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同步练习(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同步练习(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9 19:49:03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看孟子是
如何阐述的?
孟子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复习回顾
研习课文
拓展延伸
巩固练习
链接高考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流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小组合作探究。 ②学生自主学习。 ③加强诵读。
④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②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而对人生获得一种借鉴与指导,直面今后所面对的人生困惑;
学习重点:
理解“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学习难点: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检查预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
、 、 、 ,战国中期
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
东邹城)人。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 ”,
又与孔子并称“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
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
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书,
作《 》七篇。宋代朱熹将《 》
《 》《 》《 》合称“四书”。
思想家 教育家 政治家 散文家
亚圣
孔孟
孟子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译文: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塞在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和义与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就会萎靡不振了。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取得它的。行为上有了问心有愧的情况,(气)就萎缩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即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即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即义)上,实现志向(的时候),就和民众(一起)遵循仁义道德,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使我 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 样才叫他做大丈夫!” 。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以前不具备的才能。
(二)重点句子翻译
(三)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是,馁也。馁:萎靡不振。 B.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确实。
C.管夷吾举于士 士:指读书人。 D.发于声,而后喻。 喻:明白。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敢问夫子恶乎长? 予助苗长矣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不阙秦,将焉取之
C.非徒无益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戍卒叫,函谷举
3.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B.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助。
C.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横塞。
D.行有不慊于心 慊:通“歉”,歉疚。
C
B
D
(三)选择题: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必先苦其心志
C.行拂乱其所为 D.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B.助之长者,揠苗也。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A
A
研 习 课 文
齐读《孟子·公孙丑上》:
1、何谓“浩然之气”?(或“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答)
“至大至刚”,“塞于天地”
“配义与道”
形态
性质
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研 习 课 文
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
(1)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2)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4、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
孟子借助这个故事是想要说明浩然之气是靠不断积累
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因此,
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但也不妄自助长它。
(3)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现在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反而把事情弄糟。
研 习 课 文
5、“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
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
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
为“害”。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
配义与道,助长害之。
所谓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本则中所谓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已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孟子的 “人格修养”
孟子的战斗性正源于自身充盈着的浩然正气。他用这正气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众向罪恶统治作斗争。浩然正气贯穿在他一生的全部言行之中。
1、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

讨论
关键词是大丈夫;论题是何谓大丈夫。
2、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3、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
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

讨论
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情感上是不认同二人的行为的。说了“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
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

讨论
精忠报国的岳飞、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亮剑》中的李云龙等。
5、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们的共同点在哪儿?
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的气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践履。
小结:
孟子借女子出嫁当顺从丈夫的事例,
讽刺公孙衍和张仪通过阿谀苟容来窃取
权势,不是真正大丈夫该做的事,并明
确地阐述了什么是大丈夫。
齐读《孟子·告子下》
思 考
1、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
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都来自社会底层,都出身贫贱,都经过艰苦磨练,最终
都大有作为,成就一番大业。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
作为。
齐读《孟子·告子下》
思 考
2、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
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
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
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齐读《孟子·告子下》
思 考
3、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用了什么
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4、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
有何启发?
