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册 科学入门 单元测试(基础)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册 科学入门 单元测试(基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9-10 19:54:56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册 科学入门 单元测试(基础)
一、单选题
1.小科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一只潮虫,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们一起去调查并记录了发现潮虫的各处环境和潮虫的数量(如表所示)。
地点 潮虫数量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18
干草地中 2
根据调查结果,可推测适宜潮虫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A.阴暗潮湿 B.阳光充足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2.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
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丙说:科学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
丁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
根据你的观点,最不同意谁的看法(  )
A.甲 B.乙 C.丙 D.丁
3.你喜欢《科学》吗?你觉得要进入科学世界,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是(  )
A.积累成果,发现规律 B.搜集资料,书写论文
C.看书学习 D.观察和实验
4.在阿根廷中部发现了身长超过40米的泰坦巨龙类恐龙化石,这种巨型恐龙比以前发现的霸王龙、剑龙等都要大,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重也是最长的恐龙物种。得出这一结论需要用到下列哪些科学方法或依据(  )
①模拟实验 ②化石研究
③进行比较 ④科学推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实验室有一瓶无色液体,有人说是蒸馏水,有人说不是,大家说法不一。你认为进行确认的正确方法应该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量法 D.实验法
6.(2020七上·吴兴期末)小欣在期末考试之前整理了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结果错误的情况,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
A.用皮尺环绕圆柱体一周测量其周长,若将皮尺拉得太紧,长度偏大
B.从装有80mL液体的量筒中倒出10mL,倒好时俯视读数,体积偏大
C.用体温计测量人体的口腔温度,将体温计拿离口腔读数,温度偏低
D.用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时,发现使用了已经磨损的砝码,质量偏小
7.(2019七上·衢州期中)只要善于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许多的自然现象,下列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青蛙冬眠 B.天宫二号卫星发射
C.刮风下雨 D.火山爆发
8.测量一张纸币质量的方法(  )
A.直接用托盘天平测量
B.先测量杯子和纸币的总质量,再减去杯子的质量
C.先测量100张同样纸币的质量,然后再除以100
D.以上方法都可以
9.把手指浸入一杯水中,感觉不冷也不热,这杯水的温度最可能是(  )
A.75℃ B.55℃ C.35℃ D.15℃
10.小科同学用家里的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发现,放进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4℃。测保温杯中的水温时示数为49℃,则保温杯里水温实际上为(  )
A.47℃ B.48℃ C.49℃ D.50℃
11.四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171.2mm B.1.712dm C.0.1712km D.17.12cm
12.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己身体里一些部位的“尺”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下列所列举的利用身体“尺”估测物体长度事例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
A.校园的小树有一人高了,所以小树的高约1.65m
B.我的课桌有4拃长,约80cm
C.体育课学生用的跳绳的绳子有两庹半长,约3.5m
D.小明同学步行测得学校的小路长50步,约30cm
13.如图所示中为A、B两把刻度尺同时测量一个木块的长度,则A、B的读数分别为(  )
A.刻度尺A:3.80cm,刻度尺B:3.80cm
B.刻度尺A:3.80cm,刻度尺B:2.8cm
C.刻度尺A:2.80cm,刻度尺B:2.80cm
D.刻度尺A:2.80cm,刻度尺B:2.8cm
14.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B.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灭
C.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
D.误差是错误测量值与正确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15.(2019七上·越城期末)下列实验室事故处理或做法正确的是(  )
A.烫伤时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B.实验做完了没事吃东西
C.用手拿住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D.用手摆放正在加热的石棉网
二、填空题
16.(2019七上·天台月考)写出下列实验仪器的名称:
(1)   ;(2)   ;(3)   ;(4)   .
17.
(1)鸡蛋的形状呈   ,内部有一个空气囊,气囊在鸡蛋   (选填“大头”或“小头”)端。
(2)将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会   ,若在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并搅拌使之溶解,鸡蛋会慢慢   。
18.(2018七上·天台月考)在下列仪器中,选择合适的仪器序号填写在空格上。
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是   ,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用作少量物体反应的容器的是   ,常用来搅拌的是   。(填序号)
①烧杯;
②胶头滴管; ③酒精灯; ④玻璃棒; ⑤药匙; ⑥试管
19.在很多情况下,观察会受到环境与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有时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如图所示,甲、乙是用相同的硬纸板做成的两个圆环,仔细观察甲环的外圈与乙环的内圈,你认为哪个圈更大?   。动脑想一想,并写出两种方法来证明你的判断:   ;   。
20.
