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设计
课题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运用示意图,记住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综合思维)2.结合图示,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区域认知)3.结合具体气候类型,掌握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以及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难点
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哥伦布航线出发:9月8日星期六,一阵风从东方刮来,这阵风推动舰队稳稳向西行驶,航行最顺利时,一日可前进293公里,而且强风始终没有平息。返程:1月16日星期三,船逆风航行,缓缓向北航去。1月31日,风向转变,西风猛然刮起,这阵风似乎是朝着家乡吹去,帆船受风紧绷,一路顺风,高速横越大海。
学生思考分析哥伦布航海航行快慢
从哥伦布航海航行速度引出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讲授新课
(承接)同学们,哥伦布的航海速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识回顾:热力环流(图片导入)(图片导入)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图片导入)(图片导入)2.影响因素想一想: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有哪些?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面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图片导入)3.形成(1).地球表面性质均匀且不自转:形成单一的闭合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太阳直射赤道
——无太阳直射点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形成:单圈环流(图片导入)(图片导入)(2).地球表面性质均匀且地球自转:形成三圈环流。假设: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①.低纬度环流圈:受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地区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0°—30°纬度间形成低纬度环流圈。②.高纬度环流圈:极地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60°—90°纬度间形成高纬度环流圈。③.中纬度环流圈:在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影响下形成的中纬度环流圈。(图片导入)想一想:南半球的大气环流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南半球大气环流的模式与北半球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气流向右偏,南半球气流向左偏。(图片导入)探究活动1:大气环流的气流(图片导入)想一想:分析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圈分别是由哪几支气流构成的。由对流层顶部水平气流、下沉气流和对流层底部水平气流、上升气流构成。4.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想一想:赤道低气压带是怎么形成的?(1).气压带①.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附近,强烈的太阳辐射不断加热地表,暖空气稳定上升,使得近地表层的大气形成一个低压区,称为赤道低气压带。(图片导入)②.副热带高气压带想一想:副热带高气压带是怎么形成的?
从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分别向南北方向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向南北的气流方向不断发生偏转,到达南北纬30°附近时,气流的方向与纬线已行,空气不再继续向南北方向流动,导致空气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堆积,并下沉,使近地面形成高压区。这样就在南北半球的相应位置形成了两个高气压带,其位置大致在副热带地区,因此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图片导入)③.副极地低气压带想一想: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怎么形成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来自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的气流辐合上升,并在高空外流,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一个相对的低气压带,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图片导入)④.极地高气压带想一想:极地高气压带是怎么形成的?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集聚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区,称为极地高气压带。(图片导入)(2).风带想一想:信风带是怎么形成的?①.信风带(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使得地表风分别从副热带吹向赤道。吹向赤道的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称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风,称东南信风。这两个风带统称为低纬信风带。(图片导入)②.中纬西风带(西南风和西北风)想一想:中纬西风带是怎么形成的?
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使得地表风分别从副热带吹向高纬。从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的风,因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为偏西方向的风,即西风。在北半球为西南风,在南半球为西北风。这两个风带统称为中纬西风带。(图片导入)③.极地东风(东北风和东南风)想一想:极地东风带是怎么形成的?
