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ppt课件+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ppt课件+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9 19:49:03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整体感知
“四心”
“四端”
“四德”
思考一: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思考二:
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一、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思考三:
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
仁义礼智与《走西口》
《走西口》里面除了故事曲折离奇、令人惊叹外,几代晋商在与命运抗争中的表现出的坚忍、奋斗精神更是深深地感染着我,而剧中“仁义礼智信”对几代人的教育更让我深有感触。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深思,“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应该怎么理解呢? “仁义礼智”最初由孟子提出,并以仁义礼智为四端:后汉代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对幼儿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提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也成为许多成功人士一生为之奋斗的行为准则。
对“五常”的解释因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变迁,也因一代代人追求的不同而改变。我们仅从山西祁县田家代代相传的祖训的变更中,即可感受到国家通过这一理念对国民的期待。最初田家对“仁义礼智信”解释为:大忠大爱为“仁” ,大孝大勇为“义”,修齐治平为“礼”,大恩大恕为“智”,公平合理为“信”,这是一个弘扬忠孝、修身治国平天下时期的要求;而到了民国,革命党人将田家祖训“仁义礼智信”理解为: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盈为“智”,以义取利为“信”。解放战争爆发、时局动荡不安的中国,共产党在号召志士参加革命时,田家人士对于祖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为: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相济为“智”,一诺千金为“信”,当以诺颜王子、田家子孙为首的革命志士齐声立下上述誓言的时候,我感动了!“祖国山河、家国天下”,当以此承载终身的追求时,生命显得是那么有力量,这种力量足以令人震撼。
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个促进经济发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遵循“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要求,对自己和社会共同有益的“五常”的具体内容应该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当今社会,对个人、企业而言,“仁义礼智信”可以解释为“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仁爱”是儒学伦理哲学的中心范畴与最高道德准则,其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对个人而言,仁是仁爱、宽容之心。热爱工作,用爱心来对待他人,包容别人。
“忠义”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个人对他人忠诚,怀一颗赤诚之心,为社会发展尽己之力;其二是,社会要实行正确的利益分配原则,实现义利合一、以义生利地促发展原则。
“礼和”是人际关系、个人秉承传统的礼仪、礼法、上下有序原则,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借助合力提升自己。
“睿智”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中要有智慧,才智,智谋。一个人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向新技术的挑战和创新勇气、锐气提升综合竞争力,达到智慧和谋略的克敌制胜。 “诚信”是诚实不欺、诚心诚意,言而有信、遵守诺言。“诚信”是一个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的体现,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一个人赢得诚信,就会赢得尊重。
信念决定胸怀,胸怀影响事业,只有努力使自己成为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的人,我们才更具备成功的条件。
最后一集诠释仁义礼智信更是上升为三重境界。
第一重:
大忠大爱为仁 大孝大勇为义 修齐治平为礼 大恩大恕为智 公平合理为信

第二重:
天下一统为仁 民族兴亡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 福亏自盈为智 以义取利为信

第三重:
世界大同为仁 祖国山河为义 家国天下为礼 刚柔相济为智 一诺千金为信
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总结教学:
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存和发扬。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去、贼、恶、焉)和有关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点】
1、重点讲授第1则、6则 。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
【教学难点】
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同学们,还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吧,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捐款,解囊相助,时刻关注着四川人民。那我想问一下,他们、你跟四川的同胞是亲戚吗?是朋友吗 认识吗?——不认识,那你们为什么会捐款捐物,甚至留下了泪水呢?
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侧隐之心。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孺( )子 怵惕( )( ) 羞恶( )之心
强( )恕而行 不如荑稗(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⑶若火之始然。
4、翻译句子
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⑶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⑷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三、关于“性善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请阅读文本思考何谓“四端说”(请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并解释)

四、教材探究   
1、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2、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4、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5、简要分析以下比喻的妙处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五、升华主题,总结教学: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运用本文中学习的三种说理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教后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