(1)如图,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7圈,总长度为   cm,铜丝的直径是   mm。
(2)用刻度尺测《科学》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科学》课本的长度应为   。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   (选填“夏”或“冬”)季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偏大。
21.(2020七上·镇海期末)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将0~100℃之间划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华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32℉(℉,读作华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212℉。将32~212℉之间划分为18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l℉。则华氏度F与摄氏度t之间的关系是F=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为   ℉。
22.(2019七上·越城期末)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小西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图中第   (填字母序号)次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3.(2017七上·常山期中)在饭店用餐前,服务员热情地给每位同学倒了一杯温开水给同学们解渴。小科灵机一动,拿出随身带来的温度计,做起了研究:将温度计插入自己的这杯温水中,让杯中的温水自然冷却,并用手表记录了时间,每隔两分钟读一次温度计,并将读数记录如下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温度(℃) 60 52 45 39 34 30 27 25 24 24 24
(1)当时的室温大约为   ℃。
(2)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比较正确反映实验过程   。
(3)与普通温度计相比,体温计更精确,是因为   
24.(2020七下·丽水期中)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3
的距离/cm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四、解答题
25.使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小宇说:“把温度计插入水中,然后立即进行读数。”小丽说:“温度计插入水中后,应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而小强却说:“温度计插入水中的时间越久越好,因为这样读数更精确。”请你对他们三人的看法发表评论。
26.(2020七上·海曙期末)鸡蛋是大众喜爱的食品,鲜鸡蛋营养丰富而全面,营养学家称之为“完全蛋白质模式”被人们誉为“理想的营养库”。小明同学在一次吃鸡蛋时突发奇想,这鸡蛋的体积到底有多大呢 于是,他找来下列器材对鸡蛋的体积进行了粗略的测量。
实验仪器:底面积大小为S的烧杯,足量的水,刻度尺,记号用水笔;
实验步骤:
⑴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足够将鸡蛋浸没),用记号用水笔在烧杯壁上标出液面位置,用刻度尺量出烧杯内水的高度记为h1;
⑵   。(填操作步骤)
⑶请用字母表示出鸡蛋体积的大小的计算式V=   。
27.(2019七上·浙江期中)小江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C.算出细铜丝的直径为d=L/n
D.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2)小江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由于热胀冷缩而使刻度不均匀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
28.(2019七上·天台月考)
(1)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测一纸带的厚度, 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 n 圈, 则纸带厚度是   。
(2)某同学测一本书的厚度,五次测量的长度分别为:2.12厘米、2.14厘米、2.13厘米、2.15厘米、2.23厘米,则测量结果应取   。
A.2.1 厘米 B.2.13 厘米 C.2.135 厘米 D.2.14 厘米
(3)小明想测量大米的体积,但由于大米容易吸水,导致体积明显变化,因此用排水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是不合理的。于是小明进行了如图实验,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中的方式用量筒直接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值   。(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29.(2019七上·天台月考)小明看到一个自来水龙头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地滴落到地上。他想这个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多少水啊!为了预算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他找来了停表和量筒。将量筒放在水龙头下,当听到水滴滴在量筒里的声音时开启停表计时,并数水滴数“1”到“40”,按下停表停止计时,读出停表的示数为
12 秒,量筒里水的体积是10 毫升。则每一滴水的体积为几毫升?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是多少升?
30.(2019七上·平阳期末)
有一支未刻刻度的温度计,当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的长度为10cm,当玻璃泡放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30cm,
(1)对于这支温度计而言,外界温度升高1℃时,液柱伸长多少cm?