极地高压的下沉气流在低空向低纬度地区运行,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为偏东风,称为极地东风带。(图片导入)探究活动2:气压带的成因与性质(图片导入)(图片导入)(图片导入)5.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想一想: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原因和规律是什么?①.原因: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
②.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图片导入)探究活动3: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以及移动方向和季节的关系 (1).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和范围大约是10个纬度,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和范围。(2).根据气压带、风带位置可以判定季节,反过来也可以根据季节判断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和位置。(图片导入)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前述大气环流的前提假设是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但由于地球表面并不均匀,受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的大气环流要复杂得多。(图片导入)(图片导入)1.南半球想一想:南半球气压带呈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①.特点: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②.原因:南半球陆地面
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图片导入)2.北半球①.特点:气压带相对破碎。②.原因:陆地面积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图片导入)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图片导入)(图片导入)(图片导入)(图片导入)(图片导入)(图片导入)(图片导入)(图片导入)探究活动4:降水的多少与气压带及风带之间存在什么联系?降水主要集中在低气压带地区,因为低气压带地区的气流辐合上升,易形成降水;而高气压带地区的气流辐合下沉,天气多晴朗,无降水。然而降水的多少与风带中的风速、风向及其经过的下垫面有关,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带来暖气团,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带来冷气团,暖气团经过海洋或湖泊与冷气团相遇辐合上升或被地形抬升形成降水,冷暖气团越强,经过的水域越大,气流辐合上升速度越快,降水强度越大。(图片导入)3.季风环流成因
北半球海陆上的气压活动中心随季节而变化,使得一年中盛行风向也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从而形成季风环流。①.海陆热力差异,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图片导入)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分别位于亚洲高压中心的东侧和南侧,分别形成西北风和东北风——冬季风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分别位于亚洲低压中心的东侧和南侧,
分别形成东南风和西南风——夏季风探究活动5: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成为重要的季风区。(图片导入)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之一。想一想:南亚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是怎么形成的?南亚夏季盛行的西南风,是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的。(图片导入)完成表格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图片导入)1.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想一想: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及成因?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因太阳辐射强,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图片导入)2.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与热带草原气候想一想:热带草原气候特点及成因?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当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集中;当受信风带控制时,干旱少雨,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图片导入)探
索
角马大迁徙
每年7月,随着旱季的来临,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浩浩荡荡地从非洲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去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
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角马群生活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里。每年12月至次年5月,它们会跟随雨季的进程,从北向南行进;6月来临,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进入早季,而此时北部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却是雨季,东面印度洋的季风和暴雨带来的充足水源,让这里成了水草丰美的地方。为了寻找草场,角马群每天行进40多千米,跨越马拉河,朝着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每年的7月至10月间,角马群迁徙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
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约只有塞伦盖蒂国家公园面积的十分之一,难以维持几百万头角马3个月的生活,等到沿途的青草被啃食殆尽后,角马又开始寻找新的草场。于是,在11月坦桑尼亚雨季来临前,角马群又开始离开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向南迁徙,重回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展开一轮新的迁徙。思考
角马群为什么迁徙?角马群迁徙与气压带、风带有什么关系?角马群迁徙是为了追逐水草;角马群迁徙的方向大致与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方向相同。(图片导入)3.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热带沙漠气候想一想:热带沙漠气候特点及成因?
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图片导入)4.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想一想:地中海气候特点及成因?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地区,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形成地中海气候。(图片导入)5.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想一想: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及成因?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小,气温适中,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图片导入)案例研究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我国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副热带高压,一般是指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位于北半球西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它常年存在。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高,范围几乎占北半球的1/5~1/4,所以它与我国的天气
O西安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西部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容易形成雷雨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
重庆压北抬西伸,会带来丰沛的降水。
副热带高压脊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而其南侧的东风带则是热带降水系统活跃的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动与我国主要雨带的变化息息相关。根据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大致可以确定主雨带的位置:
①春末(约4—5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
②夏初(约6—7月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到北纬20°~25°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
③7月下旬至8月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4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不仅影响雨带,也和高温密切相关。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海上伸向大陆时,由于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除局部地区会有短时间的雷阵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晴朗少雨,炎热无风。当它长久盘踞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干旱现象。2016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大范围高温天气,就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有密切关系。(图片导入)思考: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降水与副热带高气压之间的关系南方地区夏季降水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关系密切,雨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北部5~8个纬度。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高压西部底层暖湿气流辐合上升,形成降水。
学生回顾热力环流学生思考分析概念、影响因素学生思考分析大气环流的形成学生参与分析探究活动1学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学生思考副热带高气压带学生思考副极地低气压带学生思考极地高气压带学生思考信风(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带学生思考中纬西风(西南风和西北风)带学生思考极地东风(东北风和东南风)带学生参与分析活动2学生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3学生思考南半球的特点学生思考北半球的特点学生参与分析探究活动4学生分析季风环流学生参与分析探究活动3学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学生思考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与热带草原气候学生参与探索学生思考总结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热带沙漠气候学生思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学生思考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学生参与案例研究
让学生学会复习学过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归纳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大气环流的气流让学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让学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让学了解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让学了解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让学了解信风(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带的形成让学了解中纬西风带(西南风和西北风)带的形成让学了解极地东风(东北风和东南风)带的形成让学生了解气压带的成因与性质让学生学会根据理论图来分析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理解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以及移动方向和季节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理解南半球的分布特征让学生学会理解北半球的分布特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根据教学内容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学理解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让学生学掌握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关系让学生学掌握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与热带草原气候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角马大迁徙的原因和规律让学生学掌握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热带沙漠气候的关系让学生学掌握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关系让学生学掌握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课堂小结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影响因素3.形成4.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气压带(2).风带5.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2.北半球3.季风环流成因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1.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2.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与热带草原气候3.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热带沙漠气候4.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5.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9张PPT)
第三章 天气的成因和气候的形成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运用示意图,记住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综合思维)
2.结合图示,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区域认知)
3.结合具体气候类型,掌握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0°
30°N
60°N
哥伦布1492年航海路线示意图
出发:9月8日星期六,一阵风从东方刮来,这阵风推动舰队稳稳向西行驶,航行最顺利时,一日可前进293公里,而且强风始终没有平息。
返程:1月16日星期三,船逆风航行,缓缓向北航去。
1月31日,风向转变,西风猛然刮起,这阵风似乎是朝着家乡吹去,帆船受风紧绷,一路顺风,高速横越大海。
出发
返程
哥伦布
当时靠风力驱动的帆船
新课导入
高气压
低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受热
冷却
冷却
近地面
高空
知识回顾:热力环流
新课导入
地表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
大气水平运动
受热膨胀上升
冷却收缩下沉
由高压流向低压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新课导入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环流
新课讲解
2.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面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想一想: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有哪些?
