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离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离骚 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13 18: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5.《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3)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4)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
(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的。
二、解题
1、关于作者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中国大百科全书》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 、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 ,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抱石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2、简介“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宋作品,编定《楚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以屈原为代表所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总之:“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3、关于《离骚》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离骚,即遭忧。明己之遭忧作辞也”。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离,别也;骚,愁也。即别愁,离别君王后的愁思”。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但一般认为离骚: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2462字,分93节(全诗373句,2490字,分93节)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二、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辟:通“僻”,幽僻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何桀、纣之昌被兮  被通“披”
③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④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斜出的小路 /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 关于军事的
⑤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1-6节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背课文
二、学生集体朗读
三、分析课文
1、学生朗读1、2节,这两节写了怎样的内容?(1、 自述家世、出生时辰。2、皇考为作者命名。)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原文:帝高阳之苗裔(yì)兮,朕(zhèn)皇考曰伯庸。
[注释]高阳:高阳帝名颛(zhuān)顼(xū),是轩辕黄帝之孙。黄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死后,由颛顼嗣帝位,建都高阳,故以高阳为帝号。后来迁都帝丘。
苗裔:朱熹说“远孙也。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裔者,衣裾(jū)之末,衣之余也。故以为远末子孙之称也。”
朕:在秦之前,“朕”字的使用是无分贵贱等级的,人们一律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秦始皇立国之后,才把“朕”字定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代词。
皇考:“皇”是德行光大的意思;“考”是指亡父。
伯庸:是屈原父亲的表字。古人讳名不讳字,所以屈原讳他父亲的名而叙他父亲的表字。
讲译:我是远古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德行光大的先父,表字叫伯庸。
原文:摄提贞于孟陬(zōu)兮,惟庚寅吾以降(降古音读洪hóng)。
