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京剧趣谈
郑凤闲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中“马鞭”“亮相”的艺术特点,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起学生了解京剧、热爱京剧的兴趣。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京剧演出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了解京剧,激发兴趣
(一)齐读课题,提问引趣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京剧到底“趣”在哪里呢?
(二)简介京剧,课堂激趣
介绍京剧来历、艺术特色。
(三)初读课文,梳理课文
1.请生默读阅读提示,按要求默读课文,说说对京剧有了哪些了解。
2.(出示生字词)提醒注意重点词语的字音字形,师范读:
驰骋
尴尬
虚拟
高扬
低垂
装饰
酒宴
仆人
彻底
纳鞋底
约定俗成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京剧的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出示问题,放默读背景音乐)
4.小结:课文是从“马鞭”和“亮相”两方面来介绍京剧艺术的。其中马鞭这一部分写的是道具使用的妙处。
二、阅读理解,体会道具之趣
(一)“马鞭”入手,了解实在道具
1.思考:那么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它又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呢?请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勾画出相关语句。
2.读句子,理解“马鞭”产生的原因和它的艺术效果。
(插播《昭君出塞》,直观感受马鞭之趣)
3.结合句中四个“可以”进一步感受“马鞭”的艺术效果。
(1)说说从四个“可以”中体会到什么?
(2)说话练习:演员还可以用马鞭表现什么?
(3)自由朗读,读出马鞭之自由,体会马鞭之趣。
(二)借助视频,理解虚拟道具
1.欣赏京剧《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的片段。猜猜这位演员在做什么?
2.读第2自然段,了解虚拟道具的表演特色。
3.小结:京剧道具“无胜于有,虚实相生”的特点。
4.学法归纳:作者用较多笔墨来刻画马鞭之趣,又举了纳鞋底和举杯饮酒两个例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三、阅读对比,感受表演之趣
(一)那表演之趣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自学亮相,完成表格。
(出示两种亮相对比)
亮相
种类
奇妙之处
高妙之处
(二)结合相关语句,体会京剧亮相的高妙之处——动静结合。
(三)小结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们发现京剧艺术也挺有趣,无论是道具的马鞭,还是京剧的各种亮相,道具的虚实相生,表演的动静结合,正是京剧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四)简介作者,学法迁移
四、延伸拓展,探索国粹之美
(一)从观脸谱到辨脸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画一画脸谱,讲一讲脸谱与人物的故事。
(二)趣味阅读:《太好玩了,京剧》
(三)有条件的话,可以到现场去看一场京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