太阳辐射
地球自转
地面性质
新课讲解
3.形成
(1).地球表面性质均匀且不自转:形成单一的闭合环流。
假设:
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
太阳直射赤道
——无太阳直射点移动
热
冷
高
低
低
高
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形成:单圈环流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2).地球表面性质均匀且地球自转:形成三圈环流。
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假设: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
形成:三圈环流
①.低纬度环流圈:受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地区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0°—30°纬度间形成低纬度环流圈。
②.高纬度环流圈:极地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60°—90°纬度间形成高纬度环流圈。
③.中纬度环流圈:在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影响下形成的中纬度环流圈。
新课讲解
想一想:南半球的大气环流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南半球大气环流的模式与北半球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气流向右偏,南半球气流向左偏。
新课讲解
由对流层顶部水平气流、下沉气流和对流层底部水平气流、上升气流构成。
想一想:分析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圈分别是由哪几支气流构成的。
探究活动1:大气环流的气流
探究活动
0°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气压带
4.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气压带
①.赤道低气压带
在赤道附近,强烈的太阳辐射不断加热地表,暖空气稳定上升,使得近地表层的大气形成一个低压区,称为赤道低气压带。
想一想:赤道低气压带是怎么形成的?
新课讲解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0°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从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分别向南北方向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向南北的气流方向不断发生偏转,到达南北纬30°附近时,气流的方向与纬线已行,空气不再继续向南北方向流动,导致空气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堆积,并下沉,使近地面形成高压区。这样就在南北半球的相应位置形成了两个高气压带,其位置大致在副热带地区,因此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想一想:副热带高气压带是怎么形成的?
新课讲解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0°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锋
副极地低气压带
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来自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的气流辐合上升,并在高空外流,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一个相对的低气压带,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新课讲解
想一想: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怎么形成的?
0°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集聚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区,称为极地高气压带。
④.极地高气压带
想一想:极地高气压带是怎么形成的?
极地高气压带
新课讲解
0°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东北信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南信风
(2).风带
①.信风带(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
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使得地表风分别从副热带吹向赤道。吹向赤道的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称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风,称东南信风。这两个风带统称为低纬信风带。
想一想:信风带是怎么形成的?
新课讲解
0°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使得地表风分别从副热带吹向高纬。从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的风,因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为偏西方向的风,即西风。在北半球为西南风,在南半球为西北风。这两个风带统称为中纬西风带。
②.中纬西风带(西南风和西北风)
盛行西风
新课讲解
想一想:中纬西风带是怎么形成的?
0°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的下沉气流在低空向低纬度地区运行,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为偏东风,称为极地东风带。
③.极地东风(东北风和东南风)
极地东风
新课讲解
想一想:极地东风带是怎么形成的?
动力作用
探究活动2:气压带的成因与性质
热力作用
探究活动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征
气流
影响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2个)
副极地地气压带(2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赤道低压带
(1个)
南北纬90°附近
南北纬60°附近
南北纬30°附近
赤道附近
热力
热力
动力
动力
冷高压
热高压
冷低压
热低压
下沉
上升
上升
下沉
干冷
温湿
干热
湿热
新课讲解
风带
风向
影响气候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2个)
中纬西风带(2个)
低纬信风带(2个)
东北风
东南风
干冷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热
新课讲解
5.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
②.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想一想: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原因和规律是什么?
