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目标
1.利用岩石标本、示意图、计算机模拟动画等,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2.阅读与绘制示意图,理解并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3.结合实例,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意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一、岩石圈的组成
1.岩浆岩
(1)成因: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而形成。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
(1)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打以及生物作用下产生的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形成。
(2)常见沉积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3)特点:具有层理构造,有时能找到化石。
3.变质岩
(1)成因: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地壳中原有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形成。
(2)常见变质岩
原有的岩石
变质后的岩石
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石英砂岩
石英岩
判断
1.花岗岩是常见的侵入岩,玄武岩是常见的喷出岩。(
√
)
2.沉积岩都含有化石。(
×
)
3.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而形成的。(
√
)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
2.地质作用
3.地理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自然环境不断演化。
思考 沉积岩、变质岩能直接形成岩浆岩吗?为什么?
答案 不能。沉积岩、变质岩要先经过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然后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探究点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下面各图为常见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图中物质可能为岩浆、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沉积岩、风化物、沉积物,图中箭头表示各种地质作用。
[综合思维] 试把变式图补充完整,并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
1.变式图一
地质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冷却凝固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2.变式图二
地质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③固结成岩 ④变质作用 ⑤重熔再生
3.变式图三
地质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冷却凝固 ②风化作用 ③侵蚀、搬运、堆积 ④固结成岩 ⑤变质作用 ⑥重熔再生
1.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形成过程
突出特点
常见岩石
应用举例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流纹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
具有片理构造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注:金属矿产的形成往往伴随着岩浆活动,但后期可经过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存在于沉积岩或变质岩中。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包括地质循环和岩石的转化,结合起来可用下图表示:
依据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可总结基本规律如下表: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
岩浆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岩石类型判读
(2)地质作用判读
笔墨纸砚被誉为“文房四宝”,砚石是制作石砚的原料。我国石砚种类繁多,其中湖南祁阳产的板岩是“祁阳砚”石料,永顺产的含三叶虫化石薄层灰岩是制作“燕子石砚”的原料。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由④到③的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为( )
A.冷却凝固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重熔再生
2.制作石砚的“祁阳砚”石料和“燕子石砚”原料分别属于上图中的哪一类岩石( )
A.②和③
B.②和①
C.①和③
D.④和①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图中①与风化物的箭头指向是相互的,所以①为沉积岩;只有一个箭头指向③,所以③为岩浆岩;三个箭头指向④,所以④为岩浆;②为变质岩。图中由④到③即由岩浆到岩浆岩的过程,因而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为冷却凝固。第2题,板岩为变质岩,灰岩为沉积岩。
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读材料和图完成3~4题。
3.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长白山天池是火山作用形成的,因此浮石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温度迅速降低形成的,因冷却较快与气体挥发,所以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A项正确。第4题,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结合上题可知,浮石形成过程为③。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③作用过程中形成了煤炭。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b为( )
A.岩浆
B.岩浆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2.图中①表示的地质作用为( )
A.重熔再生
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
D.冷却凝固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③作用过程中形成了煤炭”可知a为沉积岩;③是外力作用,与沉积岩能相互转化的是变质岩,因此b是变质岩。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因此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d是岩浆岩,而c是岩浆。第2题,①表示岩浆生成岩浆岩的过程,地质作用为冷却凝固。
中国地质工作者深入甘肃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⑤⑥的岩石类型分别是( )
A.沉积岩、变质岩
B.沉积岩、岩浆岩
C.岩浆岩、沉积岩
D.变质岩、沉积岩
4.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①
B.③
C.④
D.⑤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据右图可知,①为岩浆,②为侵入岩,③为喷出岩,⑥为变质岩,⑤为沉积岩,④为沉积物。故选A。第4题,据左图可知,雅丹地貌区域岩石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⑤为沉积岩,故选D。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长白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湖,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 )
A.①岩
B.②岩
C.③岩
D.④岩
6.①②④三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岩浆侵入
C.外力作用
D.变质作用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物质循环关系可知,①是喷出岩,②是沉积岩,③是变质岩,④是侵入岩。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喷出岩。第6题,③为变质岩,①②④三类岩石转化为③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
岩浆热场指的是很短时间内一个局部区域出现的岩浆活动使该区域地热梯度明显上升,形成局部区域的瞬间热场。它往往伴有流体的活动,是流体循环、上升、汲取地壳中某些元素的场所,往往有矿产形成。读图完成7~8题。
7.岩石乙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地质作用为( )
A.冷却凝固
B.侵蚀搬运
C.高温变质
D.沉积固结
8.图中矿产可能为( )
A.煤炭
B.金矿
C.天然气
D.石油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岩石乙紧邻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故可判定岩石乙应该是花岗岩受到高温岩浆影响而形成的变质岩,主要地质作用为高温变质作用,C正确。第8题,岩浆活动往往会促进一些金属元素的集聚,进而形成金属矿产,B正确;煤炭、石油、天然气均存在于沉积岩中,A、C、D错误。
下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甲、乙、丙、丁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据此回答9~10题。
9.可能含有恐龙化石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东非高原(玄武岩高原)形成的过程是( )
A.①
B.②
C.④
D.⑥
答案 9.A 10.C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甲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故选A。第1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⑤为变质作用,②③⑦为重熔再生作用,④为冷却凝固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东非高原为玄武岩,属于喷出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故选C。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⑤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11~13题。
11.图示岩石中,花岗岩属于( )
A.甲类岩石
B.乙类岩石
C.丙类岩石
D.丁类岩石
1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
B.①-喷出作用
C.④-地壳下沉
D.③-重熔再生
13.下列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答案 11.B 12.A 13.A
解析 第11题,读图可知,甲、乙分别为喷出岩、侵入岩。根据图中的“沉积物”可推知,丁为沉积岩,则丙为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故选B。第12题,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①为侵入作用。岩浆岩、变质岩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②为外力作用。沉积物再经过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③为固结成岩作用。已经生成的三大类岩石在地球内部通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④为重熔再生。故选A。第13题,甲为喷出岩,多具有气孔构造,A对;沉积岩常含化石、有层理构造,B、C错;丁为沉积岩,代表岩石为石灰岩、页岩等,大理岩属于变质岩,D错。
图甲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序号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物、沉积物,字母表示各种地质作用。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甲中表示岩浆岩与变质作用的分别是( )
A.①、A
B.②、C
C.④、B
D.⑤、I
15.图乙中岩石与图甲中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珊瑚石—④
B.大理岩—②
C.玄武岩—③
D.花岗岩—⑤
答案 14.C 15.B
解析 第14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并结合图甲中沉积岩这一已知条件,顺着箭头推理可确定②为变质岩,③为岩浆,④为岩浆岩;逆向推理可确定①为沉积物,⑤为风化物。相应地,A为固结成岩作用,B、I为变质作用,C为重熔再生作用,D为冷却凝固作用,E、H、G为风化作用,F为搬运、沉积作用。第15题,珊瑚石为沉积岩,大理岩为变质岩,玄武岩和花岗岩为岩浆岩。
图1为某位游客在云南拍摄的“孤峰残丘”。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丁为各类岩石和岩浆,Ⅰ~Ⅵ为地质作用。据此完成16~17题。
16.与图1中“孤峰残丘”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是( )
①岩浆喷出 ②外力沉积 ③地壳抬升 ④流水侵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该地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甲 Ⅰ
B.乙 Ⅱ
C.丙 Ⅲ
D.丁 Ⅳ
答案 16.D 17.B
解析 第16题,该地位于云南,“孤峰残丘”为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而岩浆喷出形成岩浆岩,①错误。第17题,喀斯特地貌区岩石多为石灰岩,从成因看属于沉积岩。图2中乙由风化物形成,表示沉积岩,其形成过程Ⅱ为固结成岩作用。
18.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4分)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双选)( )(2分)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常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填序号)(4分)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4分)
答案 (1)岩浆岩 变质岩 (2)AC (3)③ ② (4)甲:花岗岩。乙:大理岩。
解析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①表示冷凝作用,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沉积岩是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的,一般具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家庭装潢用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1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7分)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________岩,B处为________岩。(4分)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适当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6分)
(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2分)
(4)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沉积 岩浆
(2)见下图,D是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C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的。
(3)变质
(4)A A是沉积岩,B、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存在化石
(5)先形成地层A,再形成地层B
解析 (1)A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为沉积岩,B处岩石侵入到其他岩层中,为岩浆岩。(2)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应位于沉积岩层之中;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应喷出地表。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形成时位置的不同。(3)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原来的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变,从而形成变质岩,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等。(4)沉积岩的特征之一是可能含有化石。(5)B地层侵入到A地层中,可判断出先形成地层A,再形成地层B。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课时1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计算机模拟动画等,了解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理解构造运动及其对大地构造地貌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示意图、模型等,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理解褶皱、断层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一、内力作用
1.概念:内力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
2.表现
(1)构造运动
(2)岩浆活动
(3)变质作用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有些内力作用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2)有些内力作用经过长期的作用使地表形态产生显著的变化。
二、地质构造
1.概念: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
2.类型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形成
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张力等作用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致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就形成断层
基本形态
背斜和向斜
地垒和地堑
形成地貌
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属于褶皱山脉
断层可以形成断块山、沟谷、陡崖等地貌
意义
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
判断
1.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
2.地下水多储存于向斜盆地中。(
√
)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及若干小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构造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2.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1)图中a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聚合带,形成了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
(2)图中b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处,形成高大山脉和高原。
(3)图中c1、c2是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大洋中脊。
判断
1.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常形成裂谷。(
×
)
2.安第斯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
)
探究点一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背斜是褶皱的基本形态之一,多埋藏有石油、天然气。
1.[区域认知]分别写出甲、乙、丙三地地质构造的名称。
答案 甲:向斜;乙:背斜;丙:断层。
2.[综合思维]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答案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综合思维]丙处岩层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上升部分和下降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
答案 上升部分形成块状山地,下降部分形成谷地。
4.[人地协调观]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答案 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呈拱形,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1.褶皱构造与地貌
背斜
向斜
判读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谷地
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①~④岩层由老到新;P处向斜成山;M处背斜成谷
举例
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2.断层构造与地貌
断层
地垒
地堑
形态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上升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下降
图示
构造地貌
常形成陡峻的山峰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举例
泰山、庐山、华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层为天然气,中部为石油,下层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2021·北京延庆区期末)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2题。
1.水库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风力作用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由地质构造示意图可以看出水库所在谷地位于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成谷地,故选C。第2题,该地区岩层弯曲和断层产生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挤压,故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地壳运动,选A。
山东省极力推崇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地质构造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从地质构造看,泰山的形成应属于发生在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即图中的①。第4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③是背斜构造。
探究点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下图是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1.[区域认知]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答案 太平洋板块。 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区域认知]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的陆地有哪些?
