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张PPT)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
这是一种什么生物?
胡杨,或称“胡桐”。它和一般的杨树不同,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在地下水的含盐量很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照样枝繁叶茂。人们赞美胡杨为“沙漠的脊梁”。
胡杨有特殊的生存本领。它的根可以扎到20米以下的地层中吸取地下水,体内还能贮存大量的水分,可防干旱。
胡杨是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在六千多万年前就开始在地球上生存。它是落叶乔木,树高15——30米,幼树和嫩枝上密生柔毛。
胡杨生长较快,它的叶子可作饲料,木材耐水耐腐,是造桥的特质材,也可用于造纸和制作家俱。胡杨林可以阻挡风沙,绿化环境;保护农田,是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两岸或地下水较高地方的重要造林树种。
枯木哭泣
凝固的生命
能使这么顽强的生命轰然倒下的是什么地方呢?
罗布泊
制作:海纳百川555
罗布泊
资料简介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
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它位于塔里
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
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
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
为2万平方公里,1941年面积为3006
平方公里,到1972罗布湖干涸时仅为
450平方公里。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处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无损,水、汽油都非常充足。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泊”,三点水,罗布泊与水有关。
“仙湖”,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的湖。
“消逝”,消失。“逝”,含惋惜之意。
报告文学的特点
真实性
形象性
抒情性
列举数据
叙述事实
对比
拟人
排比
比喻
列举数据
叙述事实
对比
拟人
排比
比喻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
正音
①萧瑟 ② 和煦 ③干涸 ④吞噬 ⑤裸露 ⑥戈壁滩 ⑦庇护所 ⑧ 近在咫尺
sè
xù
hé
shì
luǒ
gē
bì
zhǐ
塔里木河下游
水如明镜
鸟儿款款飞
草木丰茂
绿林环绕
牛马成群
碧波荡漾
牛羊欢歌
水丰鱼美
蓝天白云
林边牧歌
鸟栖天堂
现在的罗布泊
龟裂的大地
枯木哭泣
动物的遗骸
凝固的生命
盐碱遍地
漫天戈壁
广袤荒漠
盐碱遍地
最后的泉眼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过去:充满生机 广阔美丽 环境怡人 生命绿洲
现在:寸草不生 不见飞鸟 令人恐怖 死寂的荒漠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二是人们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造成的悲剧而痛惜。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悲剧的制造者是谁
人
青海湖水面下降
月牙泉濒临干涸
青海湖
月牙泉
★课文再举青海湖、月牙泉二例,跟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样推而广之,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要增强环境意识,拯救生态环境,制止生态继续恶化。
大梅沙 和 赤潮
示例: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8.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品味语言(14—28节)
文中语句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品读一下,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例句如下)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这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胡杨林的“挣扎与痛苦”,其实是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流露。
“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
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用拟人手法,“黄色沙地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实际写出了“我们”看到罗布泊变成了荒漠景象而内心痛苦、沉重的情感,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这样表达,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盲目”一词,写出人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眼光狭隘,不顾整体利益,滥用资源的悲剧。
连用了四个“盲目”,以排比的句式,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了。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昔日: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
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
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
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评:对比手法的运用,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文势了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个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它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全文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一是对比;二是拟人,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
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地上演,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2004年8月,受强台风“云娜”影响,乐清市北部山区的3个乡镇发生特大的泥石流灾害,专家指出,这种灾害固然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但当 地人民滥砍滥伐山区植被,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是诱发因素之一.
浙江部分地区:非法挖沙取土 数百亩农田被毁
四川一冶炼厂污水排泄
环保宣传画
请你拟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语
环保寄语
⒈绿色是生命的源泉,植绿护绿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⒉保护绿化,人人有责。
⒊绿色是青春的活动,让地球到处充满绿色。
⒋绿色让我们快乐,让世界美好。
⒌净化空气,美好环境,从我做起。
6.如果您想创造美好的家园,请您从现在开始保护我们现在的家园。
7.生命诚可贵,绿色价更高。
8.环保天天行,陪伴你我他。
9.东西南北中,绿色在心中 。
10.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希望不是地球母亲落下的最后一滴带着绝望的泪!
11.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树立全民环保的意识
与自然和谐共处
假如你是千百年来生长在罗布泊边上的一棵胡杨,见证了这沧海桑田的变化,你将向人类诉说些什么?
拓展延伸
让明天
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