新课讲解
(2).根据气压带、风带位置可以判定季节,反过来也可以根据季节判断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和位置。
探究活动3: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以及移动方向和季节的关系
(1).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和范围大约是10个纬度,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和范围。
探究活动
前述大气环流的前提假设是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但由于地球表面并不均匀,受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的大气环流要复杂得多。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新课讲解
②.原因:
南半球陆地面
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
1.南半球
①.特点: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
想一想:南半球气压带呈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新课讲解
2.北半球
①.特点:气压带相对破碎。
②.原因:陆地面积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明显。
新课讲解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陆地比热容小
升温降温快
海洋比热容大
升温降温慢
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
新课讲解
夏季
低气压
高气压
新课讲解
冬季
高气压
低气压
新课讲解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高压
低压
1月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新课讲解
1月,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蒙古高压势力强大,控制范围最广。
蒙古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冰岛低压
新课讲解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低压
高压
7月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而印度低压最为典型。
亚速尔高压
新课讲解
时间
温度
气压
切断
气压带
实际情况
夏季
陆热海凉
陆低海高
副热带高压带
仅保留在海洋
北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
北大西洋
亚速尔高压
冬季
陆冷海温
陆高海低
副极地低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新课讲解
降水主要集中在低气压带地区,因为低气压带地区的气流辐合上升,易形成降水;而高气压带地区的气流辐合下沉,天气多晴朗,无降水。然而降水的多少与风带中的风速、风向及其经过的下垫面有关,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带来暖气团,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带来冷气团,暖气团经过海洋或湖泊与冷气团相遇辐合上升或被地形抬升形成降水,冷暖气团越强,经过的水域越大,气流辐合上升速度越快,降水强度越大。
探究活动4:降水的多少与气压带及风带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探究活动
①.海陆热力差异,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3.季风环流成因
北半球海陆上的气压活动中心随季节而变化,使得一年中盛行风向也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从而形成季风环流。
新课讲解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分别位于亚洲高压中心的东侧和南侧,分别形成西北风和东北风——冬季风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东北信风
东北季风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新课讲解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分别位于亚洲低压中心的东侧和南侧,
分别形成东南风和西南风——夏季风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东南信风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新课讲解
探究活动5: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成为重要的季风区。
探究活动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亚夏季盛行的西南风,是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的。
想一想:南亚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是怎么形成的?
新课讲解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风源
风向
性质
成因
亚洲高压
夏威夷高压
亚洲高压
温暖湿润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澳大利亚
西北
东南
东北
西南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新课讲解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新课讲解
1.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
世界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图
想一想: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及成因?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因太阳辐射强,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新课讲解
2.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与热带草原气候
世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图
想一想:热带草原气候特点及成因?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影响。当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集中;当受信风带控制时,干旱少雨,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新课讲解
每年7月,随着旱季的来临,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浩浩荡荡地从非洲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去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
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角马群生活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里。每年12月至次年5月,它们会跟随雨季的进程,从北向南行进;6月来临,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进入早季,而此时北部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却是雨季,东面印度洋的季风和暴雨带来的充足水源,让这里成了水草丰美的地方。为了寻找草场,角马群每天行进40多千米,跨越马拉河,朝着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每年的7月至10月间,角马群迁徙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
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约只有塞伦盖蒂国家公园面积的十分之一,难以维持几百万头角马3个月的生活,等到沿途的青草被啃食殆尽后,角马又开始寻找新的草场。于是,在11月坦桑尼亚雨季来临前,角马群又开始离开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向南迁徙,重回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展开一轮新的迁徙。
探
索
角马大迁徙
新课讲解
角马大迁徙
思考
角马群为什么迁徙?角马群迁徙与气压带、风带有什么关系?
角马群迁徙是为了追逐水草;角马群迁徙的方向大致与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方向相同。
新课讲解
3.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热带沙漠气候
世界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图
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想一想:热带沙漠气候特点及成因?
新课讲解
4.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
世界地中海气候分布图
想一想:地中海气候特点及成因?
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地区,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形成地中海气候。
5.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世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
想一想: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及成因?
