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说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一篇佳作,因其篇幅长短适中,语句精炼精美,画面感强而备受读者的青睐,同时也倍受专家学者的推崇,曾多次被选入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因此,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对学生进行文字、艺术、德育方面教育的极好素材。
说学情:
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有一些字、词的基础积累,但是面对一篇优秀文章,还是显得力不从心。比如欣赏水平,朗读水准,分析领悟能力都不说是合格的。因此,教授名作佳作要从以上诸方面来考虑,不能照搬发达地区的作法来操作此篇课文。
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并能找出美文美句。(2)进一步领会作者抓着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
过程与方法:(1)初步掌握抒情写景散文的朗读方式;(2)能比较正确地朗读全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及其根源的认同、赞美。
说重点、难点:
重
点:
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教学重点应放在“读”和“找”上,即通过默读、朗读和阅读,加深对抒情散文的认知和领会。
难
点:精准的朗读全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情境激趣法,诵读与赏析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比如,在第一轮默读课文中,为了不至于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在默读过程中,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进行;在引入新课环节中,我设计了展示中国山水画来引入新课,这样不至于使学生感到突然,也会给下一步教学打开一扇门。
本文很适于朗读,在朗读中会让学生逐步接受名家名作,逐步理解和欣赏美文美句,从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课堂上,除了学生感到困惑、不易引起共鸣的地方之外,我会尽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几幅中国水墨山水画,这几幅中国画不选关于济南冬天的景色的,这样做,一是为了教师引入新课的导入设计;二是一下子切入济南的冬天反倒会显得突然,不利于以下教学的展开。
导入语:同学们,在美术课或历史课上,我们已经了解一些中国画的知识,中国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画种,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简单的一勾一抹就会神奇地形成一副副生动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同学们看看这几幅水墨山水画所描绘的大概是什么场景呢?此处可适当提问,学生答对可表扬,要根据学生当时回答情况继续进行引入教学。(1)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对,是描绘冬季景色的,你看树叶已经落了,山上还有降下的冬雪,形成一片银色的曲线……(2)嗯,这位同学说的也很好,这几幅画确实是描绘山和树,可是没有说出是什么季节呀?同学们,这是几幅描绘冬季景色的水墨山水画……
同学们一定会问,这样神奇的画面,是画家坐在大楼里杜撰的,还是真的有这样神奇的景色而被画家们记录下来创作成的呢?同学们,在我们广阔的土地上,像这样神奇、壮美的景色是真的存在着。而这样的景色不仅诱导画家们纷纷提笔创作,还会令那些以文字功夫见长的大作家们也情不自禁去描绘它……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一下当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看看大作家是怎样把神奇壮美的山水变成生动、形象文字的。
接下来,板书课题,作者。关于作者,如有学生发问,利用多媒体展示老舍的简介,如果没有发问,则进入下一环节。
以上设计,我的思路是,既然是关于济南冬天的,关于中国的,那在此环节,就不必要一股脑的选一些课文中提到的国外的,以及其他季节的图片展示出来,那样做冲淡了学生对文字的兴趣,也有喧宾夺主之嫌。关于对中国画的解释,虽然显得多一些。但这样做,会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集中起来,集中到“冬季”上来,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提供了一条顺畅的路径。
一读课文
播放舒缓的音乐,音量适中。在轻音乐的背景下,让学生默读课
文。考虑到农村中学生对优秀散文的欣赏能力还不是很强,此次读课文主要解决学生有疑问的字词甚至是句子;当然,对个别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提高一点要求,比如初步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等。学生可能有疑问的字、词、句,在教学设计中有所体现,在此不再重复。默读结束后,着手解决上述两方面的内容。
二读课文
首先小结一读课文的过程,对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表现积极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以激发他们在下一环节有更好的表现。此次读课文,主要解决学生在朗读散文时的感彩,纠正朗读过程中的不当之处。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工作期间所写的一篇情真意切的散文,虽然他是北京人,但对济南的冬天的爱与赞溢于言表,可以说,文章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都饱含坐着的真挚情感。因此,此文在朗读时就不能随意“念”完就算读了,一定要以特定的语速,特定的节奏去处理才可以,在朗读尤其要纠正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草草“念”完课文。
必要时,可以播放标准的朗读示范,但不宜占用过多的时间,否则也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反倒使学生出现了“反正也读不好,干脆就放弃吧”的念头,那样,课堂就不好驾驭了。
三读课文
此次读课文,主要解决的是文章的结构及找出认为精美的片段或句子。
