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2《大战中的插曲》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2《大战中的插曲》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3 15:3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
预习内容
1.《大战中的插曲》一文,标题中的“大战”和“插曲”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2.朗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3.阅读课文,思考:
-1.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阅读第3段和第8段,思考:聂帅为什么要救这两个日本小姑娘?
-3.
为什么聂帅认为孩子是无罪的,并且是战争的受害者?说明了造成这个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4.出于什么原因,最后将小姑娘们送回日本?(第3段)
-5.在第8段末尾,聂帅说,“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他是如何爱护和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阅读4.5.6段)
-6.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聂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请简要概括在第6段中,聂荣臻给日本官兵写的信的主要内容。
-8.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包含几层含意?其目的是什么?
预习内容
-9.聂帅在回忆录里(第9段)插叙了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的事情,目的是什么?
-10.“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何“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15段)
-11.文章写了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10-13段)
-12.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大战中的插曲》一文,标题中的“大战”和“插曲”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答:(1)
“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百团大战中,我军拯救日本小姑娘并送她们回日本军营的故事。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叙述了八路军拯救日本小姑娘一事,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关于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参看《导学案》课前预学区相关内容。
01.
(1段)点明事件,写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二个日本小姑娘。
02.
03.
04.
速读课文,了解事件始末,
划分段落层次
(2-10段)回忆救起日本小姑娘的过程
(11-13段)聂帅惦念并寻找救起的日本小姑娘,以及战后美穗子回访聂帅。
(14-15)点明事件的意义∶
这段大战中的插曲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研读课文
1.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①以一种抒情性的笔调,引出对百团大战中中国军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的回忆。
②强调“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照应标题,总领全文。
③将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战斗场面与饱含爱心、温馨感人的救人故事进行对比,突出中国军队崇高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2.阅读第3段和第8段,思考:聂帅为什么要救这两个日本小姑娘?
因为聂帅认为孩子是无罪的,并且是战争的受害者。
3.
为什么聂帅认为孩子是无罪的,并且是战争的受害者?说明了造成这个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1)孩子是无罪的:侵略中国的是日军,而孩子并不是侵略行为的发起者与施行者,故她是无罪的。
(2)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孩子的双亲在战争中死去,背井离乡,家庭破碎,成为孤儿。
(3)说明了:一切悲剧的根源是战争。
4.出于什么原因,最后将小姑娘们送回日本?(第3段)
(1)自身角度:
战事吃紧
欲要收养,但条件不好
妥善照顾小姑娘有实际困难
(2)小姑娘角度
在异国他乡成长,怕小姑娘伤感
希望小姑娘能在亲人身边成长
5.在第8段末尾,聂帅说,“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他是如何爱护和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阅读4.5.6段)
1)给受伤的小姑娘包扎好伤口,并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
2)找附近哺乳期的妇女给在襁褓中的孩子喂奶;
3)给大一点的小姑娘拿梨子吃;
4)用小勺给稍大一点的孩子喂稀饭;
5)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其——挑子送小姑娘。
大爱无疆
明确:
①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③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6.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聂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请简要概括在第6段中,聂荣臻给日本官兵写的信的主要内容。
答:(1)控诉日本军阀财阀挑起战争,荼毒生灵的残暴。
(2)简述两个孤女的身世,说明送还日本的理由。
(3)强调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希望中日两国士兵及人民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
8.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包含几层含意?其目的是什么?
这封信包含三层含意:
第一层,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
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层,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
目的:在打仗的过程中,还要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9.聂帅在回忆录里(第9段)插叙了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的事情,目的是什么?
