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沙田山居》
沙田山居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表达方式;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作者情感世界。
3.能力培养目标:掌握分析散文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领会景物描写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余光中先生在我的记忆中首先是作为诗人存在的,他的《乡愁》已经成了诗中精品。后来我又读到他的散文,他把散文与诗比作自己的左右手,称自己的散文是“左手的缪斯”,然而这左手的写作却丝毫不逊色于诗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沙田山居》,来体会一下其散文的特色及其蕴含其中的感情。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 ),男,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在军中服役数年。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1973年任政大西语系主任。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75年,兼任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1985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在厦门大学时开始发表诗作。1953年,与覃子豪等组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刊。
(三)整体感知
1、预习课文,集体朗读
2、请同学们谈一谈对本文的总体感觉。
(1) 语言美。
(2) 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及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和含于其中的浓浓的乡愁及对祖国统一的渴盼。
(四)语言分析(景与情)
(1)作者用绘画般的彩笔,对自己心爱的居所及周围环境精心描摹。既写外在景观,又写内在精神,景情浑然一体。
明确:作者借助绘画和文字两种审美方式,把每一段文字都描绘得画一般的优美。
(2)总体把握
问: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
明确:(1)青绿(青翠、青碧) (2)神秘(深沉) (3)雄伟(巍然、磅礴、)
(提示:应从色彩、神态、形态三个方面回答)
(3)具体分析(目的在于举一反三)
1、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2)突出主题(或衬托、照应) 理由:“成了主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
2、文中有两句话,如下,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请请大家分析其表达效果。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明确: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4)通过对语句的分析,让学生领会本文的主旨及在本文中作者的情感:
明确:
1、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2、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五)理清思路
文章首先交待自己山居的地理位置,及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感受(喜与忧)(第1节);其次总体概括书斋、海与山构成的优美的环境;再次作者分层次从不同角度概括出山居所在的山在声、霞、雾、风以及噪音中的景致;最后以诗句照应开头,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之情。
(六)拓展阅读
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进一步体会他的散文特点及蕴含其中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沙田山居
景 情 明志
书斋 喜爱 重九的……圆过两次了
声
海 霞
雾
山 风 思乡 山水长远、全在那里面
噪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