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
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变化与创新
学
习
目
标
①了解从先秦时期到唐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演变及演变趋势。
②运用相关史料学习掌握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01
一、选官制度
02
二、中央官制
本
课
主
题
03
三、赋税制度
自主学习:一画三思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选官标准
时空定位(时间轴)
画
思
2、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军功爵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
租庸调制
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中央官制
赋税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世卿世禄制
两税法
租调制
血缘
军功
品德
才能
家世
才学
夏商周
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选官标准
01·
选官制度
自主学习: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背景
选官标准
影响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实际上是对察举制的发展。
西晋时期逐步演变为以家世为主要选官标准。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结合教材第38页及史料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四: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一: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使贫民亦有初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五:清朝,有个主考官出个《项羽拿破仑论》的作文题要考生做。一考生知道项羽啊,于是就写到:“项羽力能拔山,何况拿一破轮乎?”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
隋至清末
科举制
秦军功授爵
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血缘
军功
品德才能
家世
才学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血缘—家世门第—才能学识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选官基础:
血缘—举荐—考试。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公正。
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深化理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谢生,出身名门王族,父亲在朝中担任大官。
欧阳生,出身寒微,高大俊朗,才学渊博,能言善辩,高中榜眼。
陈生,儒生,为人正直,是当地有名的孝子。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宋
当堂练习1
02·
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三
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
部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唐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位同宰相。……
——摘编自《唐宋之后无宰相:相权的削弱和分割》
图示解史
政事堂(议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皇帝
三
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
部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情景模拟
学校得知有同学反映学校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此种运作方式有何意义?
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
皇帝
最近有同学反映,学校女厕不够啊!
没毛病
欧了
干就完了
增加女厕
皇帝
三
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
部
深化理解
以上三幅图片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什么政治制度?反映了中央官制怎样的发展趋势?
皇帝
全国政务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左、右丞相
“百官之首”
御史大夫
(副丞相)
九卿
太尉
军务
(虚有其位)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
秦朝
汉朝
隋唐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
)
A.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
B.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
学以致用
B
当堂练习2
03·
赋税制度
名词解释
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
自主学习
朝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魏晋
唐前期
唐后期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男子不去服役可以以绢布代役,称庸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魏晋到唐代,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征税标准是什么?
史料研读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
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
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
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两税法的背景
史料研读
两税法的弊端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深化理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的主要意图是(
)
A.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放松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C.解决财政困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抑制土地兼并
学以致用
C
当堂练习3
九品中正制
发展过程
选官标准
影响
科举制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租调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租庸调制(唐朝初期)
两税法(唐朝中后期)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知识框架
背景
选官标准
影响
发展过程
特点
影响
背景
内容
利弊
演变
+
演变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自信
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