初二学生虽然接触过名家写的散文,但由于受基础和欣赏能力的影响,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说教师在阅读中有必要提出提示,让学生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而影响课堂学习积极性。当然,必要的提问还是应该有的,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
提示内容:
因为本课篇幅不长,可以用简洁的几个词来概括出来,也可以用图表来示意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结构。
(2)
文章中哪些语句能让你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哪些词让你感到奇妙新鲜。
课堂小结:
师生可以共同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以巩固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
课后要继续关注课文,为下课时品读课文,挖掘作者的思想情感做准备。
课外搜集阅读老舍先生关于济南的其他散文,与本文比较一下,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略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说实在的,我对《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不敢怠慢的,这不仅是因为它精炼的结构和语句,更因为它是文学巨匠老舍先生时值风华正茂之时的佳作。《济南的冬天》被选入初中教材我觉得是理所应当的,惟其如此,在课前的准备上我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可用手段,来做准备工作,以其把这篇算得上是跨世纪的佳作传播给每一位学生。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没能尽如人意。在教完本课后,坐下来反思,我觉得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暴露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尽管我力求把精彩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但不难观察,大多数学生对《济南的冬天》一文还显得不是十分“热情”,整篇文章都是在我的“诱导”之下才完成的。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一番思考我觉得可能是由两方面原因:一是大多数学生对老舍先生了解的少或由于时空的关系而显得疏远,这就使《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步就没有拉近学生,这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大部分学生对济南了解很少,到过济南的也没有,这样文中关于济南的景色,不是很快就吸住了学生的。
其次是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过分强调了知识结构的教学,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到了文章的写景顺序及美文美句的欣赏方面,而忽略了情感的教学。虽然在教学中也提及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字句,但是没有很好的挖掘、渗透这方面的东西,特别是没有在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来。比如说,学完《济南的冬天》,怎么就不能让学生写写家乡的冬天呢?这显然是一处败笔。
诚然,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美文美句的赏析是必要的,不管怎样的别出心裁也是不能挤掉的。这里我要反思的是没有把“情感”教学挖掘到一定深度,没有渗透到学生的头脑里,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这也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毛病。这也成为今后教学需要倍加关注的一点。
《济南的冬天》点评
听完曹丹丹老师的《济南的冬天》说课,我觉得曹老师在这一课的设计上既有科学合理的可取之处,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可以说是十分恰当的,认识上也是值得肯定的,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文辞精美,还在于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精神上的鼓励。这一点在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初中学生来说,用好的作品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尤为重要。
其次,是对学情的掌握也是十分准确的,的确,尽管初中学生有了一些阅读能力,但欣赏和鉴赏水平还是不高的,特别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一些文学艺术上的佳作名作,他们很少浏览,对于风景名胜更是少有领略,因此,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是科学合理的。
再次,我觉得这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难易适中的,是符合农村学生特点的,没有照本宣科和照搬之嫌,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这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新课引入虽然可行,但是还没有完全扣住本节教学的内
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读”和“找”,而引言设计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其他方面。
第二,三轮读课文的时间分配没有说清楚,显得主次不清,重点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一读中设计的内容完全可以放在课前预习中解决,而把时间多放在下两轮中,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知识与技能的体现的较多,而情感教学没有更多的关注。应该在“找”的过程及时向学生交代或启发学生,美文美句所包含的思想和表达的作者情感。
在此,我们开诚布公的探讨这些内容,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你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以期有更好的教学展示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