答案 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大洋洲的大陆。
3.[综合思维]分别写出不同板块边界形成的宏观地形。
答案 消亡边界:高大山脉、高原、岛弧、海沟等;生长边界:大洋中脊、裂谷等。
4.[综合思维]试分析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
答案 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们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地挤压碰撞中。
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宏观地形
实例
图示
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大的山脉和高原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邃的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东亚岛弧链、北美洲的海岸山脉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
东非大裂谷
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往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
(2020·山西太原检测)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6.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根据板块分布状况,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为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属于非洲板块。第6题,根据板块分布状况可知,M处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N处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7~9题。
7.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8.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9.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答案 7.D 8.A 9.B
解析 第7题,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分布与图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第8题,由上题可知,图中③是大西洋中脊(海岭),③的左侧为南美洲,右侧为非洲。第9题,选项中只有安第斯山脉在南美洲纵列分布。
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湾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风化作用
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湾海岸( )
①以水平运动为主 ②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壳运动过程 ③以垂直运动为主 ④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是岩浆活动的结果。第2题,根据三根大理石柱和海平面的关系可知,该地以垂直运动为主,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读“我国某地区局部地层剖面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A向B由老到新
4.图中长腰山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A为背斜,B为向斜的部分,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知,自A向B岩层为由老到新。第4题,读图可知,长腰山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名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上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
A.华山
B.喜马拉雅山脉
C.阿尔卑斯山
D.安第斯山脉
6.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上图中②处不同的是( )
A.渭河平原
B.汾河谷地
C.东非大裂谷
D.长江三峡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①处地质构造为地垒。华山是地垒形成的断块山。而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以及安第斯山脉都是褶皱山,故选A。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②为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都是断层形成的,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故选D。
(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期末)下图为“不同类型火山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甲地熔岩进入地层裂隙后冷却,最有可能形成的岩石是(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8.据图判断乙山峰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火山
D.断块山
9.下列山峰与乙山峰成因相同的是( )
A.珠穆朗玛峰
B.富士山
C.华山
D.庐山
答案 7.C 8.C 9.B
解析 第7题,甲处岩浆没有喷出地表,只是侵入到地层裂隙,因此形成侵入岩,选C。第8题,读图可知,乙山峰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山峰,按成因分类属于火山,选C。第9题,乙山峰属于火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选B。珠穆朗玛峰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褶皱山,华山、庐山是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断块山。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11.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答案 10.D 11.A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排列判断: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具体为堪察加半岛。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故选D。第11题,该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
(2020·江西上高二中月考)阶地是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局部),其中等高距为20
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文字材料中的“地壳运动”应是( )
A.地壳水平挤压上升
B.地壳水平挤压凹陷
C.地壳水平张裂上升
D.地壳断裂下陷
13.若在⑤处钻100
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有可能的深度是( )
A.80
m
B.60
m
C.40
m
D.20
m
答案 12.A 13.B
解析 第12题,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为谷地,以河流为中心,向两翼岩层出现由老到新的变化,说明为背斜构造,岩层向上弯曲,文字材料中的“地壳运动”应是地壳水平挤压上升,A正确。第13题,根据图中等高距可推知,③⑤两地的相对高差介于20
m到60
m之间,且⑤处海拔较高。若在⑤处钻100
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40
m到80
m之间,所以,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有可能的深度是60
m。故B正确。
(2020·重庆铜梁区月考)某地质勘测组对某一沉积岩进行探测后,得出下表数据。表中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14~15题。
地点
甲
乙
丙
数据
300/50
500/400
300/50
14.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
A.断块山
B.向斜山
C.背斜山
D.地垒山
15.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处的岩石容易开采
B.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适合在乙地寻找储油构造
D.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宜选在乙地
答案 14.B 15.B
解析 第14题,根据海拔数据可知,该地中间高于两侧,为山地地形。根据三地的海拔和岩层埋藏深度可知,该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故B正确。第15题,乙地为向斜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易形成山地,故B正确、A错误。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C错误。背斜天然拱形构造利于修建隧道,向斜易积水,不宜修建隧道,D错误。
16.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_____,P处为________。(4分)
(2)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________岩。(2分)
(3)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_______。(2分)
(4)如果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_______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的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__山系。(4分)
答案 (1)海沟 海岭 (2)喷出(岩浆) (3)ECD (4)美洲 科迪勒拉
解析 第(1)题,A处位于海底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地带,为海沟;P处为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处,为海岭。第(2)题,H处位于火山口附近,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第(3)题,按照距离B处远近即可判断岩石年龄的新老排序。第(4)题,结合N板块与M板块的相对位置可知N为美洲板块,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
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6分)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2分)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4分)
(4)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和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4分)
答案 (1)谷地 山地 谷地 背斜 向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3)岩层年龄: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不适合建隧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修建隧道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隧道塌陷。
解析 (1)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地质构造是指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而地形则是指山地、谷地等。(2)甲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为背斜,背斜易形成山岭,但从图上看该地的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极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3)乙地地质构造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即岩层的年龄和岩层的弯曲形态。(4)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处易积水,断层处地质不稳定,都不适宜建设隧道。课时2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示意图、计算机模拟动画等,了解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示意图、区域地理资料等,运用辩证的、发展的、综合的观点,从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变化作出地域性解释,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1.外力的含义
指地球外部的作用力。
2.外力的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于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
3.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由起伏趋向和缓。
4.外力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类型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风化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1)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
(2)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3)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侵蚀和
搬运
流水侵蚀与搬运、风力侵蚀与搬运、冰川侵蚀与搬运等
(1)流水侵蚀:包括流水冲蚀,挟带泥沙等的撞击和磨蚀。
①山区河流坡度较大,河床下蚀作用强。②河流转弯处,侧蚀作用加强。
(2)风力侵蚀与搬运,如沙丘移动。
(3)冰川侵蚀与搬运: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堆积
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等
(1)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2)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判断
1.河流在凹岸堆积,凸岸侵蚀。(
×
)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
)
3.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缓。(
√
)
探究点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图中①②③④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
1.[综合思维]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①,最可能是在图中哪地拍摄的?说明此地的地貌形态特点和形成的外力作用。
答案 A。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水侵蚀作用。
2.[区域认知]乙同学考察回来说道:“这次我站在温度高达65
℃的地面拍摄了这张照片,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哪张图?说明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答案 ④。风力堆积。
3.[区域认知]古人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佳句来描述丙同学的考察地,据此判断其拍摄的照片应是哪张图?分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答案 ③。峰丛林立、地表崎岖、多溶洞等。
4.[综合思维]学生丁来自我国最大的城市,他拍摄的是哪张图?他的家乡所在地地貌名称是什么?分析形成该地貌的原因。
答案 ②。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缓,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1.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主要方式
①热胀冷缩:岩石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热胀冷缩;
②反复冻融:孔隙水的冻胀过程对岩石的挤压;
③重复结晶:干湿变化使岩石中盐类重复结晶
岩石与水溶液、氧气或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矿物
①生物物理风化作用:植物根系的楔子作用、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
②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各种有机酸腐蚀岩石
分布地区
在高寒和干燥地区往往以物理风化为主
潮湿炎热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占优势
普遍存在
相互关系
三种风化作用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过程。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常常是以某一种风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2.侵蚀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瀑布、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原、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3.堆积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原、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4.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
(1)流水侵蚀作用
(2)流水堆积作用
组成部分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区
形成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受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图示
下图中,岩石缝隙中充满了水(固态或液态),箭头表示岩石的位移方向。读图回答1~2题。
1.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海陆变迁
2.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流水
B.风力
C.温度
D.生物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图中反映的是水的冻融引起岩石破碎,故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第2题,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岩缝中的水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化,造成岩石不断崩解、破碎。
(2018·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3~5题。
3.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4.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5.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答案 3.A 4.A 5.D
解析 第3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选A。第4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第5题,由于构造抬升,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为河流下切侵蚀提供了动力,因此该平坦面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原因在于构造抬升引起的河流下切;图中提供的信息显示河流在不同高度具有平坦面,表明河流在不同时期一定经过一段时间的侧向侵蚀期,得以有时间形成宽度不同的平坦面,因此河流不是持续下切,而是通过间歇性的抬升形成不同高度的平坦面,选D。
读“某地景观演变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景观演变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堆积作用
2.图中Ⅰ、Ⅱ所示的演化,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强弱
B.风力作用
C.温度变化
D.生物活动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常发生性状或组成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第2题,图Ⅰ、Ⅱ中白天岩石表面温度高于内部,夜晚岩石内部温度高于表面,经年累月的热胀冷缩温度的变化是图中Ⅰ、Ⅱ所示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的主要原因。
(2021·山东济南市期末)河流蛇曲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Ω。在永和的晋陕大峡谷中,却存在特殊的嵌入式蛇曲景观(下图)——蛇曲嵌入地下岩石中。据此完成3~4题。
3.一般蛇曲进一步发展,会使该段河流( )
A.曲度不断减小
B.最终可能自然裁弯取直
C.流速逐渐增大
D.含沙量会先增大再减小
4.推断晋陕大峡谷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断裂下陷,河流流经低矮处且不断下蚀和侧蚀
B.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形成峡谷并继续侧蚀形成曲流
C.河流侧蚀形成曲流,地壳下陷形成谷地并继续下蚀
