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卷 (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卷 (含解析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3 18:5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2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2021年同步练习卷(4)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西晋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建立于266年
②建立者是司马懿
③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丝织技术高超
B.社会经济繁荣
C.统治阶级腐朽
D.制糖技术发达
3.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习历史知识。如图思维导图中甲、乙两处应分别填写(  )
A.八王之乱
西晋衰落
B.尊王攘夷
西晋灭亡
C.西晋衰落
尊王攘夷
D.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
4.《晋书?江统传》记载:“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其中的“戎狄”最可能是(  )
①羌族 ②氐族 ③匈奴族 ④羯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苻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对他的统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任用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B.整顿吏治,厉行法治
C.向汉人学习,推崇儒学
D.统治残酷,民族矛盾尖锐
6.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下列三国与西晋兴亡更替示意图表达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B.
C.
D.
7.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行
C.君主的腐朽统治
D.民族矛盾激化
8.洛阳博物馆展示了一枚金印,印面呈正方形,阴刻“晋归义胡王”五个字,印钮是一头跪卧的骆驼。从印文看,是晋朝降服了胡王的意思。专家研究认为,印文中的“胡”应当是指晋武帝司马炎所封的匈奴首领。此印可以用来研究(  )
A.西晋统一全国
B.晋武帝分封同姓王
C.西晋“八王之乱”
D.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9.《晋书》记载:“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内乱),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宗庙篥,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材料反映了(  )
A.晋惠帝大封诸侯王导致内乱
B.内外交困冲击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C.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交融
D.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10.十六国时期,虽然“五胡”内侵、战乱频仍,但是各少数民族统治者大多实行“崇儒兴学”的政策。这一政策(  )
A.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B.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C.推动了北方人口南迁
D.加速了门阀政治形成
11.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
A.西晋代魏
B.西晋灭吴
C.西晋灭蜀
D.淝水之战
1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汉化。下列能体现这一时期主动“汉化”的事件是(  )
A.三国鼎立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3.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14.历史上的中国,各民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民族迁徙、人口的移动是经常发生的事。某一时期,中原汉族的举族南下和北方胡族的大量内迁使各民族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居住格局。这一时期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15.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描述了西晋末年人口南迁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战乱少,比较安定
16.东晋王朝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事实上它的统治范围仅限于南方,关于这个王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司马睿在王导等南北大贵族的支持下建立
B.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北方的前秦
C.江南得到开发,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地区
D.书圣王羲之和画家顾恺之都在这一时期出现
二、解答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有西凉乐、疏勒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高丽乐和安国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茂陵佛座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见证。在这一时期,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地方。比较重要的就有炎黄时期各个族群的交流融合、东周时期华夏族与各个族群的有效融合、南北朝时期汉族与相关族群的平战交流等。这种交融……体现了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
﹣﹣江凌《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两幅图片中分别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各兄弟民族还在哪些方面“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的方式有哪些?概括指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建立于266年,建立者是司马炎,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西晋是汉族建立的政权,①③正确。
故选:B。
2.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统治阶级腐朽。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故选:C。
3.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4.根据“关中”可知,“戎狄”迁入的地点是陕西关中。由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羌族、氐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A符合题意。羯族、匈奴族迁到山西一带,③④均排除。
故选:A。
5.苻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对他的统治描述不正确的是统治残酷,民族矛盾尖锐。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故选:D。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国先灭了蜀国,266年,司马炎(晋武帝)然后西晋取代魏国,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西汉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晋惠帝时出现了“八王之乱”,给西汉和西晋以沉重的打击,A符合题意。
故选:A。
8.据“洛阳博物馆的一枚金印,印面呈正方形,阴刻‘晋归义胡王’五个字,印钮是一头跪卧的骆驼。从印文看,是晋朝降服了胡王的意思。专家研究认为,印文中的‘胡’应当是指晋武帝司马炎所封的匈奴首领。”及所学知识可知,此印可以用来研究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西晋时,内迁少数民族因不满官僚地主的压迫而起义反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之后东晋建立。
故选:D。
9.《晋书》记载:“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内乱),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宗庙篥,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材料反映了内外交困冲击了西晋王朝的统治。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行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故选:B。
10.十六国时期,虽然“五胡”内侵、战乱频仍,但是各少数民族统治者大多实行“崇儒兴学”的政策。这一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故选:B。
11.由所学知识可知,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
故选:B。
12.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故选:D。
13.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
故选:A。
14.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某一时期,中原汉族的举族南下和北方胡族的大量内迁使各民族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居住格局。”,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动荡不安,大量人口南迁,此外北方少数民族也迁移到中原地区,B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选:B。
15.根据“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中原动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故题干反映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南方战乱少,比较安定。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6.317年,司马睿在以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下建立东晋,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军,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未超过北方地区,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王羲之和顾恺之都是东晋时期的人物,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解答题
17.(1)据材料一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体现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北魏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图2体现了北魏时期佛教得到传播和发展。
(2)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有西凉乐、疏勒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高丽乐和安国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茂陵佛座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见证。在这一时期,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可知,材料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使用胡床、椅子和方凳;少数民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说汉语等;少数民族掌握农耕技术等,说明了这一时期各兄弟民族还“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3)据材料三“比较重要的就有炎黄时期各个族群的交流融合、东周时期华夏族与各个族群的有效融合、南北朝时期汉族与相关族群的平战交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的方式有战争、人口迁徙、商贸交流、联姻、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据材料三“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地方。”“这种交融……体现了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可知,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精神纽带。
故答案为:
(1)图1:丝绸之路加强了北魏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图2:北魏时期佛教得到传播和发展。(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民族交融不断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使用胡床、椅子和方凳;少数民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说汉语等;少数民族掌握农耕技术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战争、人口迁徙、商贸交流、联姻、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任答两点即可)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精神纽带。(任答一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