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9-13 22:2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选择题(共15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酸只有一类分类方法,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B.碱只有两类分类方法,可分为强碱和弱碱、一元碱和二元碱
C.氧化物不可进一步分类
D.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都是常用分类方法
2、胶体区分于溶液和浊液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是否能通过滤纸
C.是否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CaCO3、Ca(HCO3)2、Cu2(OH)2CO3都属于碳酸盐
B.盐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C.蓝矾(CuSO4·5H2O)和干冰属于化合物,铁矿石属于混合物
D.通过化学反应,可由Ba(OH)2一步转化生成NaOH
4、下列物质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
A.HNO3
B.CO2
C.Na2O
D.NH3
5、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可采取多种分类方法。下列各组归类不合理的是(  )
选项
按某一分类标准分类的物质或变化
归类
A
FeSO4、NO2、MnO2、NaClO
H2SO3
B
CH3COOH、HClO、H2S、H2CO3
HF
C
氢气燃烧、氧化钙变质、食物腐烂
冰雪融化
D
(NH4)2SO4、NH4Cl、NH4NO3、NH3·H2O
NH4HCO3
6、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非金属氧化物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采用某种分类法可将P2O5、SO3、Cl2O7等归为一类,则下列氧化物与它们属于同一类的是(  )
A.CO
B.NO2
C.N2O5
D.Na2O
7、下列各组物质之间可以按下图所示关系直接转化的是(  )
→→→
A.Fe→Fe2O3→FeSO4→Fe
B.CO→CO2→H2CO3→CO
C.NaOH→NaCl→Na2CO3→NaOH
D.HCl→CuCl2→BaCl2→HCl
8、发射运载火箭的常规燃料是四氧化二氮(N2O4)和偏二甲肼(C2H8N2),飞船的低温燃料是液氧和液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2O4属于氧化物
B.C2H8N2属于有机物
C.液氢作燃料时发生的反应为2H2+O22H2O
D.液氧变成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9、氢氧化钾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于漂洗的洗涤剂。古代制取氢氧化钾的流程如下:
上述流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0、按一定的特点或规律对物质进行分类,给化学学习与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下列各组物质中,按“氧化物—酸—碱—盐”顺序排列的是(
)
A.CO HNO3 NaOH KNO3
B.CO2 H2CO3 Na2CO3 Ca(HCO3)2
C.H2SO4 HCl Mg(OH)2 MgCl2
D.SO3 NaHCO3 NaOH Na2SO4
11、物质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由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
B.乙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交叉分类法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12、“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
A.无色透明
B.有丁达尔效应
C.所得液体呈胶状
D.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
13、现有A、B、C、D四种物质,它们分别是Fe、HCl(稀)、NaOH(溶液)、AgNO3(溶液)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及所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如图:
则物质B为(
)
A.Fe
B.HCl(稀)
C.NaOH(溶液)
D.AgNO3(溶液)
14、化学变化多姿多彩,美丽如花。如图中甲、乙、丙、X分别是Fe2O3、C、CO、盐酸中的某一种,甲、乙、丙均能与X发生化学反应,则X是(  )
A.C
B.Fe2O3
C.CO
D.盐酸
15、向100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所得液体属于纯净物
B.该红褐色液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所得液体中分散质粒子只有Fe(OH)3
D.上述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二、非选择题
(共4题)
16、将稀盐酸分别加入各试管进行下列3组实验,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和归纳而得出的结论有(至少答三条):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上述实验中有关物质及反应在实验室、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至少答三条):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17、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1)若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物质中,能形成胶体的是________。
A.冷水
B.沸水
C.NaOH浓溶液
D.NaCl浓溶液
(2)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甲同学的操作是:取一小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混合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②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为了使反应进行充分,煮沸10分钟。
(3)Fe(OH)3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的胶体性质是________。
(5)Fe(OH)3胶体与Fe(OH)3沉淀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填序号)。
A.胶粒直径大小不同
B.颜色不同
C.后者不稳定
(6)若向制得的胶体中再加入稀盐酸,红褐色分散系会被破坏,变为黄色溶液,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同学们吃的零食的包装袋中经常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1)生石灰属于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酸 B.碱 C.盐 D.纯净物 E.化合物 F.金属氧化物 G.非金属氧化物 H.碱性氧化物 I.酸性氧化物
(2)某同学将浓硫酸、NaOH固体、生石灰等物质划分为一类。该同学的分类依据为________。
A.酸类
B.碱类
C.氧化物
D.干燥剂
(3)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生石灰还可以跟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请列举两例并填表。
物质类别
化学方程式
(5)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长期持续地作干燥剂?________。
19、如图以稀盐酸为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酸的化学性质,其中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结合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稀盐酸中阳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_。
(2)反应①中石蕊溶液变为________色。
(3)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只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有________(填序号)。