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小,气温适中,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新课讲解
我国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副热带高压,一般是指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位于北半球西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它常年存在。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高,范围几乎占北半球的1/5~1/4,所以它与我国的天气
O西安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西部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容易形成雷雨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
重庆压北抬西伸,会带来丰沛的降水。
副热带高压脊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而其南侧的东风带则是热带降水系统活跃的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动与我国主要雨带的变化息息相关。根据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大致可以确定主雨带的位置:
案例研究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①春末(约4—5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
②夏初(约6—7月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到北纬20°~25°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
③7月下旬至8月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4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不仅影响雨带,也和高温密切相关。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海上伸向大陆时,由于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除局部地区会有短时间的雷阵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晴朗少雨,炎热无风。当它长久盘踞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干旱现象。2016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大范围高温天气,就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有密切关系。
新课讲解
思考:
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降水与副热带高气压之间的关系
南方地区夏季降水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关系密切,雨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北部5~8个纬度。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高压西部底层暖湿气流辐合上升,形成降水。
新课讲解
小
结
课堂小结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
(1)两图表示的D、E、四个月份中,表示1月份的是______,表示7月份的是________。
(2)图中A为_____________气压带,B为_____________气压带。说出导致A气压带位置移动的原因。
E
D
赤道低
副热带高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2.下列气压带、风带容易产生降水的是( )
①极地高气压带 ②赤道低气压带 ③盛行西风带 ④副热带高气压带
⑤信风带
⑥副极地低气压带 ⑦极地东风带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③⑤⑥⑦
D.②③⑥
3.北回归线附近大部分是沙漠景观、而我国东南部也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却温暖湿润、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影响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季风气候
D.喜马拉雅山的迅速抬升
4.有关大气活动中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海陆热力差异是其形成的根源
B.是指冬夏季节在陆地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C.其位置随季节而南北移动
D.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D
C
B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5.1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压气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6.有关季风的正确叙述是( )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
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
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7.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附近时( )
A.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B.亚洲大陆被印度低压控制
C.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D.南亚盛行东北季风
C
A
D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3.2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同步练习
(训练时间:40分钟)
基础训练
下图为全球大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正确的是( )
A.a为东北信风带
B.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C.c为东南信风带
D.d为极地东风带
2.下列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形成的B.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相遇
D.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固定不变
下图为地球上局部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①风带表示( )
A.东南信风带
B.东北信风带
C.中纬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
4.大陆西岸,受②气压带和③风带交替控制所形成的气候类型为( )
A.热带草原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季风环流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东部地区季风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该图反映了北半球________(季节)的季风环流。
(2)该季节甲处形成了________(填“高”或“低”)气压中心,在其控制下多出现________天气。
(3)乙处的风向为________风,丙处位于________(风带)。
(4)此季节,图中赤道低气压带处于一年中偏________(填“南”或“北”)的位置,受该气压带影响,丁地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校高一同学绘制的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①、②、③、④四幅分布示意图中,符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若甲地常年受该气压带控制,则有关该气候类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气候特征表现为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D.该类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
下图为纳米比亚局部区域图。图示地区可观赏“倒沙入海”的奇景:红色沙漠依偎着蔚蓝的海洋,滚滚流沙飞泻入海。上万只火烈鸟聚集在附近的浅滩上。据此完成10~11题。
10.“倒沙入海”奇景的形成(??
)
A.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并盛行离岸风
B.源于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大
C.将导致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D.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
11.附近浅滩火烈鸟聚集是由于该地(??
)
A.气候较同纬度地区温暖,利于繁殖
B.附近雨林茂密,利于栖息
C.沿岸有上升流,鱼类丰富,利于觅食
D.地势低平,利于筑巢
2016年11月13日,巴基斯坦由中方运营的瓜达尔港正式开航。“瓜达尔”在当地语中意为“风之门”。下图示意巴基斯坦及周边部分地区。
据此完成12~13题。
12.瓜达尔港常年多风,盛行(??
)?
A.东北季风
B.西南季风
C.西北季风
D.东南季风
13.在盛行风强劲的季节里,风大却降水稀少,主要原因是(??
)
①风来自阿拉伯半岛,水汽含量少②地势低平,气流抬升不明显
③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水汽含量少④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读下图,回答问题。
甲 乙
(1)分析图甲中夏季风的成因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2)在图乙中画出1月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用表示低气压带,箭头表示风向)
(3)简述1月赤道附近气压带与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B
2.B
3.A
4.B
5.B
6.A
7.(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
(2)高 晴朗(或干冷)
(3)西北(或偏北) 东南信风带
(4)南 高温多雨
8.B
9.A
10.A
11.C
12.B
13.A
14. (1)成因: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影响: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沿海地区降水丰沛。
(2)如下图,要求:①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要南偏;②两个风带的风向无误。
(3)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域降水丰富。原因: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信风带控制区域一般降水较少。原因: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水汽不易凝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