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1 《长征胜利万岁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1 《长征胜利万岁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3 17:2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导学案
课题
长征胜利万岁
学时:1
课堂笔记




1.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2.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体会文中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的自豪、喜悦之情。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一、作者、作品简介
杨成武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有《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反攻进攻曲》《战华北》等著作。
二、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课文思考】
1.速读全文,标划重点信息,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2.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
3.课文介绍吴起镇的来历,有何作用?
【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熙熙攘攘
寒暄
追剿
跋涉
运筹帷幄
障碍
给养
雷霆
哈达
窑洞
脚蹬
文本探究,回答问题
1.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写法
2.毛主席是如何评价长征的?
3.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有很多时间可以回忆,作者是如何精心选材的?
课堂探究
【预习检测】(A级)
读准字音
熙(xī)熙攘攘
寒暄(xuān)
追剿(jiǎo)
跋(bá)涉
运筹帷幄(wò)
障碍(ài)
给(jǐ)养
雷霆(tíng)
哈(hǎ)达
窑(yáo)洞
脚蹬(dèng)
课文朗读(A级)
研读文章,探究问题(B级)
导入教学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课文分析
一、解题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万岁”蕴含着作者对参与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行动并取得胜利的自豪之情。
二、理清课文结构
通读全文,概括本文回忆了几件事?
明确:
第一部分(第1-8段):我们终于抵达了吴起镇。
第二部分(第9-20段):我们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歼灭了蒋介石派来“追剿”的二马骑兵。
第三部分(第21段):与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消灭了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
第四部分(第22段):离开吴起镇,前往陕北甘泉,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第五部分(第23-31段):回忆在吴起镇时,“我”与黄开湘在前往参加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途中遇到了邓小平同志。
第六部分(第32-46段):全军干部会议召开,毛主席发表讲话,大家受到鼓舞,最后进行全体会餐。
三、分析课文
1.文章记叙事件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明确: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
使文章脉络清晰,符合回忆录问题的一般要求,也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有利于读者阅读。
2.课文介绍吴起镇的来历,有何作用?
明确:
①介绍吴起镇的来历,增强地方的历史底蕴,说明这是一个古老的城镇。
②讲吴起镇古迹无存,而只说其是苏维埃政权所在地,指出了吴起镇在革命中的地位。
3.写吴起镇大会时,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关于吴起镇大会,主要写了毛主席的讲话以及战士们的反应与表现,场面热烈,群情激动。
表现了毛主席战略家的胸怀,平易近人的作风,以及战士们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4.文章插入与小平同志的对话,对表现文章内容和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①对话增强了回忆录内容的真实性
②表现了小平同志关心同志,有大局观的品质;也表现了作者服从命令的军人品质。
5.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有很多时间可以回忆,作者是如何精心选材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标题“长征胜利”选材,很好的突出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
6.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
明确:①场面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②动作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第8段“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③心理描写:如第2段“我们都很高兴”。
④侧面描写:如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探究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写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在本文综合运用,交织细密。记叙、描写中融入抒情、议论,可以增加感染读者的力量。
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运用、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之,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探究2:毛主席是如何评价长征的?
①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②长征是宣传队,长征向十一个省大约两万万人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③长征是播种机,散布了革命的种子。
主旨探讨(C级)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央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布置作业
根据你对长征的了解,说一说是否有必要“再走长征路”
【拓展延伸】
寻根探源,感受长征坚韧的力量
悬崖峭壁,云雾缭绕。汽车在羊肠小道上小心地爬行着,颇有“束马悬车”之态。行至山间大桥,向下望去,深不见底,如万丈深渊,不免让人胆战心惊。这是粤赣边界高速公路一景,85年前红军曾在这里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究竟是什么,能够激励红军在崇山峻岭间、在敌人围追堵截下,完成两万五千里的伟大壮举?长征精神的本质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长征,能得出不同的答案。从军事角度看,长征是一次战略转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似乎更符合长征精神;从革命角度看,长征是一次政治宣传,将革命的火种撒遍大江南北,长征精神就有一种播撒革命信仰火种的内涵;如果从党的发展的角度看,长征是一次党发展成熟的历程,长征精神就颇有在磨难中成长的味道。
在15天的时间里,记者重走红军在江西、福建和广东的长征路线,到赣州、到龙岩、到清远、到韶关,倾听长征故事,感受长征精神。我们曾意气风发,飞奔在平坦的大道上,也曾身心俱疲,挣扎在泥泞的小路上。我们曾在小亭子下,一边享受着于都河畔的阵阵微风,一边听红军后人讲述着长征的故事;也曾站在庄稼地上,冒着烈日,在江西土话中感受军民鱼水情;更曾在泥巴路上,冒着倾盆大雨,重探红军渡口。重走长征路,我们既感受到了行军之苦,也感受到了胜利后的喜悦。苦与乐的交织,为长征做了准确的注脚。
  
一路走来,一路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词,能够准确地概括出红军的长征精神,能够抽离出当前时代下我们最需要的精神内涵。回看长征,红军战士不怕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怕穷凶极恶的敌人,硬是凭着决心和毅力拼杀出一条血路。红军的拼杀却又不是“头撞南墙不回头”,他们会在长征中思考,会选择灵活多变的战术。我想,除了“坚韧”,别无其他。坚韧,兼有着软和硬两种特征,既有着坚定不移的味道,又有着灵动多变的感觉。坚韧,不仅代表着钢铁般的意志,也代表着思考和智慧。
  
如今,我们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其中必然不乏艰难险阻。这就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重新挖掘长征故事,引领导向、凝心聚力、成风化人,书写出新时代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