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什么是改革?
改革是统治者以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调整,以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改良革新。其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领导群体、改革方式、目的、实质等
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949年以前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时间
背景
内容
性质
影响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诸侯纷争
社会变革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
变法领域
主要内容
政治(强兵)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经济(富国)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社会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措施
内容
迁都
1.由平城迁至洛阳;
2.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改汉姓
改鲜卑姓为汉姓
穿汉服,说汉语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门第,通婚姻
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门第;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471年)
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069-1085年)
背景:①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②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③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④庆历新政的失败。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①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1573-1582)
背景: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等);③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目的:解决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①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推广一条鞭法)。
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949年以前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时间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背景
诸侯纷争,社会变革
民族冲突与交往
内忧外患
统治危机
内容
废两制(井、世),奖耕战,行两制(连坐、县制)
实行三制(俸、均、三);迁都+汉化
商业贷款、兵农合一
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性质
影响
封建性质的改革
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
促进北魏发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
初期有效,后被废止;
富国未强兵
暂缓危机,几乎废止
思考:结合表格思考中国古代变法和运动呈现出的异同点。
2.中国近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949年以前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清末新政
时间
1898年
1901-1906-1911年
背景
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统治危机严重
内容
性质
影响
颁布新法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
军事
裁汰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6.11-9.21)
清末新政(1901-1906-1911)
(纲要上P108历史纵横)
新政措施:
政治: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经济: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规章制度,奖励实业。
军事:
编练新军,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文化:
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较完整的学校制度。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促进新式军队的发展
促进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客观作用:
预备立宪(1906-1911)
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
慈禧太后于1906年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
清政府于1908年8月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谘议局
1910年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清政府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9年改为5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
内阁总理大臣
奕劻(皇族宗室)
内阁协理大臣
那桐(满族)
徐世昌(汉)
民政部大臣
善耆(皇族宗室)
度支部大臣
载泽(皇族宗室)
海军部大臣
载洵(皇族宗室)
农工商部大臣
溥伦(皇族宗室)
理藩部大臣
寿耆(皇族宗室)
陆军部大臣
荫昌(满族)
法部司法大臣
绍昌(皇族宗室)
外务部大臣
梁敦彦(汉)
学部学务大臣
唐景崇(汉)
邮传部大臣
盛宣怀(汉)
1911年责任内阁名单
“事实上,按照这个大纲,君主总揽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的大权......其权利至高无上,较之专制主义君主的权力并无差别。”——《辛亥革命史话》
一场骗局!
皇族内阁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
——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1908)
皇室仍旧享有尊荣,掌握国家大权
2.中国近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949年以前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清末新政
时间
1898年
1901-1905-1911年
背景
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统治危机严重
内容
政、经、军、文、教等领域
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练新军、兴商务、奖实业
性质
影响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冲击了封建制度;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无法拯救中国;思想启蒙,促进国人觉醒,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困境,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但是由于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改革的性质
练习册P25
探究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场变法运动背景的相似之处。
答:①都面临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潮流;②国家或政权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危机;③原有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④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新的社会力量的壮大。
探究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必要性:旧有体制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求,引发社
会(统治)危机
可能性:新的经济因素、新的社会(阶级)力量的兴起
与壮大、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击
目的:统治阶级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维
护其统治
改革
探究二:如何判断改革是否成功?
练习册P22!!!
探究三:改革成败的原因及启示?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者要有实权……
改革要与时俱进,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要建立强有力而团结的改革领导集体;改革要注意协调好各方利益,减少或化解改革的阻力;要注意处理好旧制度、旧文化与新制度、新文化的关系;改革不能超过社会承受力,尽量减少改革的负面影响……
要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改革策略;改革措施要全面而切实有效;……
P24思考点: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主观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②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把希望寄托于未掌握实权的皇帝;③主张与旧法彻底割裂,违反基本国情;④改革操之过急、急于求成;⑤改革范围过大,树敌过多,缺乏政治策略;⑥改革缺乏群众基础,只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一些开明地主的支持;……
客观原因:①封建顽固派反对势力强大;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为什么中国近代的改革,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南京临时政府、国民政府改革等基本上是失败的?这说明了什么?
原因:
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策略上均不成熟,没有真正认识到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危机的路径;未能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主张;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清政府新政道路、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改革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以史为鉴,持续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改革
1949
1956
1958
1960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大跃进人民公社
1966
1976
1978
2013
2012
2017
2019
八字方针
十年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十八大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十八三全面深化改革
十九大深化改革入党章
十九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
时间
趋势
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
三大改造
1953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作用:从根本上废除了延续中国数千年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摧毁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有效地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创造了条件。
土地改革(1950-1952)
二、以史为鉴,持续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改革
1949
1956
1958
1960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大跃进人民公社
1966
1976
1978
2013
2012
2017
2019
八字方针
十年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十八大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十八三全面深化改革
十九大深化改革入党章
十九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
时间
趋势
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大改造
1953
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时间内,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47页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二、以史为鉴,持续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改革
1949
1956
1958
1960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大跃进、人民公社
1966
1976
1978
2013
2012
2017
2019
八字方针
十年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十八大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十八三全面深化改革
十九大深化改革入党章
十九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
时间
趋势
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大改造
1953
关键一招
时间、地点
1978年,北京
内容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②政治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③组织路线: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
1982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1978
1992
1984
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设立4个经济特区:深、珠、汕、厦
1980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
1985
开放了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
1990
海南
上海浦东
2001
加入WTO
十二大
南方谈话
十四大
1987
十三大
“引进来”
“走出去”
二、以史为鉴,持续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改革
1949
1956
1958
1960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大跃进人民公社
1966
1976
1978
2013
2012
2017
2019
八字方针
十年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十八大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十八三全面深化改革
十九大深化改革入党章
十九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
时间
趋势
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
三大改造
1953
在新时期继续推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1978-今)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可用于分析原因、评价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旋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我国要全面深化改革。
①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②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③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1978-今)
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56页
答: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②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③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④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1978-今)
P27思考点: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启示)
二、以史为鉴,持续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改革
1949
1956
1958
1960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大跃进人民公社
1966
1976
1978
2013
2012
2017
2019
八字方针
十年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十八大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十八三全面深化改革
十九大深化改革入党章
十九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
时间
趋势
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
三大改造
1953
中国当代改革呈现出什么特点?
曲折前进
追求富强
深化改革
在新时期继续推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关键一招
知识小结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949年以前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二、以史为鉴,持续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改革
中国近代: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民国改革
中国古代:商鞅、孝文帝、王安石、张居正
改革:概念、性质、原因;改革成败的评判标准、原因和启示
内容:当代改革过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
特点:曲折前进、追求富强、深化改革
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P28问题探究:
P28学习拓展:
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坚定不移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精神、卓越的远见……
思考:阅读表三和P26第三自然段,概括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
答:①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改革;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双循环”,实现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④深化和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改革;⑤持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