D.河流侧蚀形成曲流,地壳抬升保留弯曲并继续下蚀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一般蛇曲形成后,蛇曲扭转处上游与下游的河段越来越接近,形成如瓶颈般的“地峡”。洪水来临时,地峡很容易被冲破,河水沿着裁弯取直后的捷径顺直地注入下游河道,故选B。第4题,一条河流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来遇到了地壳的持续抬升,给了河流向下切割的力量,而河流的流动已经被束缚在早先形成的“蛇曲”之中,因此河流就保留着原有的“蛇曲”形态且继续下切,直到深深地切到地壳的岩石圈中,看上去好像“嵌进去”一样,故选D。
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
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
D.6月21日~26日风向发生变化
6.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图示期间,沙丘顶一直为风蚀作用,高度不断降低,A错。6月11日沙丘东坡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B错。6月26日沙丘西坡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C错。图示6月21日~26日,东坡风蚀深度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东坡由风积作用变为风蚀作用,西坡相反。又因“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则说明这期间风向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第6题,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东坡风蚀深度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说明沙丘移动趋势是向东,A对。
(2020·山东青岛模拟)在新疆罗布泊地区野外调查发现,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与雅丹地貌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沿北偏东30°方向延伸,该地区盛行风除受蒙古高压影响外,主要是气流绕过天山,呈顺时针旋转,灌入罗布泊整个地区;楼兰雅丹地层主要由松散的砂质粉砂层和较为坚硬的黏土粉砂层组成,且交替出现,这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的差异侵蚀现象;楼兰地区的雅丹体表层还广泛存在岩层显著软化现象。据此完成7~9题。
7.推断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8.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差异侵蚀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同地层形成早晚不同
B.不同地层抗侵蚀能力不同
C.不同地层沉积厚度不同
D.不同地层粉砂粗细程度不同
9.造成雅丹体表层广泛存在岩层显著软化现象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答案 7.C 8.B 9.B
解析 第7题,读材料可知,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与雅丹地貌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沿北偏东30°方向延伸,故楼兰地区的盛行风为东北风或西南风,又因蒙古高压位于楼兰北部,故为东北风,选C。第8题,由材料“楼兰雅丹地层主要由松散的砂质粉砂层和较为坚硬的黏土粉砂层组成,且交替出现”,可知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差异侵蚀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层抗侵蚀能力不同,选B。第9题,楼兰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烈,使岩石破碎、崩解,物理性状发生显著变化,选B。
(全国文综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0~12题。
10.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1.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 10.C 11.B 12.B
解析 第10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堆积形成的,山地中河流、沟谷众多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第11题,砾石颗粒较大,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由图可知,形成甲冲积扇的河流所经地区山地相对高度小,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第12题,贺兰山南部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不易形成土层,土层浅薄,因此耕地较少,B项正确。该地洪积扇均位于山地的东南一侧的山麓,海拔较低,光照充足,A、C项错误;该地虽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洪积扇地区因有河流经过,其扇缘地带水源最充足,D项错误。
(2021·山东聊城市期末)铁板洲位于长江下游距离河口约600
km的微弯河段,其下游200
m处有一个相邻沙洲——和悦洲,可认为是一对子母洲。下图示意“铁板洲、和悦洲的位置”和“1998年~2016年铁板洲、和悦洲面积变化状况”。据此完成13~14题。
13.与和悦洲相比,铁板洲( )
A.面积更大
B.距河口较近
C.受流水侵蚀更强
D.受流水堆积更强
14.1998年~2016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和悦洲面积增大,铁板洲面积减小
B.两沙洲面积都减小,和悦洲减小速度较快
C.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河流含沙量减少
D.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答案 13.C 14.C
解析 第13题,由图可知,铁板洲的面积一直小于和悦洲,A错误。和悦洲距河口较近,B错误。铁板洲位于和悦洲的上游,受到的侵蚀作用更强,因此面积下降的更快,C正确,D错误。第14题,由图可知,铁板洲与和悦洲的面积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且铁板洲的面积缩小的更快,A、B错误。铁板洲、和悦洲的泥沙主要来自长江中上游地区,长江生态环境的治理及上游水库的修建,使泥沙含量减少,沉积量变少,枯水期径流增加,河流沉积作用减缓,侵蚀增强,泥沙沉积减少,导致沙洲面积减小,C正确,D错误。
1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根据材料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4分)
(2)指出P处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过程。(7分)
答案 (1)两侧地块(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冲积扇。 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展宽,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扇状堆积体。(共48张PPT)
课时2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示意图、计算机模拟动画等,了解外力作
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
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示意图、区域地理资料等,运用辩证的、
发展的、综合的观点,从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及
变化作出地域性解释,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学习目标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NEI
RONG
SUO
YIN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1.外力的含义
指
的作用力。
2.外力的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于
、地球重力能等。
3.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由起伏趋向
。
地球外部
太阳能
和缓
4.外力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类型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风化
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1)使岩石变成松散的
。
(2)为
作用准备了条件。
(3)风化产物为
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物理
碎屑风化物
侵蚀
土壤
侵蚀和搬运
流水侵蚀与搬运、风力侵蚀与搬运、冰川侵蚀与搬运等
(1)流水侵蚀:包括流水冲蚀,挟带泥沙等的撞击和
。
①山区河流坡度较大,河床
作用强。②河流转弯处,
作用加强。
(2)风力侵蚀与搬运,如沙丘移动。
(3)冰川侵蚀与搬运:主要发生在
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堆积
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等
(1)通常颗粒
、比重
的物质先沉积,颗粒
、比重
的物质后沉积。
(2)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
地堆积在一起
磨蚀
下蚀
侧蚀
高纬度
大
大
小
小
杂乱
1.河流在凹岸堆积,凸岸侵蚀。( )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
3.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缓。( )
判断
返回
×
×
√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图中①②③④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
素养培优
探究点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综合思维]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①,最可能是在图中哪地拍摄的?说明此地的地貌形态特点和形成的外力作用。
答案 A。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水侵蚀作用。
2.[区域认知]乙同学考察回来说道:“这次我站在温度高达65
℃的地面拍摄了这张照片,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哪张图?说明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答案 ④。风力堆积。
3.[区域认知]古人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佳句来描述丙同学的考察地,据此判断其拍摄的照片应是哪张图?分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答案 ③。峰丛林立、地表崎岖、多溶洞等。
4.[综合思维]学生丁来自我国最大的城市,他拍摄的是哪张图?他的家乡所在地地貌名称是什么?分析形成该地貌的原因。
答案 ②。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缓,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1.风化作用
核心归纳
?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主要方式
①热胀冷缩:岩石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热胀冷缩;
②反复冻融:孔隙水的冻胀过程对岩石的挤压;
③重复结晶:干湿变化使岩石中盐类重复结晶
岩石与水溶液、氧气或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矿物
①生物物理风化作用:植物根系的楔子作用、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
②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各种有机酸腐蚀岩石
分布地区
在高寒和干燥地区往往以物理风化为主
潮湿炎热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占优势
普遍存在
相互关系
三种风化作用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过程。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常常是以某一种风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2.侵蚀作用
?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瀑布、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原、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3.堆积作用
?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原、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4.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
(1)流水侵蚀作用
(2)流水堆积作用
组成部分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区
形成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受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图示
?
?
?
如图中,岩石缝隙中充满了水(固态或液态),箭头表示岩石的位移方向。读图回答1~2题。
1.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海陆变迁
√
跟踪训练
解析 图中反映的是水的冻融引起岩石破碎,故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
2.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流水
B.风力
C.温度
D.生物
√
解析 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岩缝中的水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化,造成岩石不断崩解、破碎。
(2018·全国文综Ⅰ)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3~5题。
3.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
解析 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选A。
4.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
解析 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
解析 由于构造抬升,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为河流下切侵蚀提供了动力,因此该平坦面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原因在于构造抬升引起的河流下切;图中提供的信息显示河流在不同高度具有平坦面,表明河流在不同时期一定经过一段时间的侧向侵蚀期,得以有时间形成宽度不同的平坦面,因此河流不是持续下切,而是通过间歇性的抬升形成不同高度的平坦面,选D。
5.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
返回
课时对点练
读“某地景观演变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景观演变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堆积作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解析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常发生性状或组成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2.图中Ⅰ、Ⅱ所示的演化,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强弱
B.风力作用
C.温度变化
D.生物活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图Ⅰ、Ⅱ中白天岩石表面温度高于内部,夜晚岩石内部温度高于表面,经年累月的热胀冷缩温度的变化是图中Ⅰ、Ⅱ所示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的主要原因。
(2021·山东济南市期末)河流蛇曲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Ω。在永和的晋陕大峡谷中,却存在特殊的嵌入式蛇曲景观(如图)——蛇曲嵌入地下岩石中。据此完成3~4题。
3.一般蛇曲进一步发展,会使该段河流
A.曲度不断减小
B.最终可能自然裁弯取直
C.流速逐渐增大
D.含沙量会先增大再减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一般蛇曲形成后,蛇曲扭转处上游与下游的河段越来越接近,形成如瓶颈般的“地峡”。洪水来临时,地峡很容易被冲破,河水沿着裁弯取直后的捷径顺直地注入下游河道,故选B。
解析 一条河流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来遇到了地壳的持续抬升,给了河流向下切割的力量,而河流的流动已经被束缚在早先形成的“蛇曲”之中,因此河流就保留着原有的“蛇曲”形态且继续下切,直到深深地切到地壳的岩石圈中,看上去好像“嵌进去”一样,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推断晋陕大峡谷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是
A.地壳断裂下陷,河流流经低矮处且不断下蚀和侧蚀
B.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形成峡谷并继续侧蚀形成曲流
C.河流侧蚀形成曲流,地壳下陷形成谷地并继续下蚀
D.河流侧蚀形成曲流,地壳抬升保留弯曲并继续下蚀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
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
D.6月21日~26日风向发生变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图示期间,沙丘顶一直为风蚀作用,高度不断降低,A错。
6月11日沙丘东坡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B错。
6月26日沙丘西坡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C错。
图示6月21日~26日,东坡风蚀深度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东坡由风积作用变为风蚀作用,西坡相反。又因“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则说明这期间风向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
6.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
解析 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东坡风蚀深度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说明沙丘移动趋势是向东,A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0·山东青岛模拟)在新疆罗布泊地区野外调查发现,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与雅丹地貌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沿北偏东30°方向延伸,该地区盛行风除受蒙古高压影响外,主要是气流绕过天山,呈顺时针旋转,灌入罗布泊整个地区;楼兰雅丹地层主要由松散的砂质粉砂层和较为坚硬的黏土粉砂层组成,且交替出现,这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的差异侵蚀现象;楼兰地区的雅丹体表层还广泛存在岩层显著软化现象。据此完成7~9题。
7.推断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读材料可知,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与雅丹地貌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沿北偏东30°方向延伸,故楼兰地区的盛行风为东北风或西南风,又因蒙古高压位于楼兰北部,故为东北风,选C。
8.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差异侵蚀的主要原因是
A.不同地层形成早晚不同
B.不同地层抗侵蚀能力不同
C.不同地层沉积厚度不同
D.不同地层粉砂粗细程度不同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由材料“楼兰雅丹地层主要由松散的砂质粉砂层和较为坚硬的黏土粉砂层组成,且交替出现”,可知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差异侵蚀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层抗侵蚀能力不同,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造成雅丹体表层广泛存在岩层显著软化现象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
解析 楼兰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烈,使岩石破碎、崩解,物理性状发生显著变化,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全国文综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0~12题。
10.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
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堆积形成的,山地中河流、沟谷众多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
解析 砾石颗粒较大,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由图可知,形成甲冲积扇的河流所经地区山地相对高度小,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
11.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 贺兰山南部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不易形成土层,土层浅薄,因此耕地较少,B项正确。
该地洪积扇均位于山地的东南一侧的山麓,海拔较低,光照充足,A、C项错误;
该地虽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洪积扇地区因有河流经过,其扇缘地带水源最充足,D项错误。
√
(2021·山东聊城市期末)铁板洲位于长江下游距离河口约600
km的微弯河段,其下游200
m处有一个相邻沙洲——和悦洲,可认为是一对子母洲。右图示意“铁板洲、和悦洲的位置”和“1998年~2016年铁板洲、和悦洲面积变化状况”。据此完成13~14题。
