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巴中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情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3 12:32:41

文档简介

巴中市普通高中2020级年段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原因就在于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这只是原因之一;B项“历代统治者”,于原文无据;D项“正是因为多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强加因果。
2、B
解析:“分论点又采用递进式”错,分论点为并列关系。
3、D
解析:“只要.......就.......”太过绝对。
4.B
解析:1964年到1982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处于上升趋势。
5.A
解析:材料一第二自然段中“我国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与2010年相比,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比重下降,人口数量不一定下降。
6.①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稳定潜在增长率。②在实施产业政策中强化竞争性原则,建立有效的企业退出机制。③挖掘居民消费的潜力,稳定和扩大需求因素。④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任意答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或“社会保障制度”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均可得分)
(任意答3点得满分)
C
解析:“旨在突出外婆手艺的高超”错,旨在突出人间烟火的气息和亲情的温暖。
8、(1)内容上,将藏之景与后文的冬藏之景对比鲜明,用景象变化启人深思。写美景突出“细观”和“慢悟”,有利于凸显主旨,细观得美景,慢悟获哲理。(2)结构上,从时序变化写起,自然地引出下文写冬藏,这样铺垫,让写冬藏不突兀,行文自然流畅。(3)情感上,细腻的描述中洋溢着愉悦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9
、①“藏”中有韬光养晦的智慧。冬来,荷收敛起明艳和舒张,高耸的乔木,抖落满树的繁华,他们似乎懂得冬的残酷,审时度势,去除招惹艳羡的华丽外衣,留下看似萧瑟却坚实有力的枝干,待时而动,孕育勃发的生机。②“藏”中有把握和顺应规律的人生智慧。“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活的节奏顺应自然的节律,生活的幸福感可以最大化的彰显,懂得了“藏”的智慧,外在寒寂的天地下,包裹却是富足和温馨。③“藏”启示我们面临人生的苦难,要以坦然、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会等待、坚守。“冬的蛰藏,是积蓄能量,是蓄势待发”,自然世界有冬寒,也有春暖,人世也如此,祸福相依,苦乐相随,这是生命的常态,我们要坦然面对人生之“冬”;在逆境中,要学会等待、坚守,积蓄力量,用“藏”的智慧,让生命在寒冬中锻造,待春来遒劲苍穹,笑傲云天。
(每点2分,答到3点得满分,如果答到“审时度势”“理性看待得失”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酌情给分)
10.D
解析:A项“窈然”:都是“幽深的样子”;B项“盖”:都是“大概”的意思;C项“向”:都是“以前,从前”的意思;D项“掇幽芳而荫乔木”的“荫”译为动词“乘凉”;“
榆柳荫后檐”译为动词“遮蔽、遮盖”。
11.B
解析:句意为“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故选“B”。
12.B
解析:“歌古讽今,追忆前朝盛世,道尽存亡之理”错,作者追溯滁州历史,称赞宋结束战乱,让天下太平,其修养生息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
13.翻译答案:
(1)翻译: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尝:曾经(1分);按:查考、查究、查核(1分);升高:登上(1分);大意2分)
(2)翻译: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尽呢?(海内:全国(1分);为:是(1分);胜:尽、完(1分);大意2分
C
“少有旷达之气,多是愤懑之言”,本词从情感来看,“多是旷达之气,少有愤懑之言”
答:同:①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厌倦、愤懑)。“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所谓“走遍人间”,多是尝遍官场心酸苦楚;渊明以“羁鸟”“池鱼”自喻,视官场为“樊笼”,其排斥之意显露无遗。?②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本词描绘的东坡之景,有视听之乐,生机之趣,自然蕴含热爱之情;渊明诗中,展现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画卷,满含了诗人对田园的热爱。
异:①东坡是逆境中的生命突围,渊明是顺应天性。从本词来看,东坡是在逆境中,经历痛苦思想挣扎后人生态度的转变;“性本爱丘山”,渊明是本性的回归,田园是诗人生活和精神的共同归宿。②东坡是余情未了,挥手难别;渊明是心无所恋,义无反顾。从“吾老矣,寄余龄”来看,东坡旷达中,仍有不如意的无奈,仕途之意,并非斩绝萌根;而《归园田居》中,渊明已抱定回归田园,决然和政治彻底划清界限。
(同异参考答案分别是2点,答到其中1点2分,答到其中3点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17、A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浸润:①(液体)渐渐渗入②指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③医学上指由于细菌等侵入或由于外物刺激,有机体的正常组织发生白细胞等聚集的现象。
滋润:①含水分多;不干燥②增添水分;使不干枯③舒服
融汇:融合汇聚。汇合:(水流)聚集;会合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
捷足先登:行动敏捷,先达到目的。
18、D
原句病因在于:①“通过”放在“志愿者”前面导致句子没有主语,所以删除“通过”;②递进关系里面,应该先是“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再是“塑造我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吸引力”。
19、B
“百姓春晚”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所以选B。A项引号作用是形象化的比喻,C项引号作用是引用,D项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
20、①三个视频都是摆拍②传播和推广孝文化③通过编造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21、略
参考译文: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尽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市普通高中2020级年段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意事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填写在答题卡

