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少年闰土》(2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少年闰土》(2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3 16:18:15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多种资料,理解课文的语言表达;
2.关注小说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关注小说人物,探究闰土的人物形象;
4.对比阅读,感受闰土前后变化,初步感知鲁迅所处的社会现状,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难点:对比原小说中年闰土的形象,初步感知鲁迅所处的社会风貌,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来自深圳市仙桐实验小学的张老师,今天我们将开启第八单元的学习,认识鲁迅,走近鲁迅。
一、交流资料,走进鲁迅
1.我们一起看看单元导读页,说说你提取了哪些信息。
生一:我了解到,鲁迅原来是笔名,他的原名叫周树人。他有很多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杂文。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还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还有哪些了解?
生二:我上网查阅了鲁迅的资料,了解到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因为他所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短篇白话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
我还阅读了鲁迅的其他作品,发现24课《少年闰土》是节选自小说集《呐喊》中的《故乡》,以鲁迅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融入自己的见闻、感受进行创作的。
生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导读页的这部分,选自诗人臧克家所写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赞美了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虽死犹生。单元导读页还告诉我们,一要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二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是的,鲁迅先生就如同一本巨著,认识他、走近他,需要借助相关资料,帮助我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既有鲁迅自己写的小说、散文,也有他人记录鲁迅的散文、诗歌,通过不同文体、多种角度,为我们呈现更为立体丰满的鲁迅形象。
二、借助资料,学习字词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24课《少年闰土》,通过这部鲁迅先生的作品,去了解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初读这篇课文时,你会发现文中的有些表述和我们现在区别很大。这是因为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人们开始摒弃古代沿用至今的文言文,融入更贴近现代口语的白话文,所以文章不时出现半文半白的表达。同学们在读的时候留意到了吗?请看这组词。
项带银圈
检贝壳
希奇的事(课文注释)
在这组词中,借助注释,我们发现,三个加点字与现在写法不同。“带”现在写作“戴”,“检”现在写作“捡”,“希”现在写作“稀”。

鬼见怕
观音手
跳鱼儿
这组词都是不常见的事物,请你联系课文理解。
祭祀
值年
供品
祭器
这组词,可能同学们会比较陌生,有同学专门去查阅了词典。请听:
生四:我查阅了词典,“大祭祀”是指旧社会大家族全族对祖先的祭典,大家族分若干房,每年由各房轮流主持祭祀活动,轮到的叫“值年”。我还通过上网搜索到了祭祀的场面,贡桌上摆放的就是供品和祭器,琳琅满目,十分隆重。
文中还有一些句子,用词、语序等与现今用法不一样,同学们可以多读两遍,大体了解即可。比如:
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相仿)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心愿),用圈子把他套住了。
我于是日日盼望着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对于那些不同时代的用字,或者比较生僻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注释、字典、词典、网络图文资料等多种途径,学习语文。
三、梳理课文,把握情节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默读课文。(停顿5秒)
生五:课文主要写了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其中第一自然段是回忆闰土看瓜刺猹的画面,可以概括为忆闰土。2-4自然段写的是盼闰土。日夜盼望着能与自己年龄相仿却能装弶捕鸟的闰土相见。5-16自然段是识闰土,见识到这个从乡下来的忙月的儿子——闰土,他竟然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天下无不散筵席,最后一自然段是别闰土,不舍却无奈跟闰土告别。
从篇幅上我们不难发现识闰土部分,作者着墨最多,也最为精彩。通过对话,生动鲜活地描述了闰土和“我”讲的许许多多新鲜事,可以概括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潮汛跳鱼。
是的,《少年闰土》是小说《故乡》的节选。我们都知道,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在阅读小说时需要更多关注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内容。
四、品读画面,仿写训练
1.课文写的是我回忆儿时与闰土相处的美好时光。这段回忆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乃至多年后回想起,仍记忆犹新。出示第一段,(播放音频)
读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通过明丽的色彩勾画,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海边乡村夜晚的美景浮现眼前。
其间,有一个少年在看守瓜田,与偷瓜的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抗。一个“捏”字写出了少年的动作轻捷,“尽力地刺”更是将少年的勇敢无畏展现无遗。面对闰土的一捏、一刺,猹却一扭、一逃,竟然毫发无伤地脱险了,真是伶俐的猹!