13.与和悦洲相比,铁板洲
A.面积更大
B.距河口较近
C.受流水侵蚀更强
D.受流水堆积更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由图可知,铁板洲的面积一直小于和悦洲,A错误。
和悦洲距河口较近,B错误。
铁板洲位于和悦洲的上游,受到的侵蚀作用更强,因此面积下降的更快,C正确,D错误。
14.1998年~2016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A.和悦洲面积增大,铁板洲面积减小
B.两沙洲面积都减小,和悦洲减小速度较快
C.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河流含沙量减少
D.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解析 由图可知,铁板洲与和悦洲的面积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且铁板洲的面积缩小的更快,A、B错误。
铁板洲、和悦洲的泥沙主要来自长江中上游地区,长江生态环境的治理及上游水库的修建,使泥沙含量减少,沉积量变少,枯水期径流增加,河流沉积作用减缓,侵蚀增强,泥沙沉积减少,导致沙洲面积减小,C正确,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根据材料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4分)
答案 两侧地块(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指出P处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过程。(7分)
答案 冲积扇。 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展宽,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扇状堆积体。
返回
本课结束单元活动 学用地质简图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层单位简表、地质剖面图等资料,理解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和切割律,识别地层单位的代号,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2.运用地质剖面图、地质平面图等资料,识别断层、背斜、向斜等地质构造和常见的构造地貌。3.运用地质剖面图、地质平面图等资料,推断断层、褶皱、岩浆活动等发生的地质顺序,掌握阅读地质剖面图、地质平面图的基本技能,培养时空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一、地层年代的识别
1.地层的单位
地层单位(从大到小)
宇
界
系
统
时间单位
宙
代
纪
世
2.地层(地质)年代及代号
3.地层的新老关系:①地层层序律;②生物层序律;③切割律。
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
1.断层的判读:在地质剖面图上,可以根据地层的错断情况确定断层的位置和年代。
2.褶皱的判读
(1)在地质剖面图上
判读角度
判读方法
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
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
地层中间老、两侧新,则为背斜;地层中间新、两侧老,则为向斜
(2)在地质平面图上:只能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褶曲的类型。
3.构造地貌的判读
(1)常见类型
①山地类型: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
②谷地类型:背斜谷、向斜谷、断陷谷地等。
(2)判断方法:将地质图与地形图结合。
三、地质构造历史的推断
依据切割律,地质构造事件应该发生在被切割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
1.推断断层发生的时代:断层发生的时代应该在被错断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
2.推断褶皱发生的时代:褶皱发生在被褶皱的最新地层的时代之后。
3.推断岩浆活动的时代:岩浆活动往往发生在被侵入的最新地层的时代之后。
探究点 学用地质简图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简图。
1.[综合思维]按由老到新的顺序,说出该地区各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
答案 按由老到新排列,依次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侏罗纪。
2.[综合思维]该地区缺失了哪个地质年代的地层?造成其缺失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案 该地缺失三叠纪的地层,其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未曾有过该地层的沉积;
二是该地层沉积形成后,在上覆地层沉积前遭受了剥蚀。
3.[地理实践力]在图上标注出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小组合作讨论,尝试说明该地的地质简史。
答案 标注见下图:
地质简史:①依次沉积形成地层D、地层C和地层P;②地壳发生整体的升降运动,有过沉积间断或地面的侵蚀,形成地层P与地层J之间的不整合面;③侏罗纪之后发生构造运动,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层;④古近纪发生岩浆侵入活动。
地质构造历史的推断
(1)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
规律
表现
①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主要用于判断沉积岩的新老关系。
②切割律主要用于判断岩浆岩与其周边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层层序律
一般情况下,原始地层接近水平,下面的地层年龄较老,上面的地层年龄较新
生物层序律
地层越老所含的生物化石越简单。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是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切割律
新的侵入岩切割老的地层。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侵入的岩层,可总结为“切割的新,被切割的老;侵入的新,被侵入的老”
(2)若沉积岩层出现倾斜、弯曲或变形,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
(3)若岩层之间有侵蚀面,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地壳抬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沉积岩层,说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作用。
(4)若某沉积岩层出现缺失,可能原因有:①缺失地层所属年代地壳活跃,隆起抬升,沉积过程终止;②岩层形成后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被外力剥蚀;③气候变化,沉积物来源少。
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选项中,最晚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⑤
D.④⑥
2.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D.板岩
3.①处岩石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
A.含有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由方解石组成
D.有明显的层理
答案 1.C 2.C 3.B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区域发生过岩浆活动,岩浆上升时穿透了⑦⑥④③②岩层,由此可知,此处最先形成了⑦⑥④③②各层,其后才发生岩浆活动,因而最晚形成的应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①⑤岩层。第2题,石灰岩受热(与岩浆接触)会发生变质,形成大理岩。第3题,①处岩石在地表部分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喷出岩,因岩浆喷出时,大量挥发性物质从中溢出,因而有许多气孔构造;方解石主要存在于石灰岩和大理岩中;而选项A和D都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
(2020·浙江效实中学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4~5题。
4.从成因看,阿奇克谷地为( )
A.背斜谷
B.向斜谷
C.地堑谷
D.断层谷
5.图中低丘地区雅丹地貌的地质形成过程是( )
A.断裂下陷—河湖沉积—风力侵蚀
B.断裂抬升—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C.断裂下陷—河湖沉积—流水侵蚀
D.断裂抬升—河湖沉积—风力侵蚀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阿奇克谷地及附近的岩层没有明显的弯曲,因此阿奇克谷地不会是背斜谷和向斜谷,排除A、B。图中显示,阿奇克谷地所在岩块相对于两侧岩块下降,属于地堑构造,因此从成因看,阿奇克谷地为地堑谷,C正确。断层谷是指断层线附近岩石破碎被侵蚀而成的谷地,排除D。第5题,图中低丘地区雅丹地貌的形成,先要沉积形成河湖相的砂、泥岩,当地地壳下沉形成低地,所以应先断裂下陷,排除B、D。河湖沉积形成河湖相的砂、泥岩后,地壳上升或河湖干涸,河湖相的砂、泥岩出露被风力侵蚀形成雅丹地貌,C错误,A正确。
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现的内力作用主要有( )
①固结成岩 ②褶皱 ③沉积作用 ④岩浆侵入 ⑤断层 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2.下列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的侵入
B.断层的发生
C.页岩的沉积
D.褶皱的发生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发生了弯曲,形成背斜构造,所以有褶皱作用;众多岩层发生断裂,岩块有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同时有明显的花岗岩层,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是:先是众多岩层发生褶皱弯曲,然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再之后岩层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最后在表层发生页岩的沉积,故选D。
下图为“某地沉积岩层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岩层结构形成过程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
A.沉积—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沉积—断裂—褶皱—沉积—侵蚀—下沉—沉积
C.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D.褶皱—断裂—侵蚀—沉积
4.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构造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C.④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D.如果要修建隧道,①处最为理想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说明曾发生沉积作用,断层出现在褶皱之后,褶皱、断层顶部受侵蚀,是地壳抬升后外力作用的结果,上层又存在水平沉积岩,说明地壳曾下沉,后由沉积作用形成。第4题,①处为背斜构造,可以修建隧道,D对。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A错。②处为断层,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B错。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C错。
(2020·天津新华中学模拟)下图为“凌河地形地质剖面图”(岩层由Cl-Pl-K2年代为由老到新)。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 )
A.煤层形成于砂砾层中
B.皮家处适合开采煤炭
C.煤层因变质作用而形成
D.煤层形成的时间较晚
6.图示区域P1~K1期间的地质过程主要为( )
A.沉积—断裂—下沉—沉积
B.下沉—侵蚀—抬升—沉积
C.沉积—挤压—侵蚀—沉积
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观察图例可知,煤层位于岩层C1,形成的时间较早,A、D错;看图可知,皮家地下岩层有含煤层,埋藏较浅,且海拔高于凌河,不易积水,适合开采煤炭,B对;煤层是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沉积变化形成,属于沉积岩,C错。第6题,P1为泥灰岩、P2为砂岩,故该地区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P1、P2岩层倾斜变形,故发生内力挤压。P2以上、K1以下的岩层存在侵蚀面,说明露出的岩石又经历了外力侵蚀。K1为砾岩,故侵蚀面上部又经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C对。
(2018·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7~8题。
7.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8.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答案 7.A 8.A
解析 第7题,根据图中从甲地到乙地地层新老关系可判断,中间新(P)两侧老(C),为向斜构造;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从甲地到乙地地势为低—高—低。故选A。第8题,图中显示,丙处为泥盆系地层,直接出露地表,在此处往下钻探,只能发现比它更古老的地层,即志留系地层。
(2020·江西南昌模拟)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图中甲、乙为沉积岩,丙、丁为岩浆岩(包含侵入岩和喷出岩)。据此完成9~11题。
9.甲处地质构造是( )
A.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向斜
B.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
C.张裂作用下形成的向斜
D.张裂作用下形成的背斜
10.乙沉积层形成过程中,图示区域经历了( )
A.气候异常
B.洪涝灾害
C.地壳下沉
D.山体滑坡
11.丙处岩浆岩( )
A.属于侵入岩,比丁形成更早
B.属于侵入岩,比丁形成更晚
C.属丁喷出岩,比丁形成更早
D.属于喷出岩,比丁形成更晚
答案 9.B
10.C
11.C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甲处地质构造是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B正确。第10题,材料信息表明,图中乙为沉积岩,沉积作用发生在地表低洼处,图中显示,乙沉积层较厚,表明其形成过程中,图示区域地壳下沉明显,C符合题意;乙沉积层没有信息表明形成过程中气候异常、洪涝灾害,排除A、B;由于沉积作用发生于地表低洼处,因此发生山体滑坡的可能性不大,排除D。第11题,读图可知,丙处岩浆岩形成了明显的锥形地貌,应为火山地貌,岩浆喷发才能形成火山地貌,因此丙处岩浆岩属于喷出岩,不属于侵入岩,A、B错误;读图可知,丙处岩浆岩位于乙沉积层之下,应形成比乙岩层早,根据形态判断,丁属于侵入岩,丁岩石侵入到乙岩层之中,表明丁形成比乙沉积岩晚,由此判断,丙处岩浆岩形成比丁形成更早,C正确,D错误。
(2020·全国文综Ⅲ)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12~13题。
12.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答案 12.D 13.C
解析 第12题,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为“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灰岩、页岩、粉砂岩→受到内力挤压→岩层弯曲、断裂错位,产生褶皱、断层→地壳抬升→遭受侵蚀→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在地表形成玄武岩”。据此①②③④按时间由早到晚排序是:④①②③,故选D。第13题,读图可知,砂砾石层下方是更为古老的沉积岩层,由于曾遭受过内力挤压,发生了弯曲变形,在褶皱、断层形成之初,地表也是起伏不平的,图中呈现的平坦状态,说明其形成之后遭受了长期的外力侵蚀,而长期的外力侵蚀说明当时以外力作用为主,内力作用较弱,地壳运动稳定,在稳定的持续侵蚀后,该地地壳下沉,接受稳定的持续沉积才有了上覆的砂砾石层。故选C。
14.读两幅“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17分)
(1)根据图1信息,可以判断该区域的岩石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岩,原因是什么?(4分)
(2)图1中,地点3缺失岩层B,其原因可能是什么?(2分)
(3)若图2中C、D、E三处均出现煤层的露头,那么,在A、B两处分别打钻井,何处能打到煤层?原因是什么?(并在图2上绘图说明)(6分)
(4)图2中,要开凿一条东西方向的地下隧道,是在B地下还是在A地下较为合适?并解释原因。(5分)
答案 (1)沉积 岩层中含有化石。
(2)该地区形成B岩层时,地点3隆起,未曾接受B地层沉积物。(或地点3接受了B地层沉积物,后因地壳上升被侵蚀。)
(3)A。A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煤层不缺失。绘图如下:
(4)B。B处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同时背斜有利于地下水沿岩层两翼向下渗流,不易积水。
15.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图中的地质界线大致与等高线(单位:米)平行。读图回答问题。(11分)
(1)背斜中心在__________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____________,其成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分)
(2)向斜中心在__________处,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答案 (1)⑥ 该处岩层最老,而两侧岩层较新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可溶性强,易被侵蚀成谷地
(2)③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共60张PPT)
课时1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计算机模拟动画等,了解内力作用及
其对地貌的影响,理解构造运动及其对大地构造地貌的影响,培
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示意图、模型等,了解地质构造的概
念,理解褶皱、断层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学习目标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NEI
RONG
SUO
YIN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一、内力作用
1.概念:内力是指来自地球
的作用力。
2.表现
内部
(1)构造运动
水平运动:形成巨大的
山系或断裂带
垂直运动: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____
(2)
活动
(3)变质作用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有些内力作用可以在
改变地表形态。
(2)有些内力作用经过长期的作用使地表形态产生显著的变化。
褶皱
下沉
岩浆
瞬间
二、地质构造
1.概念:构造运动引起
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
2.类型
岩层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形成
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
,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
等作用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致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位移,就形成断层
基本形态
和向斜
地垒和地堑
挤压力
张力
错动
背斜
形成地貌
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属于褶皱山脉
断层可以形成
、沟谷、陡崖等地貌
意义
研究地质构造,对于
、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
断块山
找矿
1.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2.地下水多储存于向斜盆地中。( )
判断
×
√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分割成
及若干小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构造运动比较
,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六大板块
平缓
2.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1)图中a是大洋板块和
板块聚合带,形成了
、岛弧或海岸山脉。
(2)图中b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处,形成高大山脉和
。
(3)图中c1、c2是板块
地区,常形成裂谷或
。
大陆
海沟
高原
张裂
大洋中脊
1.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常形成裂谷。( )
2.安第斯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
判断
×
×
返回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背斜是褶皱的基本形态之一,多埋藏有石油、天然气。
素养培优
探究点一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区域认知]分别写出甲、乙、丙三地地质构造的名称。
答案 甲:向斜;乙:背斜;丙:断层。
2.[综合思维]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答案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综合思维]丙处岩层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上升部分和下降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
答案 上升部分形成块状山地,下降部分形成谷地。
4.[人地协调观]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答案 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呈拱形,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
背斜
向斜
判读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图示
?
