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文言文二则》(2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文言文二则》(2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3 16:14:42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
《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书戴嵩画牛》
教学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节奏,读通课文;
2.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艺术再美也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一、介绍题跋,引出故事
(一)介绍戴嵩的《斗牛图》;
(二)简介文学常识——题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学习重点字音,教师范读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节奏,标注难理解的字词;
(三)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攻克难理解的句子;
(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三、揣摩细节,品读人物
(一)用不同的划线符号画出杜处士和牧童对这幅画的不同态度,用着重符号标出重点词;
(二)思考杜处士的“尤所爱”表现在哪里,想象他可能什么时候带着,用一个词说说他如何对待《斗牛图》;
(三)体会牧童的笑;
(四)品析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的不同,思考能否交换位置;
(五)感悟道理,揭示出“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艺术再美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主旨。
四、创意诵读,深化体会
(一)去掉标点、竖排读;
(二)无标点、竖排繁体读。
五、感悟道理,拓展延伸
(一)引出乾隆在《斗牛图》上的两次题字,并出示其他斗牛图,思考牧童的话是否全対;
(二)感悟多学、多问、不迷信权威的道理。
布置作业
(一)熟读课文;
(二)自学并讲述苏轼的另一则文言文——《书黄筌画雀》的故事。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杜处士爱画:常以自随
观察生活
实事求是
牧童看画:抚掌大笑六年级上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1.会读并书写“哉、巍、弦”三个生字;
2.进一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并背诵《伯牙鼓琴》;
3.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
1.回顾文言文的学法,理解文章内容;
2.会读并书写“哉、巍、弦”三个生字。
教学难点:感悟何为“知音”
一、回顾学法,引出“知音”
(一)了解第七单元单元要素:
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二)回顾文言文学法:
1.反复朗读,读准读通;
2.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了解句意;
3.借助插图、视频或查阅其他相关资料等方法帮助自己理解文章内容;
(三)借助关于“知音”的名句,引出课题。
二、朗读正音,划分节奏
(一)教师示范读,正音;
(二)学生自由读,划分节奏

三、
品味语言,体会知音
(一)画一画能体现二人是知音的句子;
出示句子: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二)运用词语,仿照文中的句子,说说还可能出现的场景;
(三)找出并品析子期离世后,描写俞伯牙做法的句子。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想象并说说伯牙破琴绝弦时的心理。
四、感悟友谊,拓展延伸
(一)拓展伯牙短歌,教师配乐朗诵;
(二)积累和“知音”相关的诗句。
五、布置作业,深化情感
(一)背诵全文;
(二)用读到和学过的关于“知音”的诗句,给好朋友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伯牙之志
子期得之
知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