(2) 现在,发现液柱的长度为8cm,则现在温度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科学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实践形式。
【解答】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潮虫在水槽边的石头和湿花盆的底部存在较多,由此可知,潮虫适宜的环境是阴暗潮湿的;
故答案为:A。
2.【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解答】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然后通过实验,并细心观察,得出相关的结论;故丁的说法是错误的,观察并不是偶然得到的;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解答】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科学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实践形式。
【解答】对于发现的化石,得出相应的结论需要对化石做研究,并与相关的恐龙化石做对比,并根据相关的结果合理的推测;模拟实验是不能得出科学结论的;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科学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实践形式。
【解答】在实验室中确认未知液体最正确的方法是实验;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熟悉测量各种数据时正确的测量方法以及造成测量误差的各种原因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A:用皮尺环绕圆柱体一周测量其周长,若将皮尺拉得太紧,则皮尺上的读数较小。测量长度比实际长度偏小。故A错误;
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应平放,视线与量筒内液面凹处水平。从装有80mL液体的量筒中倒出10mL,倒好时俯视读数,当俯视读数时由于读数偏大,所以量筒内的液体体积偏小。导致倒出的液体体积偏大。故B正确;
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在离开人体后温度不会变化。故C错误;
D:砝码磨损了,相当于砝码的质量减小了,但是上面所标的数值还没变.在称量物体时所加的数目就多了,砝码的实际质量还等于物体的质量,只是所标的数值相对于实际质量偏大了,所以测量结果偏大了。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答案】B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主要有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命现象三大类。
【解答】青蛙冬眠、刮风下雨、火山爆发都属于自然现象,天宫二号卫星发射不是由于大自然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状况,它是受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并不属于自然现象。
故答案为:B
8.【答案】C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对于十分微小的物理量,可以使用“累积法”进行测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一张纸币的质量太小,无法用天平直接测量,可以找到100张同样的纸币,首先测出总质量,再除以纸币的张数100即可,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与人体的体温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人体的正常体温大约37℃,手指感觉不冷不热,那么说明水的温度与体温非常接近,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那么刻度的变化量和温度的变化量之间成正比关系。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解答】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实际温度t=50℃。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倒数第二位为刻度尺的分度值,倒数第一位为估读值,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A.171.2mm,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mm”,故A正确不合题意;
B.1.712dm,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mm”,故B正确不合题意;;
C.0.1712km,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m”,故C错误符合题意;
D.17.12cm,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mm”,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长度的知识估测即可。
【解答】A.校园的小树有一人高了,所以小树的高约1.65m,在正常范围内,故A不合题意;
B.一拃大约长20cm,我的课桌有4拃长,约80cm,在正常范围内,故B不合题意;
C.一般情况下,一庹的长度,也就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即约1.7m左右。体育课学生用的跳绳的绳子有两庹半长,约3.5m,在正常范围内,故C不合题意;
D.一步的距离大约0.6m,小明同学步行测得学校的小路长50步,约30m,而不是30cm,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计算测量结果即可。
【解答】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测量的准确值为:3.8cm-1.0cm=2.8cm。因为物体的边线正对刻度,所用估读值为0.00cm,那么测量结果为:2.8cm+0.00cm=2.80cm;
B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那么测量的准确值为:3cm-1cm=2cm,估读值为0.8cm,那么测量的结果为:2cm+0.8cm=2.8cm,故D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D。
14.【答案】B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分析判断。
【解答错误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误差是在测量方法正确,测量操作正确的前提下产生的,故A错误;
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灭,故B正确,C错误;
误差是正确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故D错误。