1.褶皱构造与地貌
核心归纳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谷地
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
①~④岩层由老到新;P处向斜成山;M处背斜成谷
举例
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
断层
地垒
地堑
形态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上升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下降
图示
?
?
构造地貌
常形成陡峻的山峰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举例
泰山、庐山、华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2.断层构造与地貌
3.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层为天然气,中部为石油,下层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2021·北京延庆区期末)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2题。
1.水库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跟踪训练
√
解析 由地质构造示意图可以看出水库所在谷地位于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成谷地,故选C。
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风力作用
√
解析 该地区岩层弯曲和断层产生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挤压,故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地壳运动,选A。
山东省极力推崇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地质构造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解析 从地质构造看,泰山的形成应属于发生在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即图中的①。
4.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解析 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③是背斜构造。
如图是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素养培优
探究点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区域认知]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答案 太平洋板块。
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区域认知]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的陆地有哪些?
答案 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大洋洲的大陆。
3.[综合思维]分别写出不同板块边界形成的宏观地形。
答案 消亡边界:高大山脉、高原、岛弧、海沟等;生长边界:大洋中脊、裂谷等。
4.[综合思维]试分析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
答案 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们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地挤压碰撞中。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宏观地形
实例
图示
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大的山脉和高原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
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核心归纳
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邃的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
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东亚岛弧链、北美洲的海岸山脉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
?东非大裂谷
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往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
(2020·山西太原检测)如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跟踪训练
√
解析 根据板块分布状况,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为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属于非洲板块。
6.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解析 根据板块分布状况可知,M处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N处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7~9题。
7.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
解析 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分布与图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
8.图中③示意的是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解析 由上题可知,图中③是大西洋中脊(海岭),③的左侧为南美洲,右侧为非洲。
√
9.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解析 选项中只有安第斯山脉在南美洲纵列分布。
√
返回
课时对点练
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湾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风化作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础过关
17
解析 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是岩浆活动的结果。
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湾海岸
①以水平运动为主 ②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壳运动过程 ③以垂直运动为主 ④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根据三根大理石柱和海平面的关系可知,该地以垂直运动为主,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16
17
读“我国某地区局部地层剖面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A向B由老到新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读图可知,A为背斜,B为向斜的部分,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知,自A向B岩层为由老到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图中长腰山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
解析 读图可知,长腰山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名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上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A.华山
B.喜马拉雅山脉
C.阿尔卑斯山
D.安第斯山脉
√
17
解析 读图可知,①处地质构造为地垒。华山是地垒形成的断块山。而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以及安第斯山脉都是褶皱山,故选A。
6.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下图中②处不同的是
A.渭河平原
B.汾河谷地
C.东非大裂谷
D.长江三峡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②为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都是断层形成的,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故选D。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期末)下图为“不同类型火山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甲地熔岩进入地层裂隙后冷却,最有
可能形成的岩石是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解析 甲处岩浆没有喷出地表,只是侵入到地层裂隙,因此形成侵入岩,选C。
17
√
8.据图判断乙山峰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
C.火山
D.断块山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读图可知,乙山峰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山峰,按成因分类属于火山,选C。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下列山峰与乙山峰成因相同的是
A.珠穆朗玛峰
B.富士山
C.华山
D.庐山
√
17
解析 乙山峰属于火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选B。珠穆朗玛峰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褶皱山,华山、庐山是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断块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如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
17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排列判断: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具体为堪察加半岛。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故选D。
17
11.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该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0·江西上高二中月考)阶地是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局部),其中等高距为20
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文字材料中的“地壳运动”应是
A.地壳水平挤压上升
B.地壳水平挤压凹陷
C.地壳水平张裂上升
D.地壳断裂下陷
√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为谷地,以河流为中心,向两翼岩层出现由老到新的变化,说明为背斜构造,岩层向上弯曲,文字材料中的“地壳运动”应是地壳水平挤压上升,A正确。
17
13.若在⑤处钻100
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有可能的深度是
A.80
m
B.60
m
C.40
m
D.20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根据图中等高距可推知,③⑤两地的相对高差介于20
m到60
m之间,且⑤处海拔较高。若在⑤处钻100
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40
m到80
m之间,所以,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有可能的深度是60
m。故B正确。
√
解析 根据海拔数据可知,该地中间高于两侧,为山地地形。根据三地的海拔和岩层埋藏深度可知,该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故B正确。
(2020·重庆铜梁区月考)某地质勘测组对某一沉积岩进行探测后,得出如表数据。表中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14~15题。
14.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A.断块山
B.向斜山
C.背斜山
D.地垒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16
17
地点
甲
乙
丙
数据
300/50
500/400
300/50
15.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处的岩石容易开采
B.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适合在乙地寻找储油构造
D.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宜选在乙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7
解析 乙地为向斜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易形成山地,故B正确、A错误。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C错误。
背斜天然拱形构造利于修建隧道,向斜易积水,不宜修建隧道,D错误。
16.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_,P处为_____。(4分)
海沟
海岭
解析 A处位于海底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地带,为海沟;P处为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处,为海岭。
(2)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__________岩。(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喷出(岩浆)
解析 H处位于火山口附近,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型岩浆岩。
(3)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____。(2分)
ECD
解析 按照距离B处远近即可判断岩石年龄的新老排序。
(4)如果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_______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的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___山系。(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结合N板块与M板块的相对位置可知N为美洲板块,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美洲
科迪勒拉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
地形:甲是_____,乙是______,丙是_____。
地质构造:甲是____,乙是_____,丙是_____。(6分)
谷地
山地
谷地
背斜
向斜
断层
解析 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地质构造是指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而地形则是指山地、谷地等。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甲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为背斜,背斜易形成山岭,但从图上看该地的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极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答案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乙地地质构造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即岩层的年龄和岩层的弯曲形态。
答案 岩层年龄: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和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处易积水,断层处地质不稳定,都不适宜建设隧道。
答案 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不适合建隧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修建隧道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隧道塌陷。
返回
本课结束(共46张PPT)
单元活动 学用地质简图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层单位简表、地质剖面图等资料,理解地层层序律、生物层
序律和切割律,识别地层单位的代号,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
2.运用地质剖面图、地质平面图等资料,识别断层、背斜、向斜等地
质构造和常见的构造地貌。
3.运用地质剖面图、地质平面图等资料,推断断层、褶皱、岩浆活动
等发生的地质顺序,掌握阅读地质剖面图、地质平面图的基本技能,
培养时空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NEI
RONG
SUO
YIN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一、地层年代的识别
1.地层的单位
地层单位(从大到小)
____
界
____
统
时间单位
宙
____
纪
世
系
宇
代
2.地层(地质)年代及代号
3.地层的新老关系:①
;②生物层序律;③切割律。
地层层序律
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
1.断层的判读:在地质剖面图上,可以根据地层的错断情况确定断层的
和年代。
2.褶皱的判读
(1)在地质剖面图上
判读角度
判读方法
根据岩层的
状况
岩层向上拱起,为
;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根据地层的
关系
地层中间老、两侧新,则为背斜;地层中间
、两侧
,则为向斜
(2)在地质平面图上:只能根据地层的
判断褶曲的类型。
位置
弯曲
背斜
新老
新
老
新老关系
3.构造地貌的判读
(1)常见类型
①山地类型:
、向斜山、断块山;
②谷地类型:背斜谷、向斜谷、
等。
(2)判断方法:将地质图与地形图结合。
背斜山
断陷谷地
三、地质构造历史的推断
依据切割律,地质构造事件应该发生在被切割的最新地层形成
。
1.推断断层发生的时代:断层发生的时代应该在被错断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
2.推断褶皱发生的时代:褶皱发生在被褶皱的最新地层的时代之后。
3.推断岩浆活动的时代:岩浆活动往往发生在被侵入的最新地层的时代之后。
之后
返回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右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简图。
素养培优
探究点 学用地质简图
1.[综合思维]按由老到新的顺序,说出该地区各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
答案 按由老到新排列,依次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侏罗纪。
2.[综合思维]该地区缺失了哪个地质年代的地层?造成其缺失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案 该地缺失三叠纪的地层,其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未曾有过该地层的沉积;
二是该地层沉积形成后,在上覆地层沉积前遭受了剥蚀。
3.[地理实践力]在图上标注出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小组合作讨论,尝试说明该地的地质简史。
答案 标注见下图:
地质简史:①依次沉积形成地层D、地层C和地层P;
②地壳发生整体的升降运动,有过沉积间断或地面的侵蚀,形成地层P与地层J之间的不整合面;
③侏罗纪之后发生构造运动,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层;
④古近纪发生岩浆侵入活动。
地质构造历史的推断
(1)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
核心归纳
规律
表现
①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主要用于判断沉积岩的新老关系。
②切割律主要用于判断岩浆岩与其周边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层层序律
一般情况下,原始地层接近水平,下面的地层年龄较老,上面的地层年龄较新
生物层序律
地层越老所含的生物化石越简单。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是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切割律
新的侵入岩切割老的地层。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侵入的岩层,可总结为“切割的新,被切割的老;侵入的新,被侵入的老”
(2)若沉积岩层出现倾斜、弯曲或变形,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
(3)若岩层之间有侵蚀面,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地壳抬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沉积岩层,说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作用。
(4)若某沉积岩层出现缺失,可能原因有:①缺失地层所属年代地壳活跃,隆起抬升,沉积过程终止;②岩层形成后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被外力剥蚀;③气候变化,沉积物来源少。
如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选项中,最晚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⑤
D.④⑥
√
跟踪训练
解析 从图中可知,该区域发生过岩浆活动,岩浆上升时穿透了⑦⑥④③②岩层,由此可知,此处最先形成了⑦⑥④③②各层,其后才发生岩浆活动,因而最晚形成的应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①⑤岩层。
2.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D.板岩
√
解析 石灰岩受热(与岩浆接触)会发生变质,形成大理岩。
3.①处岩石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A.含有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由方解石组成
D.有明显的层理
√
解析 ①处岩石在地表部分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喷出岩,因岩浆喷出时,大量挥发性物质从中溢出,因而有许多气孔构造;
方解石主要存在于石灰岩和大理岩中;
而选项A和D都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
(2020·浙江效实中学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4~5题。
4.从成因看,阿奇克谷地为
A.背斜谷
B.向斜谷
C.地堑谷
D.断层谷
√
解析 由图可知,阿奇克谷地及附近的岩层没有明显的弯曲,因此阿奇克谷地不会是背斜谷和向斜谷,排除A、B。
图中显示,阿奇克谷地所在岩块相对于两侧岩块下降,属于地堑构造,因此从成因看,阿奇克谷地为地堑谷,C正确。
断层谷是指断层线附近岩石破碎被侵蚀而成的谷地,排除D。
5.图中低丘地区雅丹地貌的地质形成过程是
A.断裂下陷—河湖沉积—风力侵蚀
B.断裂抬升—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C.断裂下陷—河湖沉积—流水侵蚀
D.断裂抬升—河湖沉积—风力侵蚀
√
解析 图中低丘地区雅丹地貌的形成,先要沉积形成河湖相的砂、泥岩,当地地壳下沉形成低地,所以应先断裂下陷,排除B、D。
河湖沉积形成河湖相的砂、泥岩后,地壳上升或河湖干涸,河湖相的砂、泥岩出露被风力侵蚀形成雅丹地貌,C错误,A正确。
返回
课时对点练
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现的内力作用主要有
①固结成岩 ②褶皱 ③沉积作用
