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对歌曲的聆听、感受,启发、引导,由学生自主归纳出进行曲的体裁特点。通过欣赏分析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作于1935年春,田汉词,聂耳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1949年9月此歌被定为我国的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曲是G大调,2/4拍
,一段体,乐曲弱起进入,音乐中用了一些三连音同时乐曲上还有一些表情记号,歌曲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充满革命的激情。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国歌早已耳熟能详,但从未系统学习过进行曲式,他们对这一体裁的歌曲充满了好奇。因此,《义勇军进行曲》的教学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不断创设的问题情景,配合着激昂的旋律,完成聆听、感受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并总结出进行曲的体裁特点。
2、聆听分析歌曲,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情绪,突出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歌曲所表现出来的雄壮激昂的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连音的演唱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蕴含的深刻内涵
?六、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脑、钢琴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升国旗的录像,提问学生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首号召性很强、激荡人心的歌,从新中国诞生的第一天起,它雄壮、激昂、高亢明亮的旋律,曾无数次伴随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在祖国东西南北中的上空激荡,在各个边境的上空激荡,在我们学校的上空激荡,在我们每个中国人民的心中激荡。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首歌成为抗战期间全国人民战争的号角,是什么原因使这首歌曲成为抗争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真正的走近国歌,探究国歌的秘密,体验国歌中每一个音符给我们带来的那种内心的震撼!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国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升旗画面,感受国旗和国歌代表了整个国家的人民,国旗和国歌是我们身份的象征。当我们听到这首歌时,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热爱国歌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所以我们同学要认真地学好、唱好这首歌。
2、新课教学
(1)聆听歌曲,体会歌曲音乐特点,引出“进行曲式”音乐体裁。
① 节奏:
节奏规整、节拍为2/4拍
② 旋律:采用短句短音、雄壮有力
③ 力度:铿锵有力、富有战斗性
④ 情绪:高亢激昂、富有革命精神
进行曲是一种富有节奏步伐的歌曲。
最初它产生于军队的战斗生活,用以鼓舞战士的斗争意志,激发战士的战斗热情,后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常采用这种体裁来表达集体的力量和共同的决心。
雄劲刚健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是进行曲的基本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聆听歌曲,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引导学生了解进行曲式的特点、定义、发展历程等。
(2)分析歌曲
前奏部分:前奏部分为第一小节到第六小节的强拍
弹奏前奏部分,引导同学思考音乐像是在模仿什么声音乐?对,是号角!是战斗的号角声!战役即将打响!中间又运用了这种节奏(出示三连音、介绍三连音)这种节奏连续出现,像似在热情奔放的召唤人们奋起战斗!前奏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整个歌曲情感和旋律发展的基础。
认识三连音、学唱三连音
三连音,将1拍、2拍或4拍平均分成3份,每个音响1/3拍、2/3拍或3/4拍。乐谱表示为连音线中间用阿拉伯数字“3”的标记。(下图中左边为五线谱中三连音记谱法,右边为简谱中三连音的记谱法)。这是一种典型的节奏变化,乐曲进行时,三连音突然出现将给人节奏“错位”、不稳定的感觉。所以,前奏音乐中,当三连音出现的时候,预示着危险即将来临,战役就要打响。在歌曲中三连音一共出现了5次,前奏中出现3次,歌曲倒数2、3句分别各出现一次。可以试着唱到三连音的时候,通过画三角形的方式辅助我们打拍,熟悉以后再去掉,这样才能准确均匀地唱出每一个三连音。
歌曲部分:从第六小节弱拍开始直到结束,通过思考三个问题来感受歌曲深刻内涵。
为什么在“中华民族”四个字上要加上重音记号?
用重音(“〉”)唱出,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告诉人们: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
三个“起来”有什么含义?音高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强?
旋律往上走的,在音乐创作上叫做“上行”。表现出人民要开始反抗,挺直腰板,推翻压迫和侵略。
为什么在“前进!前进!前进!进!”要多加个进?并加重音记号?
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歌曲的意境,理解歌词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层次分析歌曲,体会歌曲深刻内涵。
(3)了解歌曲
主创人员:
聂耳(1912-1935)人民音乐家、音乐活动家。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从小家境贫寒,他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
田汉(1898-1968)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字寿昌。湖南长沙人。组织“左翼剧社”。创作了大量戏剧电影剧本。田汉是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写的许多歌曲都被聂耳、冼星海等人谱曲。
创作背景:
《国歌》原名叫《义勇军进行曲》,是三十年代的进步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部电影描写了一个青年诗人参加抗日义勇军的故事。影片刚开始拍,主题歌的歌词还没有写出来,田汉就被捕了,于是,田汉在狱中把歌词写在香烟纸上,并设法让探狱的家人带出去,交给了聂耳,聂耳接到歌词后,无比激动,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谱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这时反动派的魔爪已经伸向聂耳,党组织为了保护这位音乐家,让他暂时离开祖国。1935年4月1日,聂耳带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来到日本东京,他抓紧时间修改了主题歌,并很快就寄回祖国。在抗战的年月里,这首歌随着电影,象嘹亮的号角,传遍祖国大地,激励着无数爱国同胞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由于它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主创人员和创作背景,让每位同学对《国歌》有了更深的了解,要知道《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的心声。
3、课堂延伸拓展
历史沿革: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1949年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82年12月在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赋予国歌以宪法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历史沿革,让每位同学对《国歌》有更深刻的认识,国歌同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的象征。赋予国歌与国旗、国徽同样的宪法地位,有利于维护国歌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延续红色血脉,欣赏建党100周年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
4、课程总结
《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情绪是庄严地,是一首非方整性结构的长短句曲式。节拍为2/4拍,速度为进行曲速度120拍每分钟,歌曲体裁属于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中央人民政府确立为国歌,成为国体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部分,至今仍被广泛正式使用,每个人从小都受国歌的影响,时刻警示着我们的人民和后人,勿忘国难国耻,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不懈地努力,成为一个为国家做贡献爱国家的公民。
5、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欣赏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试着总结歌曲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聆听、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巩固进行曲体裁特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