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
这章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
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
服困难,锐意进取。
思想内容:
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的昂扬之气;以天下为己任、担
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君子挺立于天地之
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廉正清明之气。
有了这三气,即可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写作特色:
(1)善用寓言,说理形象。
(2)善用排比,增强说理气势。
(3)善用典型事例,增强说服力。
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请你列举3-4个例子。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C
2.比较下列各组加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3.下列句子中,与“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于”字意思不同的一句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战于长勺 D.或重于泰山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D
C
(二)默写填空:
⑴曰:“我知言, 。”
⑵ , , :此之谓大丈夫。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 , , , , 。
⑷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必先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名句默写:
(1)富贵不能淫, , 。
(《孟子·滕文公下》)(1996年高考29题)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国恒亡。 (《孟子 告子下》)(2008全国卷1)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二)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07福建卷8)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 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
译: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
译: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
文化经典阅读思路:
1、疏通文意。
2、理解思想。
3、学会评价。
1、完成历年高考所考《孟子》中的名句默写。
(1)老吾老, (《孟子·梁惠王上》)(1994年高考20题)
(2) ,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1995年高考29题)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2004年高考辽宁卷)
(4) ,申之以孝悌之义, 。
(《孟子·粱惠王上》)(2004年高考重庆卷)
(5)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 。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05天津卷)
(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仲足以事父母,_______________;
乐岁终身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08四川卷)
(7)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 。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孟子 告子上》)(08全国卷2)
(8)谨痒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孟子》)(08安徽卷)
2、完成08福建卷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08福建卷6)
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迷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赴有夫!(3分)
译: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分)
译:                  。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分)
答:                  。
3、熟读并背诵相关语段。
4、课外练笔: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出自( )的文章。
A 《孟子》 B 《庄子》 C 文天祥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 )。
A 《论语》 B 《老子》 C《礼记》
3.《蜀相》诗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指的是( )。
A杜甫 B诸葛亮 C曹操
4.《窦娥冤》的作者是( )。
A白居易 B关汉卿 C汤显祖
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 )的诗句。
A文天祥 B岳飞 C谭嗣同
6.张衡《归田赋》中“苟纵心于物外”的下句是( )。
A安知荣辱之所如 B安知荣辱之所之 C安知荣辱之所在
7.“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出自( )。
A《老子》 B《庄子》 C《易经》
8.《五柳先生传》中“不汲汲于富贵”的前一句是( )。
A不汲汲于贫贱 B不戚戚于贫贱 C不忧忧于贫贱
9.“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是( )的论断。
A曹丕 B王国维 C朱熹中学语文在线()
10.“别时容易见时难”是( )的名句
A李煜 B李商隐 C柳永
11.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的下句是( )。
A善舞者,使人继其形 B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C善教者,使人继其神
12.《牡丹亭》的作者是( )。
A汤显祖 B马致远 C关汉卿
13.《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
A刘向 B刘勰 C曹丕
14.“万里赴( )机,关山度若飞”出自《木兰诗》。
A戌 B戍 C戎
15.“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 )的诗句。
A柳宗元 B孟浩然 C王维
16.“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 )的诗。
A王昌龄 B李白 C高适
1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作者龚自珍是( )人。
A宋朝 B清朝 C明朝
18.“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 )其害”出自《明夷待访录》。
A释 B避 C受
19.“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出自( )。
A《滁州西涧》 B《山居秋暝》 C《枫桥夜泊》
20.“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 )的诗?
A陆游 B李贺 C李商隐
21.孔子说:“学而不厌,( )人不倦”。
A悔 B侮 C诲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 )。
A《孟子》 B《老子》 C《论语》
2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出自( )的作品。
A杜甫 B李白 C郦道元
24.“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 )的文章。
A司马光 B魏征 C诸葛亮
25.“醉翁之意不在酒”中的醉翁是指( )。
A陶渊明 B欧阳修 C李白
26.“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出自( )的作品。
A刘禹锡 B杜牧 C萨都剌