④岩浆侵入 ⑤断层 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发生了弯曲,形成背斜构造,所以有褶皱作用;众多岩层发生断裂,岩块有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同时有明显的花岗岩层,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故选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2.下列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A.岩浆的侵入
B.断层的发生
C.页岩的沉积
D.褶皱的发生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是:先是众多岩层发生褶皱弯曲,然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再之后岩层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最后在表层发生页岩的沉积,故选D。
如图为“某地沉积岩层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岩层结构形成过程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A.沉积—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沉积—断裂—褶皱—沉积—侵蚀—下沉—沉积
C.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D.褶皱—断裂—侵蚀—沉积
√
解析 由图可知,图示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说明曾发生沉积作用,断层出现在褶皱之后,褶皱、断层顶部受侵蚀,是地壳抬升后外力作用的结果,上层又存在水平沉积岩,说明地壳曾下沉,后由沉积作用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构造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C.④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D.如果要修建隧道,①处最为理想
√
解析 ①处为背斜构造,可以修建隧道,D对。
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A错。
②处为断层,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B错。
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C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0·天津新华中学模拟)下图为“凌河地形地质剖面图”(岩层由Cl-Pl-K2年代为由老到新)。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
A.煤层形成于砂砾层中
B.皮家处适合开采煤炭
C.煤层因变质作用而形成
D.煤层形成的时间较晚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观察图例可知,煤层位于岩层C1,形成的时间较早,A、D错;
看图可知,皮家地下岩层有含煤层,埋藏较浅,且海拔高于凌河,不易积水,适合开采煤炭,B对;
煤层是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沉积变化形成,属于沉积岩,C错。
6.图示区域P1~K1期间的地质过程主要为
A.沉积—断裂—下沉—沉积
B.下沉—侵蚀—抬升—沉积
C.沉积—挤压—侵蚀—沉积
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
√
解析 P1为泥灰岩、P2为砂岩,故该地区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P1、P2岩层倾斜变形,故发生内力挤压。P2以上、K1以下的岩层存在侵蚀面,说明露出的岩石又经历了外力侵蚀。K1为砾岩,故侵蚀面上部又经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C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18·江苏地理)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7~8题。
7.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
示意图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根据图中从甲地到乙地地层新老关系可判断,中间新(P)两侧老(C),为向斜构造;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从甲地到乙地地势为低—高—低。故选A。
8.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图中显示,丙处为泥盆系地层,直接出露地表,在此处往下钻探,只能发现比它更古老的地层,即志留系地层。
解析 读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甲处地质构造是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0·江西南昌模拟)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图中甲、乙为沉积岩,丙、丁为岩浆岩(包含侵入岩和喷出岩)。据此完成9~11题。
9.甲处地质构造是
A.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向斜
B.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
C.张裂作用下形成的向斜
D.张裂作用下形成的背斜
√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乙沉积层形成过程中,图示区域经历了
A.气候异常
B.洪涝灾害
C.地壳下沉
D.山体滑坡
√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图中乙为沉积岩,沉积作用发生在地表低洼处,图中显示,乙沉积层较厚,表明其形成过程中,图示区域地壳下沉明显,C符合题意;
乙沉积层没有信息表明形成过程中气候异常、洪涝灾害,排除A、B;
由于沉积作用发生于地表低洼处,因此发生山体滑坡的可能性不大,排除D。
11.丙处岩浆岩
A.属于侵入岩,比丁形成更早
B.属于侵入岩,比丁形成更晚
C.属丁喷出岩,比丁形成更早
D.属于喷出岩,比丁形成更晚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读图可知,丙处岩浆岩形成了明显的
锥形地貌,应为火山地貌,岩浆喷发才能形
成火山地貌,因此丙处岩浆岩属于喷出岩,
不属于侵入岩,A、B错误;
读图可知,丙处岩浆岩位于乙沉积层之下,应形成比乙岩层早,根据形态判断,丁属于侵入岩,丁岩石侵入到乙岩层之中,表明丁形成比乙沉积岩晚,由此判断,丙处岩浆岩形成比丁形成更早,C正确,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0·全国文综Ⅲ)如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12~13题。
12.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解析 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为“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灰岩、页岩、粉砂岩→受到内力挤压→岩层弯曲、断裂错位,产生褶皱、断层→地壳抬升→遭受侵蚀→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在地表形成玄武岩”。据此①②③④按时间由早到晚排序是:④①②③,故选D。
13.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读图可知,砂砾石层下方是更为古老的沉积岩层,由于曾遭受过内力挤压,发生了弯曲变形,在褶皱、断层形成之初,地表也是起伏不平的,图中呈现的平坦状态,说明其形成之后遭受了长期的外力侵蚀,而长期的外力侵蚀说明当时以外力作用为主,内力作用较弱,地壳运动稳定,在稳定的持续侵蚀后,该地地壳下沉,接受稳定的持续沉积才有了上覆的砂砾石层。故选C。
14.读两幅“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17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根据图1信息,可以判断该区域的岩石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岩,原因是什么?(4分)
沉积
答案 岩层中含有化石。
(2)图1中,地点3缺失岩层B,其原因可能是什么?(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该地区形成B岩层时,地点3隆起,未曾接受B地层沉积物。(或地点3接受了B地层沉积物,后因地壳上升被侵蚀。)
(3)若图2中C、D、E三处均出现煤层的露头,那么,在A、B两处分别打钻井,何处能打到煤层?原因是什么?(并在图2上绘图说明)(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A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煤层不缺失。绘图如右:
(4)图2中,要开凿一条东西方向的地下隧道,是在B地下还是在A地下较为合适?并解释原因。(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B处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同时背斜有利于地下水沿岩层两翼向下渗流,不易积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背斜中心在_____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_____,其成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分)
15.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图中的地质界线大致与等高线(单位:米)平行。读图回答问题。(11分)
⑥
该处岩层最老,而两侧岩层较新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可溶性强,易被侵蚀成谷地
(2)向斜中心在___处,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③
山岭
向斜槽部
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返回
本课结束(共53张PPT)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课程标准
1.利用岩石标本、示意图、计算机模拟动画等,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
质岩的基本特征,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能力。
2.阅读与绘制示意图,理解并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实例,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意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
协调观。
学习目标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NEI
RONG
SUO
YIN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一、岩石圈的组成
1.岩浆岩
(1)成因:
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
,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而形成。
(2)常见岩浆岩:
、玄武岩等。
2.沉积岩
(1)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打以及生物作用下产生的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
后沉积下来,经过
形成。
(2)常见沉积岩:
、砂岩、页岩等。
(3)特点:具有
构造,有时能找到化石。
岩浆
喷出地表
花岗岩
搬运
固结
石灰岩
层理
3.变质岩
(1)成因:在
作用下,地壳中原有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形成。
(2)常见变质岩
原有的岩石
变质后的岩石
石灰岩
_______
页岩
板岩
_______
片麻岩
石英砂岩
石英岩
高温、高压
大理岩
花岗岩
1.花岗岩是常见的侵入岩,玄武岩是常见的喷出岩。( )
2.沉积岩都含有化石。( )
3.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而形成的。( )
判断
√
×
√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A
、B
、C
。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地质作用
a表示____________
b+c表示
作用
表示变质作用
e表示_________
上升冷却凝固
外力
d
重熔再生
3.地理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
。
(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
。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
和能量传输,并促使自然环境不断演化。
矿产资源
地貌景观
物质交换
沉积岩、变质岩能直接形成岩浆岩吗?为什么?
思考
答案 不能。沉积岩、变质岩要先经过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然后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返回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下面各图为常见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图中物质可能为岩浆、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沉积岩、风化物、沉积物,图中箭头表示各种地质作用。
[综合思维] 试把变式图补充完整,并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
素养培优
探究点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变式图一
地质作用: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2.变式图二
地质作用: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_。
冷却凝固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3.变式图三
地质作用: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_。
冷却凝固
风化作用
侵蚀、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1.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核心归纳
?
形成过程
突出特点
常见岩石
应用举例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流纹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
具有片理构造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注:金属矿产的形成往往伴随着岩浆活动,但后期可经过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存在于沉积岩或变质岩中。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包括地质循环和岩石的转化,结合起来可用下图表示:
依据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可总结基本规律如下表: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
岩浆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方法技巧
笔墨纸砚被誉为“文房四宝”,砚石是制作石砚的原料。我国石砚种类繁多,其中湖南祁阳产的板岩是“祁阳砚”石料,永顺产的含三叶虫化石薄层灰岩是制作“燕子石砚”的原料。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由④到③的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为
A.冷却凝固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重熔再生
跟踪训练
√
解析 图中①与风化物的箭头指向是相互的,所以①为沉积岩;
只有一个箭头指向③,所以③为岩浆岩;
三个箭头指向④,所以④为岩浆;
②为变质岩。
图中由④到③即由岩浆到岩浆岩的过程,因而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为冷却凝固。
2.制作石砚的“祁阳砚”石料和“燕子石砚”原料分别属于右图中的哪一类岩石
A.②和③
B.②和①
C.①和③
D.④和①
√
解析 板岩为变质岩,灰岩为沉积岩。
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读材料和图完成3~4题。
3.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解析 长白山天池是火山作用形成的,因此浮石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温度迅速降低形成的,因冷却较快与气体挥发,所以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A项正确。
4.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结合上题可知,浮石形成过程为③。
√
返回
课时对点练
如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③作用过程中形成了煤炭。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b为
A.岩浆
B.岩浆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础过关
17
18
19
解析 根据题干“③作用过程中形成了煤炭”可知a为沉积岩;③是外力作用,与沉积岩能相互转化的是变质岩,因此b是变质岩。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因此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d是岩浆岩,而c是岩浆。
2.图中①表示的地质作用为
A.重熔再生
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
D.冷却凝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①表示岩浆生成岩浆岩的过程,地质作用为冷却凝固。
16
17
18
19
中国地质工作者深入甘肃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⑤⑥的岩石类型分别是
A.沉积岩、变质岩
B.沉积岩、岩浆岩
C.岩浆岩、沉积岩
D.变质岩、沉积岩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据右图可知,①为岩浆,②为侵入岩,③为喷出岩,⑥为变质岩,⑤为沉积岩,④为沉积物。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A.①
B.③
C.④
D.⑤
√
解析 据左图可知,雅丹地貌区域岩石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⑤为沉积岩,故选D。
17
18
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如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长白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湖,
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
A.①岩
B.②岩
C.③岩
D.④岩
√
17
18
19
解析 根据图中物质循环关系可知,①是喷出岩,②是沉积岩,③是变质岩,④是侵入岩。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喷出岩。
6.①②④三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岩浆侵入
C.外力作用
D.变质作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③为变质岩,①②④三类岩石转化为③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
17
18
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岩浆热场指的是很短时间内一个局部区域出现的岩浆活动使该区域地热梯度明显上升,形成局部区域的瞬间热场。它往往伴有流体的活动,是流体循环、上升、汲取地壳中某些元素的场所,往往有矿产形成。读图完成7~8题。
7.岩石乙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地质作用为
A.冷却凝固
B.侵蚀搬运
C.高温变质
D.沉积固结
√
17
18
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岩石乙紧邻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故可判定岩石乙应该是花岗岩受到高温岩浆影响而形成的变质岩,主要地质作用为高温变质作用,C正确。
17
18
19
8.图中矿产可能为
A.煤炭
B.金矿
C.天然气
D.石油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岩浆活动往往会促进一些金属元素的集聚,进而形成金属矿产,B正确;
煤炭、石油、天然气均存在于沉积岩中,A、C、D错误。
17
18
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右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甲、乙、丙、丁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据此回答9~10题。
9.可能含有恐龙化石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
17
18
19
解析 读图可知,甲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东非高原(玄武岩高原)形成的过程是
A.①
B.②
C.④
D.⑥
√
17
18
19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①⑤为变质作用,②③⑦为重熔再生作用,④为冷却凝固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东非高原为玄武岩,属于喷出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故选C。
解析 读图可知,甲、乙分别为喷出岩、侵入岩。根据图中的“沉积物”可推知,丁为沉积岩,则丙为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故选B。
如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⑤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11~13题。
11.图示岩石中,花岗岩属于
A.甲类岩石
B.乙类岩石
C.丙类岩石
D.丁类岩石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②-外力作用
B.①-喷出作用
C.④-地壳下沉
D.③-重熔再生
√
17
18
19
解析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①为侵入作用。
岩浆岩、变质岩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②为外力作用。
沉积物再经过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③为固结成岩作用。
已经生成的三大类岩石在地球内部通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④为重熔再生。故选A。
13.下列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甲为喷出岩,多具有气孔构造,A对;
沉积岩常含化石、有层理构造,B、C错;
丁为沉积岩,代表岩石为石灰岩、页岩等,大理岩属于变质岩,D错。
17
18
19
图甲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序号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物、沉积物,字母表示各种地质作用。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甲中表示岩浆岩与变质作用的分别是
A.①、A
B.②、C
C.④、B
D.⑤、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16
17
18
19
解析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并结合图甲中沉积岩这一已知条件,顺着箭头推理可确定②为变质岩,③为岩浆,④为岩浆岩;逆向推理可确定①为沉积物,⑤为风化物。相应地,A为固结成岩作用,B、I为变质作用,C为重熔再生作用,D为冷却凝固作用,E、H、G为风化作用,F为搬运、沉积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5.图乙中岩石与图甲中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A.珊瑚石—④
