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9 19:49:03

文档简介

见微知著真性情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导学案
湛江二中 石在

寓言的魅力在于对人性良知的呼唤。寓言是人类心灵净化的地平线。
韩非的寓言一般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在冷峻的外表下透出人类智慧的光芒,或讴歌,或鞭策,或讽刺。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箕子知道象牙筷子是要与犀玉之杯才般配,象牙筷子挑的必定是奇珍异宝,玉杯装的必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吃的是山珍,穿的是锦衣,住的的高台。正是这种匹配意识,让箕子能准确预测未来。讲究匹配意识,讲究身份意识,树立精英阶层,就会在社会上大搞特权行为,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的管理,社会就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社会完全走上了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韩非借箕子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门阀就业之风。
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他认为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如果固守经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不论是经验主义者,还是教条主义者,都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与嘲弄。同时对那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子胥的机智,守关者的愚蠢,在韩非眼中好恶是泾渭分明。子胥被守关者捕获,一般人只能承认自己命途多舛,乖乖伏法,而子胥能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竟骗过了愚钝的守关者,守关者竟相信子胥的话,害怕被开堂剖腹取珠就乖乖放走他。这故事既有荒诞的地方,也有合乎情理的地方。荒诞之处在于用现在人的眼光去审美,因为诚信只是书写在纸上的符号而已,可见在守关者的心中,诚信是最高的信仰。这在世人眼中,守关者只配做一个俗人,一个愚不可及的人,一个偏听偏信的人。殊不知,诚实和狡诈永远是一对矛盾体。韩非在赞赏子胥的急中生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忠厚是无用的别名。在这里韩非给我们出了一个道德难题。
韩非性本木呐,文才却在口齿伶俐的李斯之上,声名远播,致使秦始皇专为一个韩非发动了一场争夺韩非的战争。韩非的心如明镜,容不下半点杂尘,后被李斯囚禁,又死于李斯之手,足见韩非有才不设防,最终惨死人手。韩非的一生,真是:见微知著,说尽天下不平事,性情中人。