寥寥数语,便将美丽的景、勇敢的人和伶俐的猹勾勒得活灵活现,如临其境。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第一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闰土刺猹这一幕深深印刻在鲁迅心中,让我们读完仍历历在目。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瞬间,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写,完成小练笔。(展示评价)
现在我们来欣赏两份学生练笔吧。
点评:两篇练笔都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等做了细致的刻画,再现了难忘的生活瞬间,让我们如临其境。
五、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鲁迅,梳理了《少年闰土》的课文大意,并重点品读了回忆部分的文字精妙。
课后,请同学们认真书写课文生字,还可以借助其他资料,更深入了解鲁迅。
例如:观看纪录片《百年巨匠——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还可以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如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下节课,期待与同学们继续走进《少年闰土》,感受丰富的人物世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多种资料,理解课文的语言表达;
2.关注小说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关注小说人物,探究闰土的人物形象;
4.对比阅读,感受闰土前后变化,初步感知鲁迅所处的社会现状,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难点:对比原小说中年闰土的形象,初步感知鲁迅所处的社会风貌,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情节
欢迎同学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我们先回顾一下课文情节:
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的瓜地刺猹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和“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月下刺猹和潮汛跳鱼的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离别和友谊。
二、探究情节,感知人物
关注小说的人物人物也是小说的三要素。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情节,品一品课文中两个孩子的形象。
(一)观察课本插图,这两个孩子谁是闰土,谁是文中的“我”?他们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批注你的思考,再和同组的小伙伴交流交流
生八:我认为站着的孩子是闰土,他头戴帽子,脖子上有银项圈,正符合课文中少爷对闰土的外貌描述。
还有,图画中站着的少年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跟描述着什么,便是对应课文第三部分,闰土给少爷“我”介绍乡下的稀奇事,所以闰土是站着说话的那个孩子。而这些稀奇事都是少爷所不知道的,所以双手托腮,听得入迷的孩子便是少爷。
我们通过这句外貌描写,还感受到闰土是备受宠爱的孩子。虽然他的家境可能很一般,爸爸自己种地还要给人打工,但他却长有一张肉乎乎的圆脸,脖子上还有银项圈庇护。
教师:是的,通过图文对照,我们很快发现闰土的外貌特点不在眼睛、头发,而是他海边小孩所独有的,黑里透红的紫色肤色、具有地域特色的毡帽和代表父爱的项圈。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哪怕只有寥寥数笔,也能写得活灵活现。
生九:现在再请大家看雪地捕鸟这个故事,从“须大雪下了才好”可以看出闰土捕鸟的经验非常丰富。在雪地里扫一块空地,支个竹匾,撒下谷子,只一拉,就什么鸟都能捕捉到了,真叫人羡慕。通过“支”“拉”等动词,我们可以看出闰土非常的聪明能干。
生十:我们认为闰土是个见多识广的孩子,这可以从“海边拾贝、潮汛跳鱼”中看出。我生活在临海的深圳,也没见过红的绿的贝壳,更别提鬼见怕、观音手了,此外,还有潮汛跳鱼部分,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有长“青蛙似的两条腿
”的鱼。通过查阅百科图书发现确有此物,这种鱼叫弹涂鱼。少年闰土可真见多识广啊!
生十一:我们认为闰土是个勇敢无畏的孩子。第一自然段回忆部分,就写到了闰土夜里勇挑重担,帮忙看守瓜田,面对偷瓜的猹,不但不畏惧,还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在后面的看瓜刺猹部分,虽然是写猹的狡猾伶俐,一“奔”一“窜”成功逃脱,但这可以反衬出闰土的勇敢无畏。另外,猹吃瓜算偷,但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是不算偷的,这还可以看出闰土是个十分淳朴善良的孩子。
教师:眼前这位出身贫寒的少年,却成了“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他聪明能干,能轻而易举地将各类鸟儿诱捕拿下;他见多识广,心理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和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勇敢无畏,夜里面对凶猛伶俐的猹也敢斗一斗。
让我们来一起分角色读读这四个故事,体会一下闰土的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
(二)在闰土的滔滔不绝的讲述中,“我”一无所知,听得入迷;面对沙地小英雄,“我”是这样一幅表情——(课文插图二),此时的“我”在想些什么?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从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品一品。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生十三:我发现这三句话是穿插在闰土讲新鲜事的过程中的,反复出现。闰土的滔滔不绝、能说会道和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我感受到了文中“我”的孤陋寡闻。
生十四:“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素不知道、所不知道”四个词反复强调了“我”和我往常的朋友们从来都不知道农村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表达了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
是啊,“我”虽然生在城里,衣食无忧,可却如同井底之蛙,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既是借“我”的孤陋寡闻来反衬闰土的见多识广,又是体现了“我”对自己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自由自在农村生活的向往。
三、拓展阅读,丰富人物认识
快乐不知时日过。转眼,正月过去了,闰土又重新回到了海边乡下,而“我”只能靠回忆来怀念这段快乐时光。课文结束了,但闰土和少爷的故事却没有就此终止。
在小说《故乡》原文中,三十年后,“我”又和闰土见面了。请你阅读这段文字,说说哪个情节最令你意想不到。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生十五: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小时候这么要好的伙伴,久别重逢,曾经的少爷激动地不知说什么才好,但闰土见了,却不是激动拥抱,也不是叙旧聊天,竟然恭敬地叫了声“老爷”!感觉成年后的闰土好像变了个人,没有半点那个圆润聪明、见多识广、英勇无畏的小闰土的影子。
是啊,成年的闰土早有没有了少年时的活泼勇敢,贫困的生活在他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一声“老爷”,一个恭敬,让我们看到了两人身份的不同、阶层的划分,读起来心酸不已。闰土的变化正是当时贫苦农民的生活写照,深受旧思想束缚,愚昧守旧。鲁迅以革新民众精神为己任,以笔为武器,用文字激励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了鲁迅的《故乡》原文,再细细读一读、品一品。
这节课上到这,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