B.大理岩—②
C.玄武岩—③
D.花岗岩—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7
18
19
解析 珊瑚石为沉积岩,大理岩为变质岩,玄武岩和花岗岩为岩浆岩。
图1为某位游客在云南拍摄的“孤峰残丘”。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丁为各类岩石和岩浆,Ⅰ~Ⅵ为地质作用。据此完成16~17题。
16.与图1中“孤峰残丘”形
成有关的地质作用是
①岩浆喷出 ②外力沉积
③地壳抬升 ④流水侵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7
18
19
解析 该地位于云南,“孤峰残丘”为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而岩浆喷出形成岩浆岩,①错误。
17.该地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甲 Ⅰ
B.乙 Ⅱ
C.丙 Ⅲ
D.丁 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7
解析 喀斯特地貌区岩石多为石灰岩,从成因看属于沉积岩。图2中乙由风化物形成,表示沉积岩,其形成过程Ⅱ为固结成岩作用。
18
19
18.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4分)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双选)(2分)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常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填序号)(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岩浆岩
变质岩
√
√
③
②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甲:花岗岩。乙:大理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①表示冷凝作用,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沉积岩是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的,一般具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家庭装潢用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1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7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_____岩,B处为_____岩。(4分)
沉积
岩浆
解析 A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为沉积岩,B处岩石侵入到其他岩层中,为岩浆岩。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适当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见右图,D是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C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的。
解析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应位于沉积岩层之中;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应喷出地表。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形成时位置的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岩。(2分)
解析 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原来的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变,从而形成变质岩,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等。
变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分)
A
A是沉积岩,B、
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存在化石
解析 沉积岩的特征之一是可能含有化石。
(5)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先形成地层A,再形成地层B
解析 B地层侵入到A地层中,可判断出先形成地层A,再形成地层B。
返回
本课结束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利用地图、景观照片、示意图、统计图等资料,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表现,说明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和运输方式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卫星遥感影像、地图等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方式,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过程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变化,理解人类合理改造地表形态的重要性,培养人地协调观。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平原地区成为人类理想的居住地。今天,世界上的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2)地表崎岖的山地、寒冷干燥的高原人烟稀少。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地形
①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
②山地由于地面坡度大,不太适合大面积耕作
(2)坡度
①坡度超过7°,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
②坡度超过25°,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应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
(3)坡向
坡向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地形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形态
网络状分布,线路较直
迂回前行,坡度较陡的路段呈“之”字形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判断
1.所有的平原都是人口密集区。(
×
)
2.随着科技的进步,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逐渐减弱。(
√
)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
产生影响
修建梯田
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
修筑堤坝
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填海造陆、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
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
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
采石、采矿
改变地表形态
堆放矸石、废矿石
形成人造丘冈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破坏植被
会加速地表侵蚀
植树种草
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
大量引用河水
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营造防护林
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探究点一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下图是某地盘山公路景观图。
1.[区域认知]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该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因。
答案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难度相对较低的公路。
2.[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
答案 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人地协调观]图中盘山公路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答案 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
1.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输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成本较低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线路走向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单位距离内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选择受限制较小,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损失
线网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较小;修建线路成本高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建设成本
山地、丘陵高于平原、盆地
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建设、运营成本高
2.公路选线原则示意图
拓展延伸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区
聚落分布
原因分析
聚落形态
高原地区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呈狭长的条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平原地区
聚落分布密集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更适宜聚落发展
相对集中,呈团聚型、棋盘式;部分聚落沿河、湖、海发展,呈带状分布
(2020·山西祁县中学月考)下图是“台湾岛山地、河流和铁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台湾岛铁路线路选择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矿产
B.河流
C.气候
D.地形
2.台湾山地中的公路线大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如果必经山地则常呈“之”字形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业
C.为了减小线路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D.多通过居民区,增大客货运量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台湾岛多山地,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图中铁路线沿海呈环状分布,主要分布在地势较平坦的平原地区,建设难度较小,通行较安全,D正确。第2题,山区坡度大,公路经山地则常呈“之”字形分布,其主要原因是“之”字形可以减小线路坡度,保证行车安全,C正确。“之”字形增加了线路的长度,增加了建设成本,不是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或发展旅游业,A、B错误。山区居民区较少,“之”字形弯曲是因地势起伏设置的,不是因居民区设置的,D错误。
(2020·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坐落在丽江坝子西北部,海拔2
400余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读“丽江古城平面图”,回答3~4题。
3.与丽江古城夏无酷暑的气候特征有关的是( )
A.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
B.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
C.受夏季风影响,多阴雨天气
D.北有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进入
4.丽江古城形成和发展利用的有利地形条件有( )
①丽江坝子西北部地势平坦,便于筑城 ②引雪山融水进入城中,航运便利 ③向东南方向敞开,有利于夏季风进入 ④北有山岭阻挡冬季风,冬无严寒 ⑤纬度较低,白昼长,冬季温暖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A错;日照时间长,气温高,B错;受夏季风影响,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相对较低,C正确;北有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进入,会使当地冬无严寒,但对夏季气温影响不大,D错。第4题,丽江坝子西北部地势平坦,便于筑城;东、南两面比较开阔,有利于夏季风进入;北依象山、金虹山,山岭阻挡冬季风,冬无严寒;雪山融水量较小,不适宜发展航运;纬度较低,白昼长,冬季温暖,不属于地形条件。①③④正确,选A。
探究点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1.[人地协调观]我国山区多梯田。想一想,在开垦的梯田上耕作,与在坡地上直接耕作相比,
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为什么?
答案 在梯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
既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2.[综合思维]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填海造陆达200
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香港岛的面积。填海造陆会给地表形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 改变海岸线的形态,形成新的人工地貌。
图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020·甘肃岷县一中期末)沙产业是指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区农民构筑的草方格沙障景观图”。读图完成5~6题。
5.农民构筑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减风力,截留水分
B.增加旅游景观
C.防治土地盐碱化
D.提高粮食产量
6.下列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沙产业有( )
①沙生中药材产业 ②畜牧业 ③水稻种植业 ④沙漠旅游休闲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5.A 6.A
解析 第5题,草方格沙障可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风力侵蚀,同时截留水分,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A对。第6题,该地区生态脆弱、水分条件较差,不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水稻种植业,故选A。
位于云南省哀牢山中的梯田在云雾笼罩下美丽壮观,恍若人间仙境。哈尼人自然而然地沿着水沟安家建寨,又在寨下建造梯田,水沟穿寨而过,沿梯田而下。读图回答7~8题。
7.云南哈尼梯田规模巨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水土
B.发展旅游
C.利于浇灌
D.便于运输
8.下列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 )
A.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B.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C.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的形成
D.挪威峡湾海岸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该地坡度大,不适宜耕作,通过修建梯田,保持水土来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种植业。第8题,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挪威的峡湾是冰川侵蚀而成的,均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类对植被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下图所示曲折“摇摆”在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公路被称作“二十四道拐”。读图完成1~2题。
1.山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是因为( )
A.公路运输速度快
B.公路运输量大
C.公路建造难度较小
D.公路运输价格低
2.图中公路建成“之”字形的原因是( )
A.通过更多山村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降低线路坡度
D.增加线路密度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不仅成本高,而且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第2题,在山区,为了降低线路坡度,增强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公路往往建成“之”字形。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3~4题。
3.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4.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4题,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全国文综Ⅰ)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5~7题。
5.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6.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7.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答案 5.D 6.B 7.B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兰新铁路与天山南麓的1
000
m等高线大致平行,且经过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铁路的修建和建成后的行车安全;铁路没有经过城镇,且该区域河流水量小,耕地很少,故聚落、河流、耕地都不是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第6题,由比例尺可以推知,兰新铁路在该区域距离城镇过远,使铁路促进城镇发展的作用大大减弱,这是其不合理之处。第7题,兰新铁路并没有吸引城镇沿铁路线分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而绿洲水资源相对丰富,是城镇分布最理想的地区。
读下图,完成8~9题。
8.图示地区地势( )
A.西高东低
B.北高南低
C.西南高,东北低
D.东北高,西南低
9.该地聚落的分布特点是( )
A.灌渠周围
B.河口
C.河流交汇处
D.河流沿岸
答案 8.A 9.D
解析 第8题,图示地区主要河流干流大多向东流,说明该地的地势是西高东低。第9题,结合村落位置可知,该地聚落的分布特点是位于河流沿岸。
(2020·山东济南重点中学模拟)下图为“我国不同海拔(单位:m)的面积比重和人口比重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各海拔分段比较,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 )
A.>3
000
m的区域
B.500~1
000
m的区域
C.100~500
m的区域
D.≤25
m的区域
11.图中信息表明,我国( )
A.人口分布较均匀
B.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丘陵区
C.人口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D.高原地区地广人稀
答案 10.D 11.B
解析 第10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密度为单位面积上人口数。从图中各海拔范围内人口比重和面积比重分析可得在≤25
m的区域人口密度最大;3
000
m以上的区域人口密度最小。第11题,结合上题分析,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0~500
m的区域,该区域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势较平坦,B对;我国人口分布不均,A错;随海拔升高,我国人口先增加后减少,C错;高原地区人口少,但面积并不大,D错。
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筑从南口到八达岭一带的铁路。读图回答12~13题。
12.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13.下列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工程建设费用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答案 12.C 13.B
解析 第12题,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减小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第13题,“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隧道开挖长度,减少工程费用,降低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完成14~15题。
14.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增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15.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加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答案 14.C 15.B
解析 第14题,根据题意可知,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土层薄不是影响农作物增产效果的因素,而是改变地形形态;该山区降水变率在增产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判断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据此判断,C正确。第15题,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地形坡度降低,坡度和缓,水土流失减少,增施肥料不易跑肥,保肥效果好,土壤肥力明显增加,农业增产明显;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地形坡度有微小变化,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很小,因而改变地形坡度对大气温度、空气湿度、日照时数影响很小。综上分析,B正确。
16.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问题。(15分)
(1)图中公路干线在建设时多采用高架形式(如右上图),主要目的是( )(2分)
①保证行车安全 ②节省土地 ③避免交通线路相互干扰,增加安全性 ④减少建设费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该地区为发展乙、丙两聚居地的经济,计划建设与公路干线相连的公路,图中Ⅰ、Ⅱ、Ⅲ三种方案中,较为合理的是________方案,试比较说明理由。(5分)
(3)山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建设多采用如图中右侧下图的形式,试分析其建设分布特点和原因并填写在下表中。(8分)
线路建设分布特点
原因
答案 (1)D
(2)Ⅰ 三种方案中,Ⅱ方案线路较短,但跨越山地,施工难度最大;Ⅲ方案路程与Ⅰ方案接近,但Ⅲ方案路程沿线只经过丙聚居地,与公路建设的目的不相符。相比之下,Ⅰ方案较为合理。