作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 过:拜访
B.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 涯:水边
C.比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衣:穿
D.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 胜:shēng,尽,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晋近,奚不之可
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B.虽越远,其可以安乎
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C.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
桀以醉亡天下
D.其狗不知而吠之
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人性恶的句子是
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②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
③越远,利以避难
④鲁穆公使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⑤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⑥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太宰后来问孔子这人怎么样,太宰给孔子很高的评价,希望把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怕孔子得到国君的重用而忽视了自己的地位,就劝告太宰别把孔子引见给国君。这则故事说明为国家选材是来不得半点私心杂念的。
B.狗认不认识杨布是凭着杨布出门穿过的衣服,这暗示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以貌取人,仅靠容貌判断会闹出许多笑话,判断一件事情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不能犯形式主义错误;跟狗生气是不值得的。
C.鲁穆公为了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在患难的时候能找到盟军,不惜派儿子们去他国掌管兵权。犁锄一席话击中了要害,这样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做的对鲁国潜在的危急于事无补。
D.三只虱子为了在猪身上争夺最佳地盘吵吵嚷嚷,最后这些虱子不在争吵一起叮咬猪,猪不胜其纷扰,消瘦了下去。这则寓言表明了人们常常为眼前利益而忙乎,不能为长远利益而筹划。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于越。
(2)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答案:
1、A (经过)
2、D (而,连词,就;A 动词,到,助词,主谓之间,不译;B 疑问代词,表反问,副词,恐怕;C 介词,凭借,介词,由于,因为)
3、A
4、C (不是掌管兵权,而是做官)
5、(1)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
(2)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
(3)品行方面有才有德,却去掉了自以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哪里能不美呢(共16张PPT)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选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个故事。
2.引导学生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选文解读
寓言都含有一则或者数则故事,但它毕竟不是一般的故事。寓言的作者会赋予故事一个明确的道理,而一般故事的作者或记录搜集者并不给出这样一个明确的道理。所以,我们理解故事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一些。
选文1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商太宰”指宋国的相国;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请问客”,意思是说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是这样回答的:“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这句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
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贵于君”,指得到国君的尊贵。“弗复见”,指不再荐举孔子。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说国君已经见过孔子之后,再来看太宰你,也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
第二个故事:“子胥出走,边候得之。”伍子胥出逃,被守护边界的官吏捕获,情势危急,看他如何应付。“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伍子胥假托因为自己有美丽的宝珠,所以国君搜捕自己,现在宝珠已经丢了,如果守护边界的官吏把自己遣送到国君那里去的话,自己就会告诉国君是守护在边界上的官吏把宝珠吞到肚子里面去了。“候因释之。”守护边界的官吏害怕被开膛破腹、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放走了他。故事中伍子胥的机智,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个故事:“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庆封”字子家,是春秋时候齐国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而拥立景公,自己做了右相,庆封做了左相。后来庆封趁崔氏内乱,灭掉了崔氏,把持了国家政权,旋即遭到栾、高、鲍氏的合攻,奔鲁,后又奔吴。楚灵王伐吴,他被擒,灭族。这故事是说他打算逃往越国的一段事情。“为乱”就是作乱。“走越”指逃跑到越国去。“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同族的人感到奇怪,晋国距离齐国更近,为什么不到晋国去呢?看庆封怎么回答。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原来选择远一点的越国自有道理,这就是利于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看来还是庆封的同族人见识更高,更能看到问题的根本。他认为,只要改变了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也不可能安宁。“是心”指作乱的心思。族人的反问真是一针见血,而叛乱者庆封的那一种盘算倒也十分有趣。
第四个故事:“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昭绩昧醉酒睡着,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 ”喝醉了酒丢三落四的事情不奇怪,可是昭绩昧连自己的皮衣都丢了,宋君感到奇怪,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且看昭绩昧的回答:“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昭绩昧真是善于辞令,他的回答妙极了: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昭绩昧一下子就把一个寻常的吃喝问题,变成了对治理天下者的警示。由于有这一方面的切身经历,他这样回答宋君,又颇有现身说法的味道。
第五个故事:“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鲁穆公要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患难之中可以得到它们的援手,所以使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去做官,有的到楚国去做官。孔子曾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看起来,鲁穆公倒是颇有远虑的人。然而犁锄(其事迹不详)却说:“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他的意思是,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原因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可是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经犁锄这么一说,才可以看出,鲁穆公根本就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功夫完全下错了。
第六个故事:“曾从子,善相剑者也。”“相剑”就是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铭文、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的真伪;先秦时候有一类术士专精此道,看来曾从子就是干这个行当的。“卫君怨吴王。”这句话的背景是: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卫出公跟吴王夫差相会。吴王对卫侯无礼,派人围住了他的馆舍。后来子贡出面劝说吴太宰嚭,才使他得到释放。所以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曾从子建言假托为喜欢宝剑的吴王夫差鉴别宝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卫出公刺杀他。看来这个主意不错。古代的刺客找一个类似的由头行刺,或可成功。就看卫出公怎么说:“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这是第一层意思,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强而富,卫弱而贫。”这是第二层意思。古代帝王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言卫国跟吴国比,既弱小又贫穷。“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这是第三层意思。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卫出公不仅拒绝了曾从子的建言,而且采取了行动:“乃逐之。”把曾从子给驱逐了。卫出公的头脑真是清醒,行动也很决绝。
第八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这是说鲁国一对夫妇双方都有特长,想要迁往越国去谋求发展。“或谓之曰:‘子必穷矣。’”这人断言他们夫妇一定会穷困。那鲁国人自然不解,就问道:“何也?”看他怎么说:“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他的话意思是,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的,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用不着鞋子);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用不着帽子)。凭你们夫妇俩的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去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人要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鲁国那对夫妇竟然想去一个毫无发展空间的地方,岂不是十分盲目?
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故事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故事常常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蕴含着对社会人生深刻、冷峻的认识,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独特的财富。
问题探究
《庄子·列御寇》当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把这则小故事,跟本节“鲁人身善织屦”的故事联系起来考虑,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可以见仁见智。
参考意见:应该发展那些有用武之地的特长,应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等。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短文略)
提示:人的认识常常受到蒙蔽,其关键在于人有所喜爱、有所憎恶。鲁国那个人的儿子本来很丑,可他却说比公认美极了的商咄漂亮。因此,人对自己的喜爱和憎恶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偏心常会蒙蔽自己的认识。所以一般人若有怀疑,往往是指向别人,很少指向自己。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丢了斧子的人没有从自己这一方面找原因,而怀疑邻居的儿子。
在人遭受的种种蒙蔽中,由自身原因导致的蒙蔽最难于清醒地认识,也最难根除。人应该努力祛除这种自我蒙蔽。
二、有条件的班级组织一场辩论赛,参考辩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弘扬传统文化”。也可结合本课程的学习,以“珍惜传统文化”为主题展开一次讨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