[注释]摄提:是摄提格的简称,即指寅年。古历法把天宫分成十二等分,谓之十二宫,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各宫又轮转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以岁星(木星)在天空运行,每年所指向的这个宫来命名纪年。比如岁星依次指向子、丑、寅、卯宫,第一年是甲子,第二年是乙丑,第三年是丙寅,第四年是丁卯,而丙寅年又简称寅的,寅年名为摄提格。十二年里才有一个寅年,十二个月里才有一个寅月,十二日里才有一个寅日,一个月三十日里会有二个或三个寅日,所以十二年里,仅有二至三天碰上寅年、寅月、寅日。
贞:正,当的意思。
孟陬:“孟”,始也,孟春;“陬”,正月;孟陬,孟春正月。在古历法上又称正月为寅月。
惟:发语词。
庚寅:庚寅日。
降:出生。
讲译:正当寅年、寅月,又在庚寅日,我便降生。
原文:皇览揆(kuí)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注释]皇:皇考,先父。
揆:估量,研究。
初度:初生的时日或初生时的器度。
肇:始(区别“兆”)。
锡:通“赐”,赐给。
嘉名:美好的名字。
讲译:先父观察我出生的时日(器度),认为我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气度不凡,因此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原文: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平),灵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注释]《离骚》是屈原的自叙诗,诗中记叙了远祖的称号、父亲的表字,自然也要写上自己的名字。但屈原在《离骚》中把自己真名隐去,而用含蓄隐括的方法把自己名字的含义表达出来。屈原名平,《离骚》把“平”字隐去,而用“正则”。把“原”字隐去,而用“灵均”。把“平”与“原”的含义再表达出来。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平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所以“正则”就是“平”,“善而均平”的土地就是“原”。“善均”的“善”又与“灵”通义,故“灵均”亦隐存着“原”的意思。王夫之又说:“隐其名而取其义以属辞,赋体然也。”
讲译:给我命名叫正则,给我起字叫作灵均。
赏析小结:此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明确: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2、请学生朗读3-6节,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原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注释]纷:盛貌,众多。内美:《楚辞选》:内在的本质的美。 《楚辞补注》:中,五臣曰:内美,谓忠贞。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指先天具有忠贞的高尚品质。《白话楚辞》:内在的美好品质。 重:一重两重的重,加,再也。修能:能,通“态”,姿态、姿容。修能,美好的容态。(《楚辞选》:、《白话楚辞》:)一说“能”指才能。修,长。修能,长才、优秀的才能。(《楚辞选》:、《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白话楚辞》:) 《楚辞补注》:能,本兽名,熊属,故有绝人之才者,谓之能。
讲译:我既有内在的美好的忠贞的品质,又有外在的美好的姿容。
赏析: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此处其内美应侧重于忠贞而言,而与内在的美好品质(应也包含才干)相对应,取外在也有美好的姿容之意较好。
原文: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注释]扈:披也。楚地方言。披服在身上。《楚辞补注》:《左传》云: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扈,止也。 江离:《楚辞选》:离,一作“蓠”。香草,生于江中,所以叫做“江离”,即蘼芜。《楚辞补注》:说者不同。《说文》曰:江蓠,靡芜。然司马相如赋云:被以江里,糅以蘼芜。乃二物也。《本草》蘼芜一名江里。江离非蘼芜也。犹杜若一名杜蘅,杜蘅非杜若也。蘼芜见《九歌》。郭璞云:江离似水荠。张勃云:江离出海水中,正青,似乱发。郭恭义云:赤叶。未知孰是。《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香草名,即川芎。 《白话楚辞》:香草名,又称蘼芜,即芎穷。 辟:同“僻”,偏僻。《楚辞补注》:辟,幽也。芷幽而香。(王) 芷:《楚辞选》:即白芷,也是香草。生于幽僻之处,所以叫做“辟芷”。《楚辞补注》:白芷,一名白 ,生下泽,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楚人谓之药。 辟芷,生长在幽僻之处的芷草。 纫:《楚辞选》:绳索。这里作动词用,贯串联缀的意思。 《楚辞补注》:《方言》曰:续,楚谓之纫。《说文》云:绳也。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结,指把香草结续成索。《白话楚辞》:楚方言,连结。 秋兰:香草,-名 。属菊科。多年生草本,高三四尺,全部有香气,秋天开淡紫色小花,所以叫做“秋兰”。兰有数种,兰草、泽兰生水旁,山兰生山中,但都和兰花有别(兰花属兰科)。《楚辞》里所说的芳草的兰,都是指兰草、泽兰和山兰,而不是指兰花。只有《九歌·礼魂》中的 “春兰”是说兰花。 佩:《楚辞选》:古音疲。带也。这里作名词用,指佩带在身上的香草。古代男女同样佩用,以祓除不祥,防止恶浊气味的侵袭。《楚辞补注》:佩,饰也,所以象德。(王) 《白话楚辞》:佩带在身上的饰物,名词。
