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第七课
记念刘和珍君
课堂展示
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说说时代背景。
这个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悼曰: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友,文坛从此感彷徨.
课堂检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特别的事
学生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段祺瑞政府卫队与群众对峙的情形
三一八惨案中
军阀残酷屠杀群众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
三一八惨案烈士
刘和珍(1904一1926),江西南昌人。出身贫民,好学上进。就读的南昌女师校规森严,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1923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被大家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杨荫榆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刘和珍组织学生奋力彻夜护校。
1926年3月18日这天,刘和珍正患病,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
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他怀着满腔的悲愤,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4月1日,写下了--------
“记”: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类的散文。
①
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②记
徘徊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
桀骜
黯然
噩耗
肆无忌惮
喋血
攒射
屠戮
浸渍
绯红
和蔼
殒身不恤
1、语音
páihuái
dàng
fěibó
chóuchú
jié’ào
àn
è
dàn
dié
cuán
lù
zì
fēi
ǎi
yǔn
xù
基础知识
2、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革命先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殒身不恤的精神令人敬佩,激人奋进。
“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用在此处合乎要求。
(2)作为一位诗人,面对因车祸突然去世的好友,他只能长歌当哭,挥泪写了长诗《愿你一路走好》。
“长歌当哭”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用在此处合乎要求。
(3)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十分欣赏他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用于此处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彩不当。
1、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人事?
2、理清文章思路。
主要叙述了刘和珍等青年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前后经过及社会各色人等对此事的反应。
3.本文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整体感知
4.课文中四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2)记念的缘由
(3-5)追忆刘生平
(6-7)教训和意义
事迹
品格
预定《莽原》(毅然)
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
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黯然)
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始终微笑
善良和蔼
府门前喋血(欣然)
勇敢坚强、不畏生死
难中求助
从容善良
态度:沉痛悼念,高度评价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1、本文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1、本文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明确:(1)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莽原》杂志战斗性强,常常遭到查禁,因此销行寥落。刘和珍预定《莽原》全年,体现了她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品格。她不仅是鲁迅的学生,而且是他的战友。
(2)参加学生自治委员会,反对校长杨荫榆,“不为势利所屈”,表现出她的反抗性、斗争性。(3)“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她待人和蔼亲切,坚毅乐观。
(4)“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写出了她的责任感。“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陆续引退,刘和珍为母校的前途而黯然泣下。
(5)“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她为国、为人民自觉参加请愿,写出了她的民族责任感和勇敢坚强的品质。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善良温和、追求真理、富有反抗和斗争精神、有责任感、勇敢坚强),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刘和珍的爱国革命精神及在其反衬下反动势力的凶残下劣,从中体悟到作者悲愤的情感基调。
理清思路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1~2)记念的缘由
爱
恨
追述生平事迹
概写遇难经过
详写遇难经过
(3~5)追忆刘生平
生前
遇害
劝戒徒手请愿
激励奋然前行
(6~7)教训和意义
否定
肯定
第七课
记念刘和珍君
(第二课时)
1.而此后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明确:浓黑的悲凉:化抽象为形象,使“悲凉”可感可触可视,且是极度的悲凉。
快意:亲者痛,仇者快
。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血债必将血偿!
菲薄的祭品: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文本研读,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为哀痛,以自己能够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牺牲为幸福。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惨象”,即大屠杀,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即御用文人的舆论,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足见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有形的刀枪(血腥的镇压),加上无形的刀枪(思想的愚弄蒙蔽),一武一文(屠刀+钳口术),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惊心动魄的伟大:赞颂刘和珍等人的沉勇友爱、临危不惧。
文明、伟绩、武功:反语,讽刺了中外反动者对自己的暴力行径沾沾自喜的丑恶嘴脸。
抹杀:三个女子的无畏和伟大抹杀了残暴的武力。
5、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明确: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和“煤的形成过程”进行类比,煤的形成,付出的代价很大,收效很小。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都是建立在人类大量的流血牺牲的基础上。徒手请愿虽也流了大量的血,但却只换了个“街市依旧太平”,而于历史的进步毫无补益。它虽然是革命斗争,但不是有意义的斗争。(应积聚革命的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合作探究
1、文章一共写了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极力去唤醒麻木的庸人;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文章关键语句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了作者的笔触涉及到的三类人及作者相应的情感态度,明确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悼念刘和珍君,控诉反动政府,痛斥走狗文人,唤醒麻木庸人。
4、作为写人散文,应该会写到其他的人。本文还触及那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又抱什么态度?
