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 2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 2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3 16:20:06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单元
第六单元
课题
语文园地六
课时
第一课时
执教
日期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相关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单元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集中体现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指导与运用,应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日积月累”安排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应引导学生积累成诵。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让学生明白在读古诗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读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去体会;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对我们学习古诗词有很多帮助。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梳理、总结、提炼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总结出一些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学习策略。
“日积月累”安排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识“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积累成诵,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爱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古诗词,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方面仍然可能有困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讨论交流、拓展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读懂古诗词的好方法。
四、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了解并积累关于“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知识。
五、教学重难点
1.掌握理解古诗词的好方法,比如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等;
2.了解、积累传统文化常识,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环节一:交流平台;环节二:日积月累
课前
多媒体课件
导入
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结合语文园地六中的交流平台,上一节古诗复习课。还记得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三首古诗吗,是哪三首呢?
《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今天我们交流的是学习古诗的方法,体会诗歌的美,运用它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同学们一定都积累了许多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归类梳理。
交流
平台
【交流平台】
(一)读一读,找方法
阅读“交流平台”中3位学习伙伴的话,你了解到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呢?(生1配音)
1.我发现大家交流的是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它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读古诗词的时候,
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
2.有画面感的诗句,
可以通过想象去体会。
3.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民间习俗、传统佳节故等,
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二)练一练,学运用
结合古诗词的阅读经历,谈一谈自己的学习心得。(生2配音)
1.我明白了!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古诗,例如《浪淘沙》中“浪淘风簸”的“簸”可以通过注释知道是“颠簸”的意思。
2.读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时,通过想象,我的眼前浮现出黄河奔腾咆哮的画面,我感受到了黄河的气势,体会到了诗歌的美。
3.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联系南朝历史,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我拓展,我积累
1.《惠崇春江晚景》用想象画面的方式感受“竹外桃花三两枝”美好景象;
2.《元日》在了解正月初一喝屠苏酒和换新桃符的古代习俗后,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3.《游园不值》借助注释理解了“值”是遇到,“不值”是没有遇到人的意思。
4.进一步交流,补充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平时学习中,我们还有一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比如: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理解诗句;有意识地把一些古诗分分类;查一查常被引到古诗中的典故,了解一些历史故事、古代传说;了解一些古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等。还有的诗句让我想起了相关内容,有了一些想法,我就用笔在旁边做批注。
日积
月累
【日积月累】
(一)诗句引入,交流发现
同学们,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读了不少古诗词,大家是不是还意犹未尽呢?那么现在请大家读读下面这些诗句,读完后请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我给大家提示一下,这些诗句有一些共同点。大家开始读吧!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李白)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
生3(配音):我发现每句诗里都有一个“五”字。
是的,数字“五”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特殊的含义,今天我们要积累的知识跟它有关。
(二)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范读)。
2.利用图片、资料等方式,帮助了解大致意思。
(1)五行的运转关系。
生:老师,我记得一年级识字时,我们就学过“金木水火土”。
师:是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则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
(2)出图理解农作物
  农作物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我们先来了解“五谷”都包括什么?
①了解“五谷含义”:
生:老师,我知道五谷中“稻”指的是稻谷,“麦”指的是小麦,那“黍菽稷”指什么呢?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我知道,通过百度搜索,我知道“黍”指黄米,“菽”是豆类的总称,“稷”指小米。
  师:你很会学习。“五谷”除了指这五种谷物,现在还泛指粮食作物,如,五谷丰登、五谷杂粮。?

出图猜“五谷”
(3)五音和现代音律的关系:
我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古代叫作宫、商、角、徵、羽。
(4)五彩
四年级我们学过课文《女娲补天》,女娲熔炼五彩石补天,这个“五彩”就是指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而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土、木、火、金、水。同时,分别象征中、东、南、西、北,蕴涵着五方神力。
??
(三)拓展阅读,丰富认知
出示其他与“五”相关的文化常识,学生交流在课外书中了解到的与“五”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生配音展示)
课件出示: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官:耳、目、口、鼻、舌
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小结:其实不仅仅是数字五,很多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含义。数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有趣的现象,从一到十,几乎涉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四”,就有四方、四海、四呼、四声、四体;再比如“九”,有九天、九鼎、九宫、九泉、九州……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多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会有更多收获。
拓展
延伸
【布置作业】
1.
背诵“日积月累”的内容;
2.积累更多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数字文化的知识或古诗词。




