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同步训练—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一、单选题(共16题)
1.2020年10月,第五届模拟气候变化大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下列有关环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草木灰中钾肥含量高,可以通过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效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应把节日燃放烟花的传统发扬光大
C.“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PM2.5”等都与汽车尾气排放有关
D.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2.下列做法不值得提倡的是
A.选用一次性筷子、纸杯和塑料袋
B.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选用回收废纸制造的纸箱
D.将废旧塑料制品制成再生制品
3.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①在含硫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②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③开发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能源④为了使农作物增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⑤少开私家车,多采用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下列有关化学化工问题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粮食酿酒
B.明矾净水
C.高炉炼铁
D.煤的干馏
5.化学实验中安全意识是重要的科学素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2O2属于危险化学品,其安全标识如图所示
B.金属钠着火可以用干沙土灭火
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
6.化学与人类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鸡蛋清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均为胶体
B.大量使用含磷洗涤剂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C.航空航天领域使用的碳纤维材料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D.双氧水、“84”消毒液可用作消毒剂,均利用了其氧化性
7.下列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正确的是
A.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B.不慎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大量水扑灭
C.将含硫酸的废液倒入水槽,用水冲入下水道
D.眼睛里溅进了少量酸或碱溶液,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8.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胆矾可作为炼铜的原料,其中“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则为湿法炼铜
B.“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
C.铜盐能杀死某些细菌,故可以用硫酸铜作游泳池池水消毒剂
D.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就已采用加热胆矾的方法制取硫酸
9.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工业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生产玻璃、水泥以及用铁矿石冶炼铁,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
B.CO会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可将中毒病人放入高压氧舱中解毒,其解毒原理符合平衡移动原理
C.2011年5月份起,面粉中禁止添加CaO2、过氧化苯甲酰等增白剂,CaO2属于碱性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酰属于有机物
D.固体煤经处理变为气体燃料后,可以减少SO2和烟尘的排放,且燃烧效率提高,有利于节能减排
10.化学与中华古文化、生产、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
和朴硝(Na2SO4)
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
B.“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中的“飞絮”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马尾”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C.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出,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CH3COOOH)、氯仿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其中氯仿的化学名称是三氯甲烷。
D.纳米铁粉可以高效地去除被污染水体中的Pb2+、Cu2+、Cd2+、Hg2+等重金属离子,其本质是纳米铁粉对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物理吸附
11.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文献或诗文,理解正确的是
A.《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的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
B.“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中的“飞絮”和棉花的化学成分不同
C.《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文中的“麻”“裘”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水解生成小分子
D.《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记载:“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朱砂,古代常用的一种红色颜料,其主要成分为Fe2O3
12.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浸泡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可保鲜水果
B.用热苏打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还原铁粉可作为糕点包装中的抗氧化剂
D.草木灰与氯化铵混合施用肥效更高
1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蕴含的化学知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D.“外观如雪,强烧之,紫青烟起”,对硝酸钾的鉴定过程中利用了焰色反应
14.下列关于化学及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应分类回收,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新时尚”
B.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化学变化制造出新原子和新分子
C.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稀土是全球民用和国防科技发展的可再生性资源
B.稀土金属被称为冶金工业的维生素,80%分布在南非等非洲国家
