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太谷二中信息技术学科组
第一节课我们通过自己介绍同学已对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以及信息的多样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大家还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的各种事物,明确信息对人类的影响,但是我们了解得还不是很全面很到位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大家请看案例: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
可供选择的答案有:笔记本电脑、钢刀、水、
火石、饼干、指南针、打火机、衣服、手机等等
物质、能量、信息是客观世界里三个基本要素,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需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和能量同学们在初中的物理课中早有接触,信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密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了解一下什么是信息,信息有哪些特征,信息的传播途径以及信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信息的含义:
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我国信息论学者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
和方式的表征,它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信息的传播:
俗语说:“看云识天气”,意思是只要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云,便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现在,遍布全球的气象台站和各种探测设施,组成监测天气变化的观测网,昼夜不停地捕捉地球大气中的各种气象信息。然后,各业务部门把这些信息都制作成卫星云图、天气实况图和预报图等、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通信手段发送,为人们提供各种气象服务。目前,收看、收听或检索每天的天气预报已成为许多 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信息发出方
载体
途径
信息接收方
接收效果及作用
分析信息的传播过程,可以得出下列示意图:
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息接收方
以何途径
(信 源)
(信息传递)
(信宿)
信息发出方
用何载体
信息的特征: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人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共享性
通过书籍报刊,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人的思想和经验;借助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我们可以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许多事情。
传递性
保险公司曾这样规定在车险合同中明确写明,被保险人应当在保险事故发生的48小时内报案,确保保险公司及时调查案件、确认损失和责任,否则保险公司有权拒绝赔偿。
时效性
真伪性
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中国将出兵朝鲜
价值相对性
同学们都喜欢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学有所成。一条座右铭通常写在什么地方?
载体依附性
写在日志本上
写在铅笔盒上
存在文曲星上,打开就看到!
老师我有手机,我放在开机画面上!
盲人摸象
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不完全性
总结
信息
基本特征
传播要素
信息的含义
信息来源
信息载体
传播途径
共享性
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
真伪性
传递性
接收方式
不完全性
1、”飞鸽传信“体现信息的什么特性?
2、真假难辨。
3、老皇历看不得。
4、一传十,十传百。
5、玉不琢,不成器。
6、“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业:
传递性
真伪性
时效性
传递性
可处理性
价值相对性1.1信息及其特征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学生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理解信息的概念。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等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教学导入 第一节课我们通过自我介绍,同学已对信息的概念及特征、信息的基本特征以及信息的多样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大家还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的各种事物,明确信息对人类的影响,但是我们了解得还不是很全面很到位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了解一下什么是信息,信息有哪些特征,信息的传播途径以及信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引入新课内容
引入新课 下面大家请大家分析给出的案例。提出问题通过案例说明人在森林中生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对学生的问答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和能量同学们在初中的物理课中早有接触,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就此理解较深,信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密切 ,信息社会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信息到底是什么?它有何特征?它是怎样传播的?1、阅读课本1.1.1有关信息含义的段落,讨论和交流信息的论述和含义。教师可用幻灯片呈现信息的含义如下:“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作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2、信息的传播通过对课本第三页例2的分析得出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的发出方 用何载体 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 接收效果及作用3、信息的特征(1)传递性例:通过书籍报刊,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人的思想和经验;借助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我们可以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许多事情(2)共享性例: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人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举例:同学们都喜欢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学有所成。一条座右铭通常写在什么地方?体现信息的依附性。(4)价值相对性举例: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5)时效性举例:保险公司曾这样规定在车险合同中明确写明,被保险人应当在保险事故发生的48小时内报案,确保保险公司及时调查案件、确认损失和责任,否则保险公司有权拒绝赔偿。 (6)真伪性 举例:“空城计”。(7)不完全性 举例:盲人摸象。通过图片展示盲人摸象,同时得出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课堂提问。 通过例子引出下一个问题:信息的特征
小结 1、信息的含义2、信息的传播过程3、信息的特征4、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更系统的认识
作业 下面各体现的信息的什么特性:1、”飞鸽传信“体现信息的什么特性?2、真假难辨。3、老皇历看不得。4、一传十,十传百。5、玉不琢,不成器。6、“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课后巩固与提高练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二)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 称为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
A.信息、物质、知识 B.信息、能量、知识
C.物质、能量、知识 D.信息、物质、能量
2、下列属于信息的是()。
A.电脑 B.VCD 光盘 C.报纸 D.CCTV1 播出的新闻
3、刘磊计划今天与好友到郊外野营,他从报纸上获知天气情况良好,于是他们出发了。不料,中午时分狂风暴雨大作,于是他们埋怨天气预报不准确。当他回到家里再拿出报纸核实,原来那是几天前的报纸。经分析,由于刘磊对信息的()特征没有做出慎重的判断,以致野营不能顺利进行。
A.共享性 B.价值性 C.时效性 D.载体依附性
4、小华从书上看到大象的图片,他想知道大象有多高,爸爸就带他去动物园看大象,小华对大象有了一个印象,这是()信息源。
A.文献型 B.口头型 C.电子型 D.实物型
5、下面有关对信息的理解,哪句是错误的( )
A、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感知信息、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B、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行动决策的重要依据
C、电视机、电话机、声波、光波是信息
D、人类可以借助信息资源对自然界中有限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行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