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散步》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散步》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3 08:3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八上
《散步》
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散步(
)?????熬(
)????
咕咕(

分歧(
)?????霎时(
)????
粼粼(

2.解释词语。
信服:
分歧:
取决:
熬:
一霎:
两全:
粼粼:
各得其所: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随意地铺着,有的(????)有的(????);树上的(????)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4.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________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她_______的父亲。
②那里有________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______________的鱼塘。
③我的母亲________高大,_______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_______很胖,_______幼小,自然也轻。
5.根据拼音写汉字
(1)母亲xìn?fú(????)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2)后来发生了fēn?qí(???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不过,一切都qǐ?jué(???)于我。
(4)yí?shà(????)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5)我想一个liǎng?quán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gè?dé?qí?suǒ(????),终不愿意。
(6)我决定wěi?qū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7)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lín?lín(???)的鱼塘。
6.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趣味,情趣)
B.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人生的使命)
C.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诉我的。(“咱”和“我”所指不完全相同)
D.我决定委屈儿子。(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7.下列各语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B.田里的东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C.树枝上的嫩芽儿也秘了。
D.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敖过了一个严冬。
8.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B.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C.后来发生了分歧。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D.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9.下列画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1)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上台前,老师一再叮嘱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1)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2)我们一定要仔细领会文件的精神。
C.(1)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2)她对这里的而生活还不习惯。
D.(1)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0.下列句子方框里的词语,应选的一项是(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
②无奈
③生长??
B.①拖
②高兴
③覆盖
C.①熬
②信服
③铺??
D.①活
②犹豫
③滋生
11.“母亲”开始想走大路,后来改变主意的原因是(

