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4 08:3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7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你品,你品,你细品,作者为何欣喜至极?
课堂导学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九品中正制(看重家世)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看重成绩)
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
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南北朝时期)
租庸调制(唐朝初期)
两税法(唐朝中后期)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第一部分
选官制度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温故而知新:你能概述一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程吗?
选官
方式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清末
依据
标准
血缘关系
军功
孝廉
品行门第
考试成绩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九品中正制
创立:
措施:
标准:
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推行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思考】怎样评价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局限性:考核标准主观随意,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最终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形成。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的地位。
一、选官制度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选拔方式、标准落实、社会稳定方面思考科举制新在何处?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九品中正制
举荐和评级的选拔方式
相对随意,科学性较差
容易被世家豪族把控,
社会分化明显,
不利于社会稳定
选拔方式
标准落实
社会稳定
科举制
考试选拔,公平、客观
科目众多,利于选拔人才
利于规范化操作
选官客观性强
较好的保持才学标准
社会各阶层均有入仕机会,
打破原有的社会分层;
官员素质的提高利于
国家的统治
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一、选官制度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
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未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量》
一、选官制度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书法、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量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亲自掌握
明清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采用八股文,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回试、殿试而入仕
一方面在文化教育上,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另一方面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僵化,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扩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一、选官制度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科举制的利与弊
积极意义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社会不分等级拥有才识的读书人都有机会如是做官,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发展。
4、世界方面:科举制传播到周边国家以及欧洲,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消极意义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4、忽视实用性学问,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
一、选官制度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探究讨论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吾毂(牢笼、圈套)中矣。”
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一、选官制度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探究讨论
有人说科举制度的实施其最大赢家是统治者,你的看法呢?
科举考试一方面可以选拔人才,改良政治,利于政权的巩固;
另一方面,可以控制读书人的思想,加强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扩大了皇权的基础,加强了君主专制
和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第二部分
中枢政务机构
人人都说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三公九卿制(秦朝)
中央官制的特点:
第一、皇帝任免,
不得世袭
第二、分工明确,
相互制约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中外朝制(汉武帝)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形成,尚书令地位提高。
二、中枢政务机构的创新
三省六部制
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2)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利,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的政务。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负责官吏的任免、考察、调动等事务
负责户籍、财政、赋税等事务
负责贡举、祭祀、
典礼等事务
负责军事事务
负责法律、邢狱事务
负责工匠、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
二、中枢政务机构的创新
三省六部制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且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思考】从材料看,唐太宗如何认识君主的职责?他认为稳妥的办法是什么?为此在中央官制上采取了什么制度?
主张:君主要适度使用皇权,减少因独断导致的决策失误和亡国。
广任贤良,严肃法纪。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三省六部制
(4)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官员的范围
目的: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以相权节制君权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
它的建立在机构分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三省六部制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三分
职掌分明
加强皇权
节制君权
材料一:(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章印,在送往尚书省施行。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三省分工明确;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三省六部制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三省六部制
文成公主进藏对于当时唐朝是最重要的事情,那这件事情都是由哪些部门进行筹划与执行的呢?这些部门又是如何运作与配合的呢?
先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统领六部执行:户部负责资金运转;礼部负责进行仪式筹办;兵部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藏。
二、中枢政务机构的创新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三分
职掌分明
加强皇权
节制君权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及影响。
材料二:凡军国大事,则另中书舍人各抒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1)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和机构运转,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延用这种制度。
第三部分
赋税制度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膳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自主学习:速读教材P46,理清赋税制度的变化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南北朝时期)
租调制(魏晋):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调”即为“田赋”和“户调”。
土地会有的
但不得买卖
均田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唐朝初期)
征收对象:
实施办法:
21—59岁的成年男子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租庸调制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
(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2)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3)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两税法(唐中后期)
分夏、秋两季征收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唐德宗像
推行背景
推行时间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两税法(唐中后期)
分夏、秋两季征收
推行措施
1.实行“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2.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3.每户按人头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4.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5.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两税法(唐中后期)
分夏、秋两季征收
两税法的积极意义
第一,顺应了赋役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保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使一直处于危机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逐渐好转。
第二,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第三,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第四,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的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分夏、秋两季征收
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重赋》
【思考】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税法有何弊端。
事实上征收的定额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两税法表面上减少税目,但实行到后来,贪官污吏还是会变相扩大税收,地主也是会千方百计的把税收转嫁到农民身上,导致农民身上的负担更加沉重。
课堂总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演变:商周世卿世禄制——曹魏九品中正制
创新:科举制形成与发展,自由报名,通过考试择优录取。
中枢机构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演变:秦汉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中外朝—魏晋形成三省
创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发展,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是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演变:汉代人口税和更赋重——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和均田令
创新:唐前期采用租庸调制,中后期采用两税法
影响: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收入,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历代基本沿用
课后习题
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修。”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

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
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D.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
课后习题
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得到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在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D

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是相权和皇权妥协的产物
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