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重温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注意文中事件、场景的转换,新闻事实和背景融为一体的写法。
品味细节,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会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品味细节,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
理解新闻事实和背景融为一体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的影像资料)1997年7月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好日子,这一天我们不仅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伟大祖国开创了走向富强繁荣的进程,同时这一天阔别已久的香港回归祖国,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被英国殖民的屈辱历史。
文题解读
这篇新闻的标题是《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相关资料
新闻特写: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较短小精悍的新闻文体。
新闻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眼前。
新闻要素: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以记叙为主,十分讲究真实性。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新闻特点: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导语(第1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的邮轮离开香港。
主体(第2到10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时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结语(第11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重点探究
1.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写时间?
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第一个场景:下午4时30分,降下港督旗帜。十分钟后,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第3段)
第一次降旗:(港督府)下午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第二个场景:晚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5段)
第二次降旗:(军营)晚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8、9段)
第三次降旗:(交接仪式)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标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结束。
第四个场景:
7月1日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10段)
第二问:香港回归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细节越丰富越好。按时间顺序记录事件,条理清晰,突出新闻事件的连贯性,使读者能掌握回归事件的全面。以时间流逝来营造出回归的气氛,使得感情层层递进,容易调动读者的情绪,展现了民族自豪感。以具体节点记录事件,更有场面感,以细节彰显新闻的真实性。
2.思考:这篇通讯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3.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4.重点赏析: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为什么是《日落余音》?这首歌曲是英国方面选择的。港督府的旗帜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的,这一特定乐曲的选择,英国人煞费苦心。"日落仪式"的命名以及"日落"时间的选定,都可见到英国呈家的气派与风范——完美的结束与始终如一的矜持、高贵。英国以前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此刻是在《日落余音》中降下旗杆,客观上说明了英国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但是,作为贵族的高贵和矜持,还是一如既往。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而且"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在这句话中生动的呈现出来。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看似平淡,实质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的含义。作者使用了"大英帝国"这一词语,而不是英国,很明显的强调了这个民族当时的侵略性尤其"大",讽刺意味溢于言表,揭露了这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国家霸权主义的实质。"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而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
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的结束。使读者强刻地感学到作者情感的扦发;英国当年从海上入侵,得以在香港殖民统治达1个半世纪;
而如今中国国力的强大,领导者的努力,终结了英国殖民统治,香港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百年耻辱一朝雪",这件事是令每一个中国人欢心鼓舞、无比自豪的。这不仅是一句精彩的结语,更是一句代表历史趋势的结论,是透过这个事件对历史规律的理性认识,其中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时刻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