27.“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 )。
A《礼记》 B《列子》 C《庄子》
28. 诸葛亮《前出师表》中说:“ 亲( ),远( ),此先汉之所以( )也”。
A小人 贤臣 兴隆 B贤臣 小人 兴隆 C小人 贤臣 倾颓
29.孔子说:“己所不欲,勿()于人。”
A失 B使 C施 30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谓( ),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
A莲 牡丹 菊 B梅 牡丹 莲 C菊牡丹 莲
31、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其中“假”字的意思是( )。
A虚假 B假期 C凭借
3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 )。
A《礼记》 B《老子》 C《孟子》
33. 孟子说:“域民不以( ),固国不以( ),威天下不以( )”。
A山溪之险 封疆之界 兵革之利 B兵革之利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C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3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 )的诗。
A岳飞 B文天祥 C龚自珍
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 )。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3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是( )的词句。
A晏殊 B欧阳修 C柳永
37.“知否?知否?应是( )。”
A环肥燕瘦 B红肥绿瘦 C绿肥红瘦
38.“绿树村边( ),青山郭外( )”是孟浩然的诗句。
A绕 斜 B合 斜 C绕遥
39.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的下句是()。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非立志无以成学 C非力学无以广才
40.“路漫漫其(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离骚》中的名句。
A遥 B修 C长()
4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 是《琵琶行》中的名句。
A卿卿 B泣泣 C唧唧
42.子曰:“( )和而不同”。
A君子 B圣人 C小人
4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出自李白的( )。
A《梦游天姥吟留别》 B《蜀道难》 C《将进酒》
4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 )的诗句。
A岑参 B王翰 C王昌龄
45.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 )究可哀”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名句。
A谙 B咽 C喑
46.《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 )代著名史学家。
A宋 B汉 C明
47.下面称号,用来称呼王维的是:( )
A.诗仙 B.诗圣 C.诗佛 D.诗鬼
48.“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孑”字的正确读音为( )。
A jié B jué C z ǎi
49.“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出自( )的《玉楼春》。
A周邦彦 B叶绍翁 C宋祁
50. 《陈情表》中“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字意思是( )。
A 单薄 B鄙薄 C 迫近
51.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 )其器”。
A善 B具 C利
52.“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前一句是( )。
A春蚕到死丝未尽 B春蚕到死丝方尽 C春蚕到死丝难尽
5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下句是( )。
A师不必不如弟子 B师不必如弟子 C师不必贤于弟子
54.“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是( )的词句
A李清照 B欧阳修 C柳永
55.孟子说:“入则无法家(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志士 B贤士 C拂士
56.《荀子 · 劝学篇》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 )之所学也”。
A片刻 B须臾 C一时
57.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
A《离骚》 B《诗经》 C乐府
58.“穷且益坚,不( )青云之志”是王勃《藤王阁序》中的名句。
A丧 B失 C坠
59.《岳阳楼记》在描写洞庭湖时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其中“汤汤”的正确读音是( )。
A dànɡdànɡ B tānɡ tānɡ C shānɡ shānɡ
60.“故人西辞黄鹤楼”是( )的诗句。
A李白 B崔颢 C孟浩然
61.陆游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的是( )。
A兰花 B梅花 C菊花
62.屈原说:“举世混浊而独我清,众人皆( )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A醉 B 迷 C睡
63.《石壕吏》的作者是( )。
A杜甫 B白居易 C刘禹锡
64.“千古兴亡多少事”的下句是( )。
A不尽长江滚滚来 B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5.“黄鹤一去不复返”的下句是( )
A白云千载空悠悠 B烟波江上使人愁 C此地空余黄鹤楼
66.“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中“鍪”字的正确读音是( )。
A máo B móu      C áo
67. 故事“弈秋”中有“思援弓缴而射之”句,这里“缴”字的正确读音是( )。
A jiǎo B xí C zhuó
68.孟子说:“( )为贵,( )次之,( )为轻”。
A君 社稷 民 B民 社稷 君 C君民 社稷
69、“( )之者不如( )之者,( )之者不如( )之者。”
A知 乐 乐 好 B知 好 好 乐 C好 知 知 乐
70.“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中“俶”字的正确读音是( )。
A shū B chù C jiāo
71.“红藕香残玉簟秋”是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词句。其中“簟” 字的正确读音是( )。()
A diàn B qín C tán
72.“位卑未敢忘忧国”是( )的著名诗句。
A 辛弃疾 B 陆游 C 谭嗣同
二、 按下面的提示默写诗文句子。
(1)在写作文时,我们有时无从下笔,经过冥思苦想,突然间文思泉涌,真可谓:“ , 。”(陆游《游山西村》)
(2)、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远大理想;生命就是文天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献身精神。
(3)、当你的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而灰心丧气时,你可以用古诗词中的两句来勉励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处处有老是,但怎样向他人学习呢?孔子给了后人很好的教诲,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着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着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
(6)、在初中毕业联欢晚会上,老师请每个同学用一句完整的古诗来表达与同学的离别之情,你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写春景的:
2、 写夏景的:
3、 写秋景的:
4、 写冬景的:
5、 写梅花的:
6、 写兰花的:
7、 写竹子的:
8、 写菊花的:
9、 写月亮的:
10、 写爱国的:
11、 写思乡的:
12、 写送别的:
13、 写友情的:
14、 写长江的:
15、 写黄河的:
16、 写泰山的:
17、 写华山的:
18、 写庐山的:
19、 写黄山的:
20、写边塞风光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