讲译:我身上披着江离与生在幽僻处的芷草,以秋兰作为佩在身上的饰物(此以采取各种香草喻博采众善)。
赏析:这里关于江离与秋兰不少说法,本以为只要把握其均为香草、比喻博采众善的本意足矣,不必为这些细节过于计较。但其中原也大有机巧。楚人贱蕙而贵兰,便可知屈原用词之微妙,他对于香草的选择原也有其用心。
原文: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注释]汨:当作“汩”,楚方言,水流疾貌(“汨”“汩”古多通借,但义实有别)。这里是指时光如流水,过得飞快。 《楚辞补注》:去貌,疾若水流也。(王)五臣云:岁月行疾,若将追之不及。《方言》云:疾行也,南楚之外曰汩。 不及:赶不上。不,一作弗。 不吾与:不与吾。犹言不等待我。 恐:疑也。这两句是诗人担心时光流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
讲译:时光飞逝,我将赶不上它,担心年岁不待人。
原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注释]搴:拔取。楚地方言。 阰:《楚辞选》:小的山坡叫 ,大的山坡叫做阰,是楚国南部的方言。 《楚辞补注》:山名。在楚南。《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清戴震《屈原赋注》:“南楚语:大阜曰阰。”大土岗子。 木兰:《楚辞选》:香木,辛夷的一种。花的形状似莲。兰,莲,古字通,所以叫做“木兰”。 《楚辞补注》:《本草》云:木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高数仞。任昉《述异记》云:木兰川在寻阳江,地多木兰。《白话楚辞》:香木名,或称黄心树,紫玉兰,皮似桂,状如楠树,高数仞,相传去皮而不死。 揽:采、采摘。《楚辞补注》:一作 ,一作 。 洲:水中可居之地,水中的陆地。《楚辞补注》:一作中洲。 莽:古音姥,此处读如米。香草名,即紫苏。《方言》:“苏,芥草也。南楚江湘之间谓之莽。” 宿莽:指冬天不枯的芥革草。 《楚辞补注》: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王)《尔雅》云:卷施草拔心不死,即宿莽也。《白话楚辞》:经冬不死的一种香草,这种草拔心以后还能生长。木兰树去皮不死,宿莽草拔心不死,皆香之不变者,所以用来修身。
这两句有双重涵义:木兰去皮不死,宿莽经冬不枯,隐喻自己在勤勉的进修中所养成的独立不移的坚强个性;另一方面,它不但说从朝到夕,而且也包括了从春到冬的过程,暗示时间流驶之速,即下文“日月不淹,春秋代序”之意。 《楚辞补注》:木兰去皮不死,宿莽遇冬不枯,以喻谗人虽欲困己,己受天性,终不可变易也。
讲译:早上拔取山岗上的木兰,傍晚采集水洲中的宿莽。
赏析:这里应更多地理解为句中的寓意,而并非他本人一定这样做了。
原文: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注释]日月:指时光。 忽:速也,过得很快的样子。 淹:久留也。 《楚辞补注》:淹,久也。 代序:轮换,即代谢。古人读序为谢。轮流替换。代,更也。序,次也。
讲译:时光匆匆而过不能久留,春秋四季更相代谢。
原文: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注释]惟:思。与下句的“恐”对举成文。
零落:飘零,坠落。《楚辞补注》: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零,一作苓。(王)
美人:《楚辞选》:自指。美是壮盛的意思,美人指壮年的人。想到草木的由盛而衰,联系到人的由壮而老,感到心惊。《楚辞补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自王逸、朱熹以来皆以为喻人君,即指楚怀王;清朱冀则以为屈原自喻(《离骚辨》);朱骏声、马其则以为泛指贤士(朱说见《离骚补注》);戴震又以为喻壮盛之年。以下文观之,疑自喻之说近是。《白话楚辞》:此词古今解说纷纭,有说是指怀王,有说是屈原自指,有说是谓盛壮之年,有说是泛言贤士。从下文来看,当以指怀王为是。
迟暮:指年老。迟,晚也。
这两句承前“恐年岁之不吾与”而说。
讲译:想到草木已凋零陨落,担心自己年老而无为。
赏析:此应为屈原自喻,承接上文继续表达时间匆匆流逝而恐年岁之不吾与之意,这是一脉相承的。
原文: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注释]不:“何不”的省文,为什么不。《文选》无“不”字,误。一说,“不”是语气词。
抚:循也。与《怀沙》“抚情效志兮”的“抚”字用法相同。《楚辞补注》:五臣云:抚,持也。
壮:古通庄。壮和庄都有美盛的意思。壮盛之年。《楚辞补注》:年德盛曰壮。(王)
弃:扬弃。去也。
秽:秽政。污秽的行为。《楚辞补注》:行之恶也,以喻谗邪。百草为稼穑之秽,谗佞亦为忠直之害也。(王)
抚壮:谓循抚楚国的民心士气以及其他优越条件,加以利用。《白话楚辞》:趁着壮年。 弃秽:谓扬弃楚国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抚壮”与“弃秽”相偶为文(参用闻一多说),即当时楚国现实的两个方面。
改:更也。
此度:《楚辞选》:指现行的政治法度。一本“度”下无“也”字。 《白话楚辞》:态度。《楚辞补注》:《文选》云:何不改其此度。一云“何不改乎此度也”。五臣云:何不早改此法度,以从忠正之言。(王)
讲译:(君主你)为何不趁着壮盛之年扬弃谗邪之人,为什么不改变现行的腐化的政治法度呢?
