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声声慢
李
清
照
贰
叁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寻觅(
)
戚戚(
)
将息(
)
两盏(
)
堆积(
)
梧桐(
)
乍暖还寒(
)(
)
预习检测
mì
qī
jiāng
zhǎn
duī
wú
zhà
huán
预习检测:
1.乍暖还寒:
2.将息:
3.
敌:
4.怎生得黑:
5.次第:
6.怎一个愁字了得:
忽暖忽冷
休养、调理、保养、
对付、抵挡
怎样挨到天黑呢
光景、情景
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呢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李清照
声声慢
李清照,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自成一家,于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其作品散失很多,今有词集《漱玉词》传世。
创作以靖康之变后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建炎三年(
1129),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未赴,驻家池阳,只身驰赴建康,不幸病倒。当李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殓葬了丈夫。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袭,建康形势危急,朝廷官员已开始逃亡。李清照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凄。
亡国之恨、流离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无法排遣。这首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愁
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
鉴赏探讨
词眼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初读·感知“愁”情
词
意
梳
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喝三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
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词
意
梳
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的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况得尽呢?
禁得住
研读——品味“愁”
心、“愁”情
请找出词中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抒胸臆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
寻觅无果处境冷清
心情凄苦沉痛凄厉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直接入愁
体现
结果
引发
眼前景
愁情
怅然若失
寻觅故国、亡夫、
昔日美好生活、家园
一连用7个叠词:
·音韵上,徘徊婉转,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
·感情上,层进式地揭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内容上,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思考:这三句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和表达效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音叠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蝶恋花》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1.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2.
起强调作用
叠词作用:
合作探究:
问题:品读下列诗句是如何表达词人愁情的?
(讨论时间5分钟,形成文字答案,小组确定发言人。)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鉴赏探讨
淡酒
秋风
秋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愁
借景抒情
鉴赏探讨
间接抒情
意象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结论:酒、风是愁思的象征。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
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
——晚年凄凉惨淡
用“淡酒”反衬
愁浓。
“淡”写出作者晚年的凄凉惨淡。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李清照《念奴娇》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1、北雁南飞,点明时间“秋”,雁声凄切。
——所见所闻皆是悲凉之感。
2、雁是旧时相识,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
——国破家亡之苦
3、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无甚可摘
有谁堪与共摘
结论: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比喻
以花喻人
明写菊花,
也是暗写自己,
表现词人的凄苦
一语双关
既指花枯萎憔悴
也指自己衰老憔悴。
正衬
正衬、反衬之分: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特点一致)
·“黄花”憔悴枯萎正衬诗人憔悴
·天台【tai二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淡酒”反衬
愁浓
·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结论:梧桐细雨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视听结合
(以动衬静)
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凄婉
愁苦
哀怨
凄婉
愁苦
哀怨
以愁作结——直接抒情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多、愁深
词作中选取的意象均是表达愁情的,李清照缘何而愁呢?
分析“愁”
因
1084年:李清照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
汴京成婚。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共赏文物。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
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
世。此时李清照46岁。
1130年: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孤苦飘零。
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
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声声慢》
是作者晚年的作品
愁
“愁”之内涵
1、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2、颠沛之苦
3、亡国之恨
故国之思
声声慢
直接抒情
手法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情感
丧夫之痛、亡国之悲、流离之苦
凄凄惨惨戚戚
怎一个愁字了得
意象:淡酒、急风、过雁、黄花、
梧桐、细雨
意境:冷清、萧瑟之境
小结
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
主题思想:
鉴赏词的方法:
找词眼,明词情
找意象,悟词意
课堂检测:
1.《声声慢》中“
,
,
”几句,首用叠句,无一愁字,却极言愁绪,不仅描写了诗人寂寞的心情,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2.《声声慢》中,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体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在南渡后词人心情的词句“
,
,
”。
3.《声声慢》中,写词人看到大雁可以自如往返而感慨自己滞流南方不能如愿的句子是:“
,
,
”。
4.《声声慢》中“
,
,
?”几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词人的感情渐渐融入菊花当中,只能看着花瓣枯萎凋零,联想自身,不禁黯然神伤。
5.《声声慢》中,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句子是“
,
,
”。
6.
《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无奈、所有的孤独、所有纷繁不尽的思绪用“
,
”代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对比阅读《醉花阴》,体会作者早期的写作风格。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