A.因为小路有意思,好玩。
B.因为她看见孙子要走小路。
C.她怕儿子为难。
D.因有儿子在身边,可随时背她。
1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的肩上转移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她的安排一样。
二.简答题。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祖孙发生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5.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我”是怎样解决的?
这体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6.“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这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7.怎样理解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8.课文主题
9.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
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
10.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
景物描写的作用。?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作用: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
鱼塘。”?
作用:
11.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2.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
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14.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三.阅读训练。
(一)阅读《散步》,回答问题。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4.第二段中对“我”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5.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
(二)阅读《散步》,完成问题。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文章写了一家人散步的故事,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文章思路(每空五个字以内)(1)????????(2)???????(3)??????????
2.文中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3.一家人散步时产生了分歧,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
???????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
(三)阅读《散步》选段,完成问题。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1.选文第一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和??????????。
2.文中的“分歧”具体指(用选文中的语句作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3.对选文中加点词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
4.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1)我说:“走大路。”
??
(2)(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
5.请写出一句你领知道的谢老爱幼的名句。
?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地点、人物,简洁明了。
B.第③段既照应第②段开头“身体不好”,又体现了“我”对母亲真挚的爱。
C.第④段和第⑦段描写田野的春色,主要是为了展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D.
第⑤段通过儿子天真、充满童趣的话语展现了一家人散步时的和乐、幸福。
?????????
2.下列对句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词语表现了“我”和妻子照顾一家老小时的小心、稳重。
B.“整个世界”的含义是:母亲给“我”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这就是整个世界。
C.“世界”一词大词小用,写出了中年人肩负的责任之重大。
D.这句话在结构上只是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3.一家人散步时产生了分歧,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五)阅读《散步》选段,完成问题。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选文中加点词“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
2.请你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画线句。
?
?
3.阅读文段,说说当“我”面对分歧时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
?
四.中考汇编。
(一)(2018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阅读《散步》,回答问题。(15分)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6.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3分)
????
?
  17.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
?
  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
?
  18.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
?
  19.阅读第⑥段,说说当“我”面对分歧时,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重大”?(2分)
????
?
  20.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3分)
????
?
部编语文八上
《散步》
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散步(sàn)?????
熬(áo)?????????
咕咕(gū)
分歧(qí)??????霎时(shà)????????粼粼(lín)
2.解释词语。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一霎: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3.新绿,浓,淡,嫩芽,咕咕地,生命。
4、①强壮??高大??②金色??水波粼粼??③虽然??然而??虽然??毕竟
5.(1)信服
(2)分歧
(3)取决
(4)一霎
(5)各得其所(6)委屈
(7)粼粼
6.D
7.答案:A。解析:B项“东”应为“冬”,C项“秘”应为“密”,D项“敖”应为“熬”。
8.答案:B。解析:委屈:使人受到委屈。
9.答案:C
解析:A项中(1)的“自然”是副词,“理所当然”的意思;(2)句中的“自然”是形容词,“不局促,不呆板”的意思。B项中(1)的“仔细”是形容词,“小心、当心”的意思;(2)句的“仔细”是形容词,“细心”的意思。D项中(1)句的“意思”是指“情趣、趣味”;(2)句的“意思”是指“语言文字的意义”。
10.C
11.B
12.C。
二.简答题。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几句话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并且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伏笔,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是一个对称句,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也发生了转化。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3.“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段对初春田野进行的景物描写,突出了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欢乐的心情。
4.祖孙发生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祖孙发生分歧,“我”若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若处理不好,全家不愉快,破坏家庭和谐,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
5.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我”是怎样解决的?
这体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是: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处于核心地位的“我”选择走大路——“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考虑到自己陪伴儿子的时间还很长,即使这一次委屈了他,还有长久的日子可以补偿,但“我”能为母亲做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的细节描写,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
6.“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这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来分析。“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田园风光图,这分明是春天和生命的召唤,写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也衬托出母亲愉快的心情。
7.怎样理解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写出了中年人所肩负的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我”背上的母亲,代表着过去,妻子背上的孩子代表着未来,这重大的责任中年人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这个带有象征意味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8.课文主题
课文选取“散步”这个生活中的小片段,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9.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
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因为以小见大,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
的传统美德,
“散步”
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拟题:《责任》《孝顺》
拟题理由:这两个题目能够揭示文章的中心。?
10.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
景物描写的作用。?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作用:描写了新绿、嫩芽、咕咕冬水,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烘托了一家
四口散步的愉悦心情。?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
鱼塘。”?
作用: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交代了走小路原因,烘托了一家四
口愉快的心情。?
11.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
幼小,自然也很轻。”
对称句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这些句子体现了一个相亲相爱、和睦而又温馨的家庭;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十分重
大。?
12.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
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答案:《散步》:是表现家庭和美温馨的亲情的,感情基调是愉悦、深沉的。《秋天的怀念》:是表现母子之爱的,感情基调低沉而徐缓。?
13.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14.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通过散步,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三.阅读训练。
(一)阅读《散步》,回答问题。答案: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2.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
3.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4.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5.略。(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阅读《散步》,完成问题。答案:
1.(1)一家人散步,(2)产生了分歧,(3)我们走小路(意思对即可)
2.景物描写,(1分)表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这是对生命的赞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烘托了一家人散步的愉快心情,更好的表现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3.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母亲决定走小路是对孩子的疼爱,我尊重母亲的决定是对老人的尊重,更好的表达了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
4.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人到中年责任重大,既要赡养照顾老人,又要抚养教育孩子;人要勇于担当,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这样。
(三)阅读《散步》选段,完成问题。答案:
1.地点?
人物
2.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使文章波澜起伏,更体现了一家人的和睦及天伦之乐
3.“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了正值中年,是“强壮”
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儿子还小,所以看父亲是“高大”的。
4.(1)晚辈尊重孝敬老人?????
(2)长辈(老人)疼爱孙子
5.示例:①“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
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培根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答案:
C(错在“主要是为了展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主要是为了烘托出作者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氛围)
2.D(作用是深化了文章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1)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2)母亲决定走小路是对孩子的疼爱,;(3)我尊重母亲的决定是对老人的尊重,;(4)更好的表达了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
(五)阅读《散步》选段,完成问题。答案

1.母亲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相比较,“我”是高大的。(意思对即可)
2.这段话描写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新的“生命”的活力。用环境描写烘托出作者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氛围,衬托出浓浓的亲情
3.因为母亲、妻子和儿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体现了“我”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四.中考汇编。
(一)(2018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阅读《散步》,回答问题。(15分)答案:
(一)阅读《散步》(15分)
16.本文通过描写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场景(平凡小事)(1分),生动地展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1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1分)(共3分)
17.⑴“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流露出了“我”的欣慰,即庆幸自己的母亲又走到了春天)。
⑵“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庆幸自己的母亲“挺住”了严冬)。(每小题2分,共4分)
18.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共3分)
19.因为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体现了“我”(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共2分)
20.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旨);又揭示了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即对上赡养,对下培养)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