明确∶(1)这是一个插叙,以一个名叫中西的日本兵被俘虏之后留在根据地并为根据地教中国士兵使用掷弹筒的事迹,来证明日本的侵华战争是极其野蛮和残酷的,是不得人心的,是侵略战争,而我们这是正义的战争,从敌军的角度来放映出日本是不义的战争,正是对主题的最好诠释。
(2)这个日本兵的事情同时也表明中国军队救助日本战俘不是单一事件,体现了回忆录广泛性的特点。
(3)说明日军中间是可以做工作的,应该大力地对敌军开展工作。
10.“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何“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15段)
(1)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两国人民有世代友好永不兵戎相见的强烈愿望。因此,1980年报纸生发表的《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道,在两国引起了很天的反响,日本的《读卖新闻》社记者也积极寻找当年的小姑娘。
(2)八路军将士在抗战期间拯救孤苦伶仃的日本小姑娘,其“至仁至义”的国际主义之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日本人民。
(3)美穗子等日本人民深受感动,并知恩图报;一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也因此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表示非常抱歉,这些都体现了中日友情。
11.文章写了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10-13段)
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都有力证明了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这一具有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事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证明了人性中美与善的力量是强大的和超越时空的。
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可以一下身份:日军、小女孩、日本人民、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设身处地感受,谈这件事的意义。
12.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一、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他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
二、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他是把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三、有高度的责任感。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这体现了聂荣臻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四、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五、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的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说明它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六、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他能够不计前嫌,救助日本小姑娘。
13.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
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
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
聂荣臻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品质的,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的将军。
课文总结
归纳文



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运用倒叙的方式,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更有趣味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表现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
三、用词精练,富于变化,更加准确形象。如“我牵着她的手””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
四、夹叙夹议。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落难百姓的同情,对小女孩的关爱,还有对日军暴行的披露和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
五、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聂帅的回忆录语言浅白,用口语的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叙述往日的故事,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同时在文中,聂帅充满了感情,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和谴责,同时又表现出对和平的向往。




(1)行文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构思精巧。开头综述,引出“插曲”,接着叙述聂荣臻拯救日本孤女并送回她们的故事,之后叙述孤女谢恩,最后以总结“插曲”的影响和意义来结束全文。
(2)语言质朴。
这是一篇回忆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语言质朴,真诚感人。
拓展及运用
思考讨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你赞同"以德报怨""
以怨报怨"还是"
以直报怨"?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自圆其说即可。
【翻译】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解读】
以直报怨
这里,孔子探讨的是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是别人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对待他;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对待他。在情感上,中国人普遍主张“以德报德”。别人对我们好,我们当然也要对别人好,于情于理都应该是这样。至于如何“报怨”,则有争议,有人问孔子“是不是应该以德报怨”,孔子给出了“以直报怨”的观点。所谓以直报怨,就是在对待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时,以直道而行。分析他们为什么对自己不好,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如果是对方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必要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事情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就行了。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以怨抱怨是以恶意、怨恨和报复去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如果每个人都坚持以这种态度对待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那么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冤冤相报无休无止。到那时,我们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彼此间的和谐,还有整个社会的和谐,以及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所谓“以德报怨”是指你对我不好,我仍然要对你好。孔子认为,对损害自己的人,是不能报之以德的。否则,就会助长恶人的嚣张气焰。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是单纯地提倡“以德治国”,他主张治国要“德主刑辅”。以德治国,讲究礼乐教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使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实现基本的和谐。但是,任何社会或组织中都必然存在少数为非作歹者,对这种人就不能一味地宽容,还要辅之以刑罚。一味地姑息忍让,并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确实提倡仁爱之道,但是他的仁爱之心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宽宥所有人的过失。对可恕的恕,对不可恕的就要以“直”报,该怎么对付就怎么对付。
孔子所提倡的“以直报怨”,是用公正的、直率的、光明磊落的方法,正确面对那些对自己不满或有抱怨的人。既不能冤冤相报,也不能姑息养奸。《礼记·檀弓上》记载了一段孔子和弟子子夏的对话。子夏问孔子:“心里怀着杀害父母的深仇大恨,该怎么办?”孔子说:“要时刻记着这仇,磨炼自己的心智,睡在草苫上,头枕着盾牌,不去朝廷做官,与仇人不共戴天。在市集或朝堂之上遇到他,不必回家取兵器,要立即与之决斗。”子夏又问:“那么心里怀着杀兄弟的仇要怎么办?”孔子回答:“不和仇人待在同一个国家中做官。如果奉君命出使仇人所在的国家,遇到仇人也不决斗。”子夏又问:“那么怀着杀堂兄弟的仇要怎么办?”孔子回答道:“不带头为死者报仇,如果死者家人去报仇的话,就拿起兵器跟在后面。”在这里,孔子讲的就是“以直报怨”,如果对方冒犯我们,对我们造成严重损害,那么就不能一味忍让,忍让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好欺负,会变本加厉地欺负我们。
面对仇恨,我们要理性地分析。如果这怨恨产生的原因在自己,那么你该做的就是修正自己德行和行为上的过失,从而止住这怨恨。如果怨恨的产生和你没有半点关系,那么你就不要有顾忌,面对这种小人,我们也要毫不示弱地拿起武器保护自己。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