①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愤怒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②爱国青年: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无比沉痛地悼念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
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
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力图唤醒。
6、先生写这些用意是什么?
①、要悼念遇害者。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
控诉段祺瑞执行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②、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
。
写人散文归结点
对这个人的形象的刻画,对这人的情感态度,甚至深入到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
本文写出了刘和珍的勇气、毅力、乐观热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的批判,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
小结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不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是解题的前提条件。
(3)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针对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研习课文
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这个时间有何作用?
文章开头就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含有揭露的意味,这里强调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对人心起到一种提示和警醒。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
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祭奠死难者,唤醒麻木的灵魂。鲁迅说:“我们还在
这样的世上活着”,就必须写点东西,以提
醒太多的“庸人”不能忘记历史,忘记血债。
因为鲁迅担心“庸人”麻木的灵魂随着时间的
流驶而忘却历史。这就说明鲁迅正是看到多数
“庸人”的愚弱之处,觉得“正有写点东西”的必要。
以此来疗救“庸人”麻木的精神世界,
他就是这样一个负责任的人。
2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程度副词更加
愤怒到了极点
深深地体味
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
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
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1、更深入地体会到浓黑的悲凉“非人间”
2、警告反动军阀,不要肆无忌惮杀人高兴的太早,血债一定血来还;
3、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纪念烈士感到深深愧疚。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惨淡人生淋漓鲜血
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们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真的猛士
哀痛者和幸福者
?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血腥屠杀
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真正的革命者
直接面对,不回避
直接面对,不回避
为人民的苦难而哀痛的人
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
有是非观,但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民众
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动军阀
血腥镇压
走狗文人无耻污蔑
武力镇压
思想控制
爆发革命奋起反抗
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
警告统治者,唤醒民众奋起抗争
无话可说?
默无声息的缘由?
沉默:爆发,灭亡?
反动政府:残忍
走狗文人:无耻
白色恐怖
武力
镇压
+
思想
控制
物极必反
警告反动派
呼唤后死者
5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1赞颂了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
2“伟绩”“武功”: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表达了作者悲愤的心情。
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
6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否定
大量的木材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社会才能前进一小步
教训
1、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肯定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呼应上文“亲族,师友,爱人的心”,表现对烈士死难的意义的有限度的肯定,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永垂不朽的思想感情。
2、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3、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隐约,
不清晰
模模糊糊
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着”,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
——瞿秋白
课后拓展
1、只有敢于担当的人,才会被历史铭记。
读了本文后,你有那些感悟?
提示:可纵向挖掘横向拓展
2、与人们为敌,将遗臭万年
3、青年人要勇于追求理想,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
尽管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
湖南高考题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勇于担当
鲁迅先生说过:“自古以来就有拼命实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孙中山先生也曾说:“唯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先贤的教导犹在耳畔,我们要时刻牢记:一个人只有敢于担当,才能走向成功;只有敢于担当,才会被历史铭记。
翻开历史画卷,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担当”的光彩。
苏武敢于担当,才会不为匈奴的威逼利诱所动,成为后世楷模;林则徐敢于担当,才会有虎门销烟的壮举,成为民族英雄;詹天佑敢于担当,才能成功修筑京张铁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正是这么多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巨人的存在,中华民族才不断发展,一步步走到今天,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能你会说,敢于担当是那些名人伟人的事,与我们平民百姓没有关系。其实,每个人都身负担当之责,“担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担后果是担当。巴金老人晚年在《随想录》中忏悔了自己曾做过的错事、说过的假话。他敢于担当,为国家为人民树立了敢于说真话的榜样。他的担当,实现了他“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愿望。人无完人,敢于揭自己的“疮疤”,才是明智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因个人利益或各种困难而轻言放弃是担当。一个平凡的公交车司机,驾驶途中遭遇“飞来”异物导致肝脏破裂,他强忍剧痛,缓缓停稳车,安全疏散乘客,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自己却因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他就是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在生死关头,他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勇于担当,尽职尽责,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是担当。在汶川、玉树发生地震时,人们众志成城,出名的抑或普通的,都在为社会尽一份力量。正是有了这些乐于担当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
诸如此类的事情,难道说跟我们没有关系吗?
个人的成长需要担当,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担当。敢于担当,人生才会多一份精彩;敢于担当,才能拥有事业的辉煌;敢于担当,才能勇做中国的脊梁!
小结:本文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文中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罪行,同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与尊敬。他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愤然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