赏析:《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引清王邦采说:“‘抚’,凭也;年富力强,正可凭之以从善改过。三十‘曰‘壮有室’,正室家之侯。‘弃秽’者,去不洁之蒙,呈西子之质;与‘美人迟暮’紧相承接,轻相掩映。……‘抚壮弃秽’,所谓‘改此度也’。‘何不’与上句互文,上‘不’字已暗含一‘何’字而又带起下文之词。”《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此句仍就己身改过从善而言,或谓指楚君,疑非是。
结合下面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则此四句应为承上启下关系。前面讲了时光匆匆、自己如何勤勉修身,与下一段相照应则引入了对君主的劝谏,“来吾道夫先路!”更是强烈地表达了自己辅佐君主,将驱先行的愿望。
原文: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注释]乘:《楚辞补注》:一作 ,《文选》作策。(王)
骐骥:骏马。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贤臣。“乘骐骥以驰骋”,是比喻任用贤才,来治理国家。 驰骋:(骑马)奔跑。《楚辞补注》:驰,一作驼。(王)驼即驰字,下同。
来:汤炳正认为“来”字当为“道(导)”之助动词,而置于主语“吾”之前,形成了特殊的语言结构。以通常语言结构而言,应作“吾来道夫先路”,当以“来道”连读,而不当以“吾来”连读(《楚辞类稿》)。
道:同“导”,引导。
夫:读作扶,语词。语气助词。本篇除“仆夫悲余马怀兮”的“夫”读作本字外,馀均仿此。
先路:前面的路。犹言“前驱”。导夫先路,在前面带路。一本“路”下有“也”字。
这两句写诗人决心把一切献给楚国的富强事业的抱负和理想。
讲译:君主你若肯委任贤才来治理国家,我愿为你的前驱,来引导你使政治走上轨道。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夕揽洲之宿莽”)。(3、作者内美且修能。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
①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像,想像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②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明确: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③请学生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这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
【3、作者内美且修能。
纷,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纫
作者身披各种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希望有所作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
汩:水急流通状,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
2、 请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5、时不我待,担心美人迟暮。)
3、 ①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天时运转,春秋轮转,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举贤用能,则将无所成就,表达积极进取、忠君忧国的生活态度。
4、 第6节、弃秽改度用贤才。
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赏析小结:此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检查1—6节的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课文6-12节,并初步背诵。
2、学习课文中托物陈辞,比兴达意的写法,了解课文中运用移情法而形成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1-6节
二、从“昔三后”到“而改路”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
第7节、赞颂三后之纯粹。
  诗人赞颂先古三王的美好品行,重用各种贤才,希望楚王能向古圣先王学习。
第8节、尧舜和桀纣的对比。
耿介,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帝王不同的政治作为,委婉的告诉楚王要向先圣王学习,遵循治国之道,任用贤才。
第9节、党人和自己的对比。
党人只图享乐,结果祸国殃民,既表示对党人的痛恨又替君王国家担忧,告诉楚往要远小人,任用真正的贤才,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
第10节、自己忠而被谤的遭遇。
踵:脚后跟,武:足迹,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评析)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却受到众女的嫉妒谗毁,终于被抛弃。
第11节、患而不舍为灵修。
謇謇:忠贞的样子,正:证,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明知尽忠的为患,但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第12节、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赏析:此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诗人赞颂先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种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小,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总结: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心忧天下和嫉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动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三、品味诗歌艺术
1、诗人是如何表现其品质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光辉俊洁的人格。用“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来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艺术欣赏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四、问题探讨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战国时期,有许多人像苏秦、吴起、张仪等,离开故土后仍有所作为,屈原为什么那么执着?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3、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明确: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对于屈原宗国观念的尽忠报国,存君兴国,不少古人本是看得很清楚的,如:
      故宅秭归江,前人熊绎城。
眷言还此都,不比异姓卿。
                 (宋·王十朋《题屈原庙》)
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4、你赞成屈原的沉江的举动?
观点一: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去,活着,便有希望。
观点二:屈原的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五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四、课文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五、作业
背诵这首诗。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离骚(节选)内容、结构表
诗节 诗句 概括 结构
1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家世高贵显赫 第一部分:自述家世、出身时辰和名字由来
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 出生时辰非凡
2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生来就有气度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父亲赐得佳名
3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内美修能兼具 第二部分:自述一身不断追求,提高修养,愿作王者先驱,为国献身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香草可作象征
4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深感时不我待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晨昏加紧修炼
5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岁月春秋更替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担心君王迟暮
6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壮及时改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愿做向导开路
7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三后品德完美 第三部分:回顾历史兴衰成败教训,申诉耿耿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群贤聚集身旁
8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尧舜遵道得路
何桀纣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桀纣放肆窘步
9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党人偷乐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深恐皇舆败绩
10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奔走前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反信谗言齌怒
11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忠谏为患不舍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九天灵修可证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 “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