慈善行为慢慢被人接受、宣传、扩大,变成企业员工的一种自发行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运用示例
拓展阅读:闻一多《死水》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