了解文化常识
备注
视频中音频来源:学生录音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单元
第六单元
课题
语文园地六
课时
第二课时
执教
日期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相关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本单元“词句段运用”是对单元语文要素“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的巩固练习。
二、教材分析
“词句段运用”与本单元的主题一脉相传,是对单元语文要素“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的巩固练习,因此在教学时要整体看待、迁移联系。第一部分整合文本,提炼思想观念,要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关注加双引号的关键词,明确表达的基本方向。第二部分,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通过对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环境的再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如何选择最佳的路径,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以实现“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目的。
三、学情分析
对于中心句,三年级学生就开始有所涉及,到了六年级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可是要真的自己动手用一段话来写一个观点,一部分同学还是比较欠缺。对于乘坐公交车,大部分同学能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找到合适的乘车方案。
四、教学目标
1.
学会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段的主要观点。
2.
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根据提供的图片、文字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五、教学重难点
1.
知道如何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
2.
学会提炼信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要点阅读。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环节一:词句段运用一
环节二:词句段运用二
课前
多媒体课件
导入
【回顾单元要素,把握主要观点】
同学们,在学习第六单元时重点要掌握在一段话中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主要观点的方法。下面这一段话的关键语句是什么?你们找到吗?
核心
推进
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自主阅读这段话,说说每句话说了什么?
学生汇报:第一句说的是花草树木让城市的生活环境更舒适。
  
?
?
第二句说的是花草树木是城市的“绿色卫士”,守护城市环境。
第三句说的是花草树木被比作“城市之肺”。
  
?
?
第四句说的是树木花草的作用能调节城市空气,降低灰尘污染。
发现联系,找出其中的关键句。
启发思考:比较每个句子的意思,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呢?
学生汇报:我认为第二、三句是关键句。因为第一句的“为了”是说明目的,第四句的“因为”是解释原因,第二、第三句这两个句子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而通过抓住关键句,把握了这段话要表达的观点——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
小结方法:把握一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应善于抓住关键句。那么我们平时在习作时,也可以尝试围绕一个关键句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明确关键句的含义和类别。
关键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引领性,在表达上常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出现,语言凝练。在形式上表现为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等。
联系学习经验,学会迁移运用。
结合课外阅读中的经验,交流抓住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的方法。
近年来,很多城市照明、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等造成了光污染。光污染对动植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大规模的人造光常常使迁徙中的鸟类迷失方向,美国芝加哥有一幢高楼每年都会“杀死”1000-2000只候鸟。在夜晚,地球大气层会散射城市的灯光,维持较高的亮度。
动物们受到光线的刺激,就会精神十足,而原本用于繁殖、自卫和觅食的精力便会无端消耗掉。环境学家还发现,紧靠强光源的树木存活时间短,而且光合作用能力弱,氧气释放量少。
学生汇报:我觉得这段话的关键句应该是第二句,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光污染对动植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1.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同学们,明天就是周末了,小林同学想去跟舅舅一起过周末,约好要爬山。但是爸爸妈妈没有办法送他,只能坐公交车前往。你能帮助小林解决一下出行方案吗?
(1)提取关键信息
请阅读课本第96页的图文,读完后用笔圈画出关键字词和关键信息。
学生汇报:我圈画的关键词是出发地、目的地和时间,也就是“温泉镇”、“宋家洼”、“早上九点以前”。
泡泡框中的提示文字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停靠的站点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首班车时间是指最早一班车的发车时间,末班车时间是指最晚一班车的发车时间。
(2)设计方案
关注了这些关键信息,你能为小林设计乘车方案吗?请小组交流讨论,列出所有可行的方案。比较列出的方案,在你认为最合适的方案前画五角星。
学生汇报:
方案一:坐763路车直达,从家温泉镇站出发坐五站到宋家洼站外婆家下车,但首班车开车时间是早上九点。
方案二:先坐65路车,从家温泉镇站出发坐五站到桐荫街站下车,换乘86路车,坐一站到宋家洼外婆家下车。
方案三:先坐65路车,从家温泉镇站出发坐四站到四通桥站下车,换乘86路车,坐四站到宋家洼外婆家下车。
最佳方案是方案二,因为首班车早,停靠站点最少,需要的时间最短。
2.方法小结。
可以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归纳为:读懂信息、设计路线、选择最佳。
拓展
延伸
1.拓展阅读乘坐地铁的非连续性文本,迁移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4月24日下午3:00,小林要从深圳市少年宫前往光明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参加《开卷有益,阅读是写作之母》的专题讲座。他怎样乘坐地铁最合适?
学生汇报:光明图书馆在凤凰城地铁站附近,从少年宫地铁站到凤凰城地铁站有两条线路,分别是四号线(龙华线)转六号线(光明线)和三号线(龙岗线)转六号线(光明线)。四号线和三号线都只需要换乘一次。
四号线需乘坐5个站到深圳北站换乘六号线,再乘坐8个站到凤凰城地铁站,总共乘坐13个站;三号线需乘坐3个站到通新岭地铁站换乘六号线,再乘坐14个站到凤凰城地铁站,总共乘坐17个站。从四号线出发所经过的站点少,所以更适合。
2.小结:我们今天学的两个内容都与提炼信息有关,也就是抓住重点去解决问题。运用抓住关键句来把握主要观点的阅读方法,能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多动动脑,仔细观察,提取重要信息,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