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春秋末期,诸侯国由初期的一百多个锐减到了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有七雄。那么,七雄指的是哪七个诸侯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重要的战役呢?
教学目标与目录
1.知道战国七雄的名称和方位,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
2.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知道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
3.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工程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
目录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
(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形成:
①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②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
前475年
前221年
战国
前770年
春秋
2.兼并战争
(1)概况: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2)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战争性质:带有统一战争性质的兼并战争。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齐
魏
赵
邯郸
大梁
桂陵
庞涓
孙膑
公元前354年,魏王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苦战一年支撑不住,向盟国齐国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救援。孙膑认为魏国以精锐军队攻赵国,国内空虚,便引兵攻打大梁,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便在桂陵伏击,大败魏军。
【知识拓展】桂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考虑到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齐国认为过早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齐军直趋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救韩国。孙膑利用庞涓轻敌的弱点,用减灶计制造假象,在马陵伏击魏军,魏军大败,此后魏国由盛转衰。
【知识拓展】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爆发战争。急于求成的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秦将白起采取了佯败诱敌,进而分割包围作战的方针,最终秦军歼灭赵军四十余万,获得战争的胜利。
(5)结果: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兼并
战争
七雄并争
一统中国
战国时期发生的许多战争,你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
战国时期连绵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也给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但是,从客观上来说,它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进步。
二、商鞅变法
1.铁器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要求获得政治地位)。
3.大规模军事兼并战争频发。
1.变法背景
魏国魏文侯
李悝变法
楚国楚悼王
吴起变法
齐国齐威王
邹忌变法
秦国秦孝公
商鞅变法
韩国韩昭侯
申不害变法
燕国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最显著
2.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类型
措施
变革(破旧立新,改弦更张)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废除分封制,实行集权制,国君加强对地方和臣民的直接管理。
废除了奴隶主土地公有制,建立地主土地私有制,富国举措,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
废除爵位世袭制,实行爵位军功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4.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商鞅变法的内容”,指出它们如何变革了旧制度?
1.为什么要实行县制?
县制有利于加强对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维护统一,提高行政效率。
县,系也……本是悬挂之悬。
——《说文解字诂林》
提线木偶
第一次打造官僚体系,实行中央集权制政府,不再打亲情牌、摒弃裙带风。
2.为什么要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井田制概念图
今以众地者,公作(耕作公田)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篇》
井田制下集体耕作公田的生产方式不利于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适应铁犁牛耕的发展。
废除井田制固然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解放生产力,但也为土地兼并打开了方便之门,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
第一次让地主阶级尝到甜头,农民也看到微茫的机会。
唯物史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为什么要实行军功授爵?
延伸思考:如果秦国政府中充斥着因立军功而授爵的军人官僚,会给国家行政带来怎样的影响?有隐患吗?
长平之战遗址
秦人,其生民也陿阸(闭塞,无见识),其使民也酷烈……忸(习惯)之以庆赏,鰌(驾驭)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因此)最为众强长久。
——《荀子·议兵篇》
平民百姓可以通过杀敌立功获得爵位跻身统治阶级,有利于提升军队作战积极性,且能进一步瓦解贵族政治。
第一次打通了职级晋升通道,开始迎来平民时代。
爵位制,有利于秦国打造一支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师”!
5.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各国变法的意义
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战国策?秦策一》
阅读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取信于民,令行禁止;
(2)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3)严厉执法、公平无私;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抗;
(4)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当初被割掉鼻子的公子虔诬陷商鞅谋反,商鞅兵败被捕,被处以五牛分尸的酷刑。但是,商鞅死后,商鞅变法的各项法令得到坚持,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2.修建: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3.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视频: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三大主体工程
分水堤
俗称金刚堤
飞沙堰
进水口
俗称宝瓶口
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即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宽20米、长80米。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渠道,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
“飞沙堰”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发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鱼嘴”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岷江主流)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5.影响:
(1)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现代的都江堰灌区
都江堰浇灌的农田
课堂小结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经济大崛起的四十年,与其说这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但不如说是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因为我们顺应了潮流,开放了市场,恢复了经济的活力,这是我们中国特色制度发挥强大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借鉴历史,继往开来的表现。
以史为鉴,汲取智慧
李克强总理说:“我们会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结束语
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视频: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上
视频: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下
谢
谢
观
看
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战国七雄的名称和方位,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
2.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知道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
3.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工程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
【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春秋末期,诸侯国由初期的一百多个锐减到了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有七雄。那么,七雄指的是哪七个诸侯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重要的战役呢?
二、新课讲解
模块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
(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形成:
①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②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
2.兼并战争
(1)概况: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2)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战争性质:带有统一战争性质的兼并战争。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知识拓展】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王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苦战一年支撑不住,向盟国齐国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救援。孙膑认为魏国以精锐军队攻赵国,国内空虚,便引兵攻打大梁,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便在桂陵伏击,大败魏军。
出示图片:桂陵之战要图
【知识拓展】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考虑到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齐国认为过早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齐军直趋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救韩国。孙膑利用庞涓轻敌的弱点,用减灶计制造假象,在马陵伏击魏军,魏军大败,此后魏国由盛转衰。
出示图片: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爆发战争。急于求成的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秦将白起采取了佯败诱敌,进而分割包围作战的方针,最终秦军歼灭赵军四十余万,获得战争的胜利。
出示图片:长平之战
(5)结果: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战国时期发生的许多战争,你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
战国时期连绵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也给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但是,从客观上来说,它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进步。
模块二、商鞅变法
1.变法背景
1.铁器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要求获得政治地位)。
3.大规模军事兼并战争频发。
2.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商鞅变法的内容”,指出它们如何变革了旧制度?
1.为什么要实行县制?
县,系也……本是悬挂之悬。
——《说文解字诂林》
县制有利于加强对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维护统一,提高行政效率。
第一次打造官僚体系,实行中央集权制政府,不再打亲情牌、摒弃裙带风。
2.为什么要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今以众地者,公作(耕作公田)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篇》
废除井田制固然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解放生产力,但也为土地兼并打开了方便之门,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
井田制下集体耕作公田的生产方式不利于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适应铁犁牛耕的发展。
唯物史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次让地主阶级尝到甜头,农民也看到微茫的机会。
3.为什么要实行军功授爵?
秦人,其生民也陿阸(闭塞,无见识),其使民也酷烈……忸(习惯)之以庆赏,鰌(驾驭)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因此)最为众强长久。
——《荀子·议兵篇》
平民百姓可以通过杀敌立功获得爵位跻身统治阶级,有利于提升军队作战积极性,且能进一步瓦解贵族政治。
爵位制,有利于秦国打造一支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师”!
第一次打通了职级晋升通道,开始迎来平民时代。
延伸思考:如果秦国政府中充斥着因立军功而授爵的军人官僚,会给国家行政带来怎样的影响?有隐患吗?(学生自主探究)
5.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各国变法的意义
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阅读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战国策?秦策一》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取信于民,令行禁止;
(2)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3)严厉执法、公平无私;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抗;
(4)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当初被割掉鼻子的公子虔诬陷商鞅谋反,商鞅兵败被捕,被处以五牛分尸的酷刑。但是,商鞅死后,商鞅变法的各项法令得到坚持,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模块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2.修建: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3.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视频: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5.影响:
(1)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三、课堂小结
四、结语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