答选择
使
将答题卡上对应题
案标号涂黑;非选
题时
页用0.5毫米黑
签字笔,将答案书
题卡规定的位
规定的答题区域
无效,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见代文阅读
仑述类文本
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
同是最深层
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
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
面推行使用囯家统编教材
重要载体,推广普及国

有助于夯实语言文字认
重要基石
字成为国家认同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
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绵延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
成并保持
要的
原因就
有统一的

说,在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
多元多样
要素和动力,朝
的发展进步是主线和方
者辩证统
秦朝“书同

从汉代扬雄
所谓“通
宋代《广韵》、元代《中原
代《洪武正韵》、清代“以官
再到近
动”,其中有一条
的历史线索,就是不
又需要一种全

还要有一种大家都
说的共
作为口头

多元多样的语言文字
天下通语
民族大家庭
赓续绵延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
从基
看,我国作为一个多民
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73
种讠
有文字的民族共有55种现行文字,其中
用的有26种。新时代领路
目通的重要环
不通就难以
不沟通就难以
成理解,就难以形成

能心相
相融。新中囯成立以
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矚目的历史性成就
出了一条中国特

事业发展道
是借助于多年来国家
推广普
从西部到东部,各族群
流动更加频繁
民族各地区
联系更加紧密,精神
深入。通过充分发挥国家通
作用,进一步促进交往、加深交流、拓展交融
符合各族人民的利
为各族群众的
求,有利于促进各族
斗、繁荣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4从实际效果
用国家
各族群众

语文试题·第
共8页
渠道,增强了致富

获得感。国家

普及,为各族群
有助于了解外面的世界
广阔的天地,实现美
往;架起了一座

素质,助力个人
插上
双翅膀,有助于掌
知识,增强就业创业能力,获得更多实现梦想的机
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和囯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

贫先扶
扶智先通语”已成为各族群众的广泛共
5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统
有利于铸牢
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
民族的凝聚力
不断发展和巩
族统一国家
家说
获取知识、赢得机遇
学好用好囯家通用语言文字,无
开出彩人生的钥
力各族群众追梦圆梦,让大家的美好生
更加多姿多彩
选自龙囯贻《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华文明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绵延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民族能够形
成并保持
体、家国一体
原因就在于拥有统一的语言文
为找到能够全国通用白
和大家都能懂能说的共同语作为口头交际工具,实
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历代统治者都做
多努
C.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30个有文字的民族共有55种现行
使用的有26种。只有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
D.正是因为多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交往交
流更加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精神文化生活融合更加深入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文章在第一段就提出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
要性,后文分别从历史
文化、基本国情和实际效
方面进行论证
章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
部分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层层递进,深刻
对论点进行了阐述
C.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阐明了找

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
是中华文明赓续绵延的大势所趋
D.文
段再次强调统一的语言文字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学好用好国
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是()(3分)
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交往、加深交流、拓展交
有利于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学习使用国家通
文字,推广普及国家

我国各族群众都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攻坚工程的深
要学好用好国家通用
就一定能够追梦圆梦,收获多姿多彩的人生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料一5
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
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数据显

8万人,与2010年的1339

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
式题·第
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