(3)
线路建设分布特点
原因
沿山间谷地分布
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平坦,施工难度较小
坡地上呈“之”字形
减小坡度的影响,降低施工难度,提高行车安全性
17.(2019·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6分)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分)
答案 (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
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解析 第(1)题,该地区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区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起伏和缓的谷地和山间盆地,且耕地总面积小(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小),分布分散,单个地块的面积小。第(2)题,解答本题需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干热,分析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流越过山岭时,易形成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加之谷地地形较为闭塞,热量不易散失,从而导致谷地气温高(热);受地形阻挡,进入谷地的水汽较少,且气流在下沉过程中不易形成降水,从而导致谷地降水少(干)。(共58张PPT)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利用地图、景观照片、示意图、统计图等资料,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
影响的主要表现,说明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和运输方式的影响,培养地理
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卫星遥感影像、地图等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
作用方式,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过程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变化,理解人类合理改造地表形态的重要
性,培养人地协调观。
学习目标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NEI
RONG
SUO
YIN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
地区成为人类理想的居住地。今天,世界上的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
的沿海平原。
(2)地表崎岖的山地、寒冷干燥的高原人烟
。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
。
平原
中低纬度
稀少
山间盆地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地形
①
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
平原
②山地由于地面坡度大,
不太适合大面积耕作
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合发展_____
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只能因
地制宜发展
业
林业
高寒农牧
(2)坡度
①坡度超过7°,要修筑
才能耕作。
②坡度超过25°,不适宜发展
,应发展
或进行自然保护。
(3)坡向
坡向会造成
和
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梯田
种植业
林业
太阳辐射
水分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地形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形态
网络状分布,线路较直
迂回前行,坡度较陡的路段呈“之”字形
工程造价
较低
较____
高
1.所有的平原都是人口密集区。( )
2.随着科技的进步,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逐渐减弱。( )
判断
×
√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
产生影响
修建_____
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
修筑_____
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填海造陆、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
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梯田
堤坝
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
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
采石、采矿
改变地表形态
堆放矸石、废矿石
形成_________
人造丘冈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_________
会加速地表侵蚀
植树种草
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
大量引用河水
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营造防护林
抑制风沙的
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破坏植被
侵蚀
返回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如图是某地盘山公路景观图。
素养培优
探究点一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区域认知]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该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因。
答案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难度相对较低的公路。
2.[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
答案 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人地协调观]图中盘山公路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答案 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
1.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核心归纳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输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成本较低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线路走向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单位距离内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选择受限制较小,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损失
线网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较小;修建线路成本高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建设成本
山地、丘陵高于平原、盆地
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建设、运营成本高
2.公路选线原则示意图
拓展延伸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区
聚落分布
原因分析
聚落形态
高原地区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呈狭长的条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平原地区
聚落分布密集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更适宜聚落发展
相对集中,呈团聚型、棋盘式;部分聚落沿河、湖、海发展,呈带状分布
(2020·山西祁县中学月考)如图是“台湾岛山地、河流和铁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台湾岛铁路线路选择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矿产
B.河流
C.气候
D.地形
跟踪训练
√
解析 由图可知,台湾岛多山地,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图中铁路线沿海呈环状分布,主要分布在地势较平坦的平原地区,建设难度较小,通行较安全,D正确。
2.台湾山地中的公路线大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如果必经山地则常呈“之”字形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A.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业
C.为了减小线路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D.多通过居民区,增大客货运量
√
解析 山区坡度大,公路经山地则常呈“之”字形分布,其主要原因是“之”字形可以减小线路坡度,保证行车安全,C正确。
“之”字形增加了线路的长度,增加了建设成本,不是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或发展旅游业,A、B错误。
山区居民区较少,“之”字形弯曲是因地势起伏设置的,不是因居民区设置的,D错误。
(2020·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坐落在丽江坝子西北部,海拔2
400余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读“丽江古城平面图”,回答3~4题。
3.与丽江古城夏无酷暑的气候特征有关的是
A.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
B.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
C.受夏季风影响,多阴雨天气
D.北有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进入
√
解析 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A错;
日照时间长,气温高,B错;
受夏季风影响,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相对较低,C正确;
北有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进入,会使当地冬无严寒,但对夏季气温影响不大,D错。
4.丽江古城形成和发展利用的有利地形条件有
①丽江坝子西北部地势平坦,便于筑城
②引雪山融水进入城中,航运便利
③向东南方向敞开,有利于夏季风进入
④北有山岭阻挡冬季风,冬无严寒
⑤纬度较低,白昼长,冬季温暖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
解析 丽江坝子西北部地势平坦,便于筑城;东、南两面比较开阔,有利于夏季风进入;北依象山、金虹山,山岭阻挡冬季风,冬无严寒;雪山融水量较小,不适宜发展航运;纬度较低,白昼长,冬季温暖,不属于地形条件。①③④正确,选A。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1.[人地协调观]我国山区多梯田。想一想,在开垦的梯田上耕作,与在坡地上直接耕作相比,
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为什么?
素养培优
探究点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答案 在梯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
既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2.[综合思维]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填海造陆达200
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香港岛的面积。填海造陆会给地表形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 改变海岸线的形态,形成新的人工地貌。
图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核心归纳
(2020·甘肃岷县一中期末)沙产业是指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如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区农民构筑的草方格沙障景观图”。读图完成5~6题。
5.农民构筑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A.削减风力,截留水分
B.增加旅游景观
C.防治土地盐碱化
D.提高粮食产量
跟踪训练
√
解析 草方格沙障可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风力侵蚀,同时截留水分,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A对。
6.下列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沙产业有
①沙生中药材产业 ②畜牧业 ③水稻种植业 ④沙漠旅游休闲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该地区生态脆弱、水分条件较差,不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水稻种植业,故选A。
√
位于云南省哀牢山中的梯田在云雾笼罩下美丽壮观,恍若人间仙境。哈尼人自然而然地沿着水沟安家建寨,又在寨下建造梯田,水沟穿寨而过,沿梯田而下。读图回答7~8题。
7.云南哈尼梯田规模巨大,现已成为
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初修建梯田
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水土
B.发展旅游
C.利于浇灌
D.便于运输
√
解析 该地坡度大,不适宜耕作,通过修建梯田,保持水土来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种植业。
解析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挪威的峡湾是冰川侵蚀而成的,均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类对植被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8.下列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
A.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B.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C.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的形成
D.挪威峡湾海岸
√
返回
课时对点练
如图所示曲折“摇摆”在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公路被称作“二十四道拐”。读图完成1~2题。
1.山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是因为
A.公路运输速度快
B.公路运输量大
C.公路建造难度较小
D.公路运输价格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础过关
17
解析 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不仅成本高,而且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
2.图中公路建成“之”字形的原因是
A.通过更多山村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降低线路坡度
D.增加线路密度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在山区,为了降低线路坡度,增强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公路往往建成“之”字形。
16
17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3~4题。
3.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
解析 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全国文综Ⅰ)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5~7题。
5.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
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
17
解析 读图可知,兰新铁路与天山南麓的1
000
m等高线大致平行,且经过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铁路的修建和建成后的行车安全;铁路没有经过城镇,且该区域河流水量小,耕地很少,故聚落、河流、耕地都不是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
6.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由比例尺可以推知,兰新铁路在该区域距离城镇过远,使铁路促进城镇发展的作用大大减弱,这是其不合理之处。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解析 兰新铁路并没有吸引城镇沿铁路线分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而绿洲水资源相对丰富,是城镇分布最理想的地区。
17
√
读图,完成8~9题。
8.图示地区地势
A.西高东低
B.北高南低
C.西南高,东北低
D.东北高,西南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图示地区主要河流干流大多向东流,说明该地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该地聚落的分布特点是
A.灌渠周围
B.河口
C.河流交汇处
D.河流沿岸
√
17
解析 结合村落位置可知,该地聚落的分布特点是位于河流沿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0·山东济南重点中学模拟)下图为“我国不同海拔(单位:m)的面积比重和人口比重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各海拔分段比较,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
A.>3
000
m的区域
B.500~1
000
m的区域
C.100~500
m的区域
D.≤25
m的区域
√
17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密度为单位面积上人口数。从图中各海拔范围内人口比重和面积比重分析可得在≤25
m的区域人口密度最大;3
000
m以上的区域人口密度最小。
17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0~500
m的区域,该区域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势较平坦,B对;
我国人口分布不均,A错;
随海拔升高,我国人口先增加后减少,C错;
高原地区人口少,但面积并不大,D错。
11.图中信息表明,我国
A.人口分布较均匀
B.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丘陵区
C.人口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D.高原地区地广人稀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筑从南口到八达岭一带的铁路。读图回答12~13题。
12.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
17
解析 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减小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
13.下列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
叙述正确的是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工程建设费用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隧道开挖长度,减少工程费用,降低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完成14~15题。
14.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增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土层薄不是影响农作物增产效果的因素,而是改变地形形态;该山区降水变率在增产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判断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据此判断,C正确。
√
16
17
15.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加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7
解析 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地形坡度降低,坡度和缓,水土流失减少,增施肥料不易跑肥,保肥效果好,土壤肥力明显增加,农业增产明显;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地形坡度有微小变化,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很小,因而改变地形坡度对大气温度、空气湿度、日照时数影响很小。综上分析,B正确。
16.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问题。(1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图中公路干线在建设时多采用高架形式(如右上图),主要目的是(2分)
①保证行车安全 ②节省土地 ③避免交通线路相互干扰,增加安全性 ④减少建设费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2)该地区为发展乙、丙两聚居地的经济,计划建设与公路干线相连的公路,图中Ⅰ、Ⅱ、Ⅲ三种方案中,较为合理的是___方案,试比较说明理由。(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Ⅰ
答案 三种方案中,Ⅱ方案线路较短,但跨越山地,施工难度最大;Ⅲ方案路程与Ⅰ方案接近,但Ⅲ方案路程沿线只经过丙聚居地,与公路建设的目的不相符。相比之下,Ⅰ方案较为合理。
(3)山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建设多采用如图中右侧下图的形式,试分析其建设分布特点和原因并填写在下表中。(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线路建设分布特点
原因
?
?
?
?
沿山间谷地分布
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平坦,施工难度较小
坡地上呈“之”字形
减小坡度的影响,降低施工难度,提高行车安全性
17.(2019·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右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地形特点:山高谷深。
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解析 该地区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区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起伏和缓的谷地和山间盆地,且耕地总面积小(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小),分布分散,单个地块的面积小。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干热,分析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流越过山岭时,易形成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加之谷地地形较为闭塞,热量不易散失,从而导致谷地气温高(热);受地形阻挡,进入谷地的水汽较少,且气流在下沉过程中不易形成降水,从而导致谷地降水少(干)。
返回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