C.金属钛是一种稀土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
D.稀土金属元素性质相似,在矿石中总是共生在一起,冶炼提纯难度较大
16.古籍中记载的下列事实或现象的形成,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本草纲目》:“野外之鬼磷,其火色青,其状如炬,俗称鬼火”
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C.《梦溪笔谈》:“石穴中水所滴者皆为钟乳”
D.《本草经疏》:“丹砂(HgS),味甘微寒而无毒……若经伏火……则毒等砒硇,服之必毙”
二、综合题(共2题)
17.(1)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急待解决的“白色污染”通常所指的是________。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废料
②下列措施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________。
A.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B.提倡使用太阳能
C.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
D.大量使用私家车
③下列气体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是________。
A.SO2
B.CO
C.N2
D.NO2
(2)人类科学的进步,基于材料的迅猛发展,人类除了使用天然材料外,又开发出了塑料、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大合成材料,都主要是以天然气、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为原料生产的。
18.有一种工业废水,已知其中含有大量硫酸亚铁,少量Ag+和Na+。今设计一种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法,回收银和硫酸亚铁。设计方案如图所示:
(1)药品①是_____
(2)沉淀是________
(3)药品②是____
(4)母液中存在的阳离子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烟雾,对空气造成污染,给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故A错误;
B.爆竹爆炸会污染空气和产生纸屑,污染环境,故B错误;
C.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汽车排放的尾气中氮的氧化物造成的;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源,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一个因素,故C正确;
D.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以不能产生污染后再利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故D错误;
答案选C。
2.A
【详解】
A.选用一次性筷子、纸杯和塑料袋会增加白色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A错误;
B.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碳排放,B正确;
C.选用回收废纸制造的纸箱增加资源的利用率,C正确;
D.将废旧塑料制品制成再生制品减少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D正确;
答案选A。
3.B
【详解】
①在煤中加入生石灰可减少SO2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故①符合题意;②大量开采地下水,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节约用水,故②不符合题意;③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和氢能属于清洁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节能减排的理念,有利于保护环境,故③符合题意;④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故④不符合题意;⑤减少使用私家车,可减少NOx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故⑤符合题意;由上分析,①③⑤符合题意,B正确;
答案为B。
4.B
【详解】
A.粮食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一定条件下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乙醇,因此粮食酿酒涉及氧化还原反应,A不符合题意;
B.明矾为KAl(SO4)
·12H2O,其净水原理为Al3+水解产生氢氧化铝胶体,吸附水中杂质而净水,没有化合价变化,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符合题意;
C.高炉炼铁,主要是C和CO还原铁的氧化物为Fe,是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
D.煤的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强热使其分解,产物为焦炉气、粗氨水、煤焦油、焦炭等,涉及大量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
A.Na2O2不具有可燃性,安全标识错误,A项错误;
B.金属钠着火时应该隔绝空气等,金属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遇明火容易爆炸,故可用干沙土灭火,B项正确;
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该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涂抹碳酸氢钠溶液;
D.实验后的废液应倒入专门的废液瓶,不能未经处理直接导入下水道,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6.D
【详解】
A.鸡蛋清溶液、淀粉溶液为胶体,葡萄糖溶液不是胶体,A错误;
B.大量使用含磷洗涤剂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污染,B错误;
C.航空航天领域使用的碳纤维材料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不是有机高分子材料,C错误;
D.双氧水的成分为H2O2,其强氧化性可以用作消毒剂,“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其强氧化性可用作消毒剂,D正确;
答案为:D。
7.D
【详解】
A.浓硫酸溶于水并放热,且具有强腐蚀性,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应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氢氧化钠也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故A错误;
B.酒精具有流动性且密度小于水,不能够用水扑灭,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故B错误;
C.含硫酸的废液没有经过处理后不能直接倒入水槽,应先倒入废液缸中集中回收处理,故C错误;
D.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以最大程度减小对眼睛的危害,故D正确;
故选D。
8.B
【详解】
A.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的含义是在铁锅中蒸发硫酸铜溶液时,铁锅表面会析出金属铜,这是因为铁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了铜,为湿法炼铜,故A说法正确;
B.
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5H2O,故B说法错误;
C.
蛋白质遇重金属盐发生变性,可用硫酸铜作池水消毒剂,故C说法正确;
D.
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就已采用加热胆矾(CuSO4?5H2O)的方法制硫酸,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9.C
【详解】
A.
工业制玻璃、水泥、炼铁都要用到相同的原料石灰石,正确;
B.
CO中毒的患者需放入高压氧舱中吸氧解毒,氧气在高压下更易溶解进入人体,符合勒夏特列原理,正确;
C.
CaO2与Na2O2类似,不属于碱性氧化物,错误;
D.