(5)若X溶液既能跟稀盐酸反应,又能跟Ca(OH)2反应,则X可能是(BaCl2、CuSO4、Na2CO3)中的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D
解析:同一类物质,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酸还可以分为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等,碱还可以分为易溶性碱和难溶性碱,氧化物还可分为不成盐氧化物和成盐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等,故A、B、C错误,D正确。
2、C
解析: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溶液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
nm)、胶体(1
nm~100
nm)、浊液(大于100
nm),所以胶体区分于溶液和浊液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故C正确。
3、B
解析:CaCO3是碳酸的正盐,Ca(HCO3)2是酸式碳酸盐,Cu2(OH)2CO3是碱式碳酸盐,三者都属于碳酸盐,A正确;盐酸是HCl的水溶液,为混合物,而酸属于化合物,纯碱是Na2CO3,属于盐类,B错误;蓝矾是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干冰是固态CO2,二者都属于化合物,C正确;Ba(OH)2+Na2CO3===BaCO3↓+2NaOH,可通过一步转化生成NaOH,D正确。
4、B
解析:A.HNO3属于酸,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CO2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正确;C.Na2O能和酸反应,属于碱性氧化物,故C错误;D.NH3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属于氢化物,故D错误。
5、C
解析:A项中物质均为含氧化合物;B项中物质均属于酸;C项中氢气燃烧、氧化钙变质、食物腐烂均为化学变化,而冰雪融化属于物理变化;D项中物质均为氮肥。
6、C
解析:题给物质均为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故C正确。
7、D
解析:选项A中,
Fe2O3→FeSO4不能一步实现;选项B中,H2CO3→CO不能一步实现;选项C中,NaCl→Na2CO3不能一步实现。
8、D
解析:N2O4是氧元素与氮元素形成的氧化物;C2H8N2属于有机物;液氢(H2)与液氧(O2)反应生成水,液氧变成氧气只是状态的变化,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
9、C
解析:该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依次是CaCOCaO+CO2↑(分解反应)、CaO+H2O===Ca(OH)2(化合反应)、Ca(OH)2+K2CO3===CaCO3↓+2KOH(复分解反应)。
10、A
解析:CO属于氧化物,HNO3属于酸,NaOH属于碱,KNO3属于盐,A正确;Na2CO3属于盐,B错误;H2SO4属于酸,C错误;NaHCO3属于盐,D错误。
11、D
解析: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
12、B
解析: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则该混合物属于胶体,故D错误;胶体可能有颜色,故A错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胶体不一定呈胶状,故C错误。
13、B
解析:物质B与A发生中和反应,则B为酸或碱,又由于B与C可发生置换反应,可判断B为HCl(稀)。
14、B
解析:Fe2O3与C、CO、盐酸均能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3C+2Fe2O34Fe+3CO2↑、3CO+Fe2O32Fe+3CO2、Fe2O3+6HCl===2FeCl3+3H2O,故X为Fe2O3。
15、B
解析:向100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得到Fe(OH)3胶体。胶体中含有分散质、分散剂,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当用激光笔照射时,会有一道明亮的通路,故B正确;分散质除Fe(OH)3外,还有HCl,故C错误;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共4题)
16、答案:(1)①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②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 ③酸不能与某些不活泼金属反应(或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等) (2)①稀盐酸可用于除铁锈 ②氯化钡溶液可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 ③石灰石跟稀盐酸常用于实验室制取CO2(或可用稀盐酸检验碳酸根离子等)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有多种,题目要求至少答出三条,可在分析、比较和归纳的基础上答出最有把握的三条。在解答(1)时,要特别注意:得出的结论必须与同组实验有关,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或规律性,切忌将某一个具体实验现象或结论作为答案。在(2)中按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联系实际可归纳出正确答案。
17、答案:(1)B
(2)①
(3)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4)用激光笔照射时,会有一道明亮的光路 丁达尔效应 (5)A (6)Fe(OH)3(胶体)+3HCl===FeCl3+3H2O
解析:(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故B正确;(2)①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这是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正确操作,故正确;②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不能继续加热,易发生胶体聚沉,故错误;(3)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FeCl3+3H2OFe(OH)3(胶体)+3HCl;(4)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有性质,可用来鉴别胶体,当用激光笔照射胶体时,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制得的是胶体。(5)Fe(OH)3胶体与Fe(OH)3沉淀的本质区别是胶粒直径大小不同,故选A;(6)若向制得的胶体中再加入稀盐酸,红褐色分散系会被破坏,生成FeCl3溶液,变为黄色溶液,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Fe(OH)3(胶体)+3HCl===FeCl3+3H2O。
18、答案:(1)DEFH
(2)D
(3)CaO+H2O===Ca(OH)2
(4)酸 CaO+2HCl===CaCl2+H2O 酸性氧化物 CaO+CO2===CaCO3
(5)不能
解析:CaO属于纯净物、化合物、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CaO具有碱性氧化物的共性,能与水、酸、酸性氧化物、盐等反应。CaO吸水性强,常作干燥剂。当CaO与H2O或CO2反应完全后,不再具有干燥作用。
19、答案:(1)H+
(2)红
(3)Al2O3+6HCl===2AlCl3+3H2O
(4)③⑤
(5)Na2CO3
解析:(1)稀盐酸中阳离子为H+;(2)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为红色;(3)反应⑤是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6HCl===2AlCl3+3H2O;(4)③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⑤氧化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生成物均为盐和水,符合题意;(5)BaCl2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且与Ca(OH)2不能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CuSO4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Na2CO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