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物质的构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节 物质的构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06-30 13:0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构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的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多次的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意义建构对分子的正确认识。而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必须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景——探究——体验——交流”过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例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例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
二、说教法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真正在他们头脑里建立分子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而教师只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多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使学生的认识更形象。在本节课中应尽量体现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课前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一小组(组长、记录员、新闻发言人、噪音控制师);
学生分组实验器村:方糖(包括碾碎的) 放大镜 烧杯 量筒 滴定管 水 酒精 红墨水 针筒 黄豆 芝麻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CAI
2、教学过程
情境一:演示“铁树开花”实验:取五根细铁丝,把浸过酚酞的小棉花团插在铁丝的头上,铁丝下端插在橡胶塞上,再把橡胶塞放在玻璃上,旁边滴一滴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整个装置。
生:观察实验
小结:为什么有这个现象?从这节课中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设计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情境二: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呢?
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板)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展示材料:
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亿亿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⑶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起来才只有1厘米长,而同样数目的乒乓球挨个排列起来有750千米长,相当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学生交流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方糖、碾碎的方糖、溶于水的方糖的观察引出分子的概念,进一步通过对比与比喻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子是很小的微粒。
情境三:100+100=?假如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学生实验: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学中的等式与实验中的矛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为后续教学写下伏笔。
学生实验: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总体积减少实验。
师:我们不能认为,因为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所以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只能说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现象相类似,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学生讨论:四人小组讨论,每一组上报讨论结果,并要列举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小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实验的类比,引导学生思维并使之发现:分子间有空隙,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情境四:(气体扩散实验)打开香水瓶盖,让学生闻气味。什么叫扩散?请进行气体扩散的微观解释。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体现STS的课程理念。
情境五:(液体的扩散实验)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用注射器将红墨水分别注入标有A、B的两烧杯水的底部,然后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向周围散开的现象特别是速度上的差别。描述现象后让学生感知两杯水的温度差异,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生:红墨水在两杯水中散开的快慢跟温度的高低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扩散与温度高低有关。
情境六:介绍固体之间扩散的例子。教师介绍金和铅的扩散实验。请举例其他固体之间扩散的例子。
小结:固体分子也在不断地运动着。固体的扩散在制造金属零件和现代电子基本元件晶体管的制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钢件的表面渗碳法,从而提高钢件的硬度;渗铝法,从而提高钢件的耐热性;在晶体管中渗入微量的杂质,从而控制半导体性质。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宏观的现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七:(讨论)比较气体、液体、固体中扩散的快慢。扩散现象除了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如何解释前面的小实验“铁树开花”呢?
设计意图:从生活从进科学,再从科学走向社会生产与生活之中,理论联系实际。“铁树开花”首尾呼应,使得课堂结构更加的和谐。
情境九:如果你是一个分子,你如何介绍自己?
生小结:
1.我是分子,我很小,可在各个角落都有我们的身影,但你们人类看不见我。
2.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 们的个头有大有小,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但我们又保持适当的距离。
情境十:作业设计
写一篇假如我是一个分子的小文章
“铁树开花”还有哪些秘密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即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成功与喜悦。体现科学的美感与课堂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