煤经气化后可减少SO2和烟尘的排放,有利于节能减排,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
A.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焰色反应为隔着钴玻璃为紫色,选项A正确;
B.飞絮的成分是纤维素;鹅毛、青丝、马尾的成分都是蛋白质,选项B正确;
C.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CH3COOOH)、氯仿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其中氯仿的化学名称是三氯甲烷,选项C正确;
D.铁能够与
Pb2+、
Cu2+、
Cd2+、
Hg2+等重金属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选项D错误;
答案选D。
11.C
【详解】
A.葡萄糖为单糖,不能水解,故A错误;
B.飞絮和棉花的化学成分都是纤维素,故B错误;
C.“麻”成分为纤维素,“裘”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都可以水解生成小分子,故C正确;
D.朱砂,古代常用的一种红色颜料,其主要成分是HgS,故D错误。
故选:C。
12.D
【详解】
A.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水果产生的乙烯气体反应,使催熟时间延迟,能保鲜水果,故A正确;
B.苏打是Na2CO3,其水溶液由于碳酸根水解而呈碱性,加热促进水解,碱性增强,能除油污,故B正确;
C.铁粉可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能做为食品的抗氧化剂,故C正确;
D.草木灰具有碱性,能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故D错误;
故选:D。
13.B
【详解】
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铁与硫酸铜生成铜的反应,为置换反应,选项A正确;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中涉及一个化学反应CaCO3
CaO+CO2↑,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均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项B不正确;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正确;
D.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灼烧硝酸钾会产生紫色,所以对硝酸钾的鉴定过程中利用了焰色反应,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14.B
【详解】
A.垃圾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等,回收利用垃圾可节省更多自然资源,选项A正确;
B.在化学变化中有新分子生成,但原子不发生变化,当原子转化为其他元素原子时发生的是核反应,选项B错误;
C.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2015年因发现并有效提取青蒿素而获得我国第一个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项,选项C正确;
D.化学主要从物质的分子和原子方面对物质进行研究,“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15.D
【详解】
A.稀土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故A错误;
B.稀土一般是以氧化物状态分离出来的,虽然在地球上储量非常巨大,但冶炼提纯难度较大,显得较为稀少,得名稀土,在合金中加入适量稀土金属,就能大大改善合金的性能,所以稀土元素被称为冶金工业的维生素,世界稀土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和印度等国家,故B错误;
C.金属钛具有密度小、强度高、耐腐蚀、无毒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但它不是稀土金属,稀土金属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故C错误;
D.稀土金属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它们元素性质相似,在矿石中总是共生在一起,冶炼提纯难度较大,故D正确;
答案为D。
16.C
【详解】
A.鬼火指的是的自燃现象,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
B.曾青(溶液)与铁反应生成铜单质,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形成过程是、,此过程没有发生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选;
D.HgS加热会分解生成S和Hg,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故答案选:C。
17.C
D
C
合成橡胶
合成纤维
石油
煤
【详解】
分析:(1)①“白色污染”通常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难以降解,会严重污染土壤、水源等,与颜色无关;
②不利于环境保护,即产生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
③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变了空气的成分,造成对空气的污染,造成对空气污染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
(2)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俗称三大合成材料,据此判断。
详解:(1)①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与物质的颜色无关;答案选C;
②A.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减少铅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
B.提倡使用太阳能,减少能源的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B不符合;
C.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
D.大量使用私家车,增加废气的排放,不利于环境保护,D符合;
答案选D;
③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变了空气的成分,造成对空气的污染,造成对空气污染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故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是N2;
答案选C;
(2)人类科学的进步,基于材料的迅猛发展,人类除了使用天然材料外,又开发出了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三大合成材料,都主要是以天然气、石油和煤为原料生产的。
点睛:本题考查较为综合,侧重于化学与环境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注意该类试题通常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及科技前沿等问题结合起来,突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密切联系,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8.Fe
Ag、Fe
稀硫酸
Fe2+、Na+、H+
【分析】
工业废水加入足量的铁,置换出Ag单质,过滤得到Fe和Ag,滤液主要含有硫酸亚铁,向Fe和Ag固体中加入稀硫酸,Fe溶解,过滤后得到Ag单质,滤液经过蒸发浓缩等一系列变化得到硫酸亚铁晶体。
【详解】
(1)根据信息得到药品①是Fe,置换出银单质;故答案为:Fe。
(2)Fe置换出银单质,由于加入足量的Fe,过滤后得到沉淀是Ag、Fe;故答案为:Ag、Fe。
(3)沉淀Ag、Fe,加入稀硫酸溶解Fe,再过滤出Ag单质;故答案为:稀硫酸。
(4)反应中加入的稀硫酸可能没完全反应,而硫酸钠也没有结晶析出,所以母液中,除溶质硫酸亚铁,还可能存在的溶质有硫酸钠、稀硫酸,因此母液中存在的阳离子Fe2+、Na+、H+;故答案为:Fe2+、N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