故选B。
15.【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安全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烫伤时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可以降低伤口处的温度,缓解疼痛,故A正确;
B.实验做完了,手上很可能粘上化学药品,不洗手就吃东西非常不卫生,故B错误;
C.用手拿住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很容易造成烫伤,故C错误;
D.用手摆放正在加热的石棉网,也容易造成烫伤,故D错误。
故选A。
16.【答案】试管;滴管;酒精灯;烧杯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仪器的名称填空即可。
【解答】写出下列实验仪器的名称:
(1)试管;(2)滴管;(3)酒精灯;(4)烧杯。
17.【答案】(1)椭球形;大头
(2)沉下去;浮上来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科学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实践形式。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解答】(1)直接观察可知,鸡蛋呈椭球形;气囊位于大头的一端;
(2)由实验可知,鸡蛋放入清水中,会沉在水底;而不断的加入食盐后,可以发现鸡蛋会慢慢浮上来;
故答案为:(1)椭球形;大头;(2)沉下去;浮上来。
18.【答案】5;2;6;4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及用途分析。
【解答】 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是药匙;滴管用于滴加少量液体;用作少量物体反应的容器是试管;玻璃棒常用来搅拌;
故答案为: ⑤②⑥④ 。
19.【答案】一样大;直接比较,把甲环放入乙环的内圈中比大小;借助工具比较,分别用刻度尺量出甲环外圈和乙环内圈的直径再比较大小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解答】直接观察可知,甲的外环与乙的内环大小相同;比较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直接把甲放在乙上比较;或者使用测量工具,测出甲的外环与乙的内环直径,然后比较;
故答案为:一样大;直接比较,把甲环放入乙环的内圈中比大小;借助工具比较,分别用刻度尺量出甲环外圈和乙环内圈的直径再比较大小。
20.【答案】(1)1.7;1
(2)减小误差;26.42cm;26.00cm
(3)冬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总长度等于首尾两个线圈所对刻度的差,铜丝的直径=总长度÷圈数;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哪个数据偏差最大,哪个数据就是错误的。计算出剩余三个数据 的平均值就是课本的长度。
(3)所谓测量,其实就是将物理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得到的比值就是测量值,据此判断。
【解答】(1)总长度为:10.7cm-9.0cm=1.7cm;铜丝有17圈,那么铜丝的直径为:;
(2)用刻度尺测《科学》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减小误差。在四组数据中,26.42cm与其他三组相比,偏差太大,因此错误的数据就是26.42cm。
课本的长度为:;
(3)设物体的真实长度为a,刻度尺的标准长度为b,那么测量结果应该是:。冬季时温度低,刻度尺收缩,那么b减小,于是测量结果会偏大。
21.【答案】1.8t+32;98.6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温度计上的刻度都是均匀的,因此上面显示的温度有长度成正比,设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式为:F=at+c,分别将两组对应的数值代入后计算出a、c的值,从而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2)将人体的正常体温代入关系式计算即可。
【解答】(1)设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式为:F=at+c,
0℃相当于32°F,100℃相当于212°F,代入得到:
32°F=0℃×a+c;
212°F=100℃×a+c;
解得:a=1.8,c=32;
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F=1.8t+32;
(2)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代入上面的关系式为:F=1.8×37+32=98.6(°F)。
22.【答案】①③;5cm3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分析四个步骤,哪两个步骤中量筒的示数之差正好等于石蜡的体积,那么它们就是必须的,而其它的就是没有必要的;
(2)根据V=V2-V1计算石蜡的体积即可。
【解答】(1)②中量筒的示数=V水+V螺母 ;
④中量筒的示数=V水+V螺母+V石蜡;
那么④-②得到的就是石蜡的体积,因此②④是必须的,而①③就是没有必要的;
(2)石蜡的体积V=59cm3-54cm3=5cm3。
23.【答案】(1)24
(2)D
(3)体温计的玻璃泡大,内径细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温计玻璃泡容积大意味着改变相同温度下变化的体积会更大,而管径细则实现在改变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升高的高度增加,这样就可以提高精确程度。另外体温计可以拿出体外读数,因为在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有个弯曲极细的结构。
【解答】1、当温度等于室温时便停止热传递,因此最后的冷却温度24摄氏度即为室温。
2、根据表格数据,对应的图像应该选择D
3、体温计精确度更高是因为玻璃泡容积大和玻璃管内径小。
故答案为:1、24摄氏度 2、D 3、体温计玻璃泡容积大、玻璃管内径小
24.【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如果要通过玻璃球在斜面上爬升的角度反映玻璃杯的振动幅度大小,就要控制拉开橡皮球的距离相等,而改变玻璃的材质;
(2)根据(1)中的分析解答;
(3)玻璃球被弹起的距离越大,说明玻璃的振动越强,据此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解答】(1) 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 这与下面的操作有关: 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
(3)单层玻璃时,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平均为83cm,双层玻璃时被弹开的距离平均为23cm,那么得到结论: 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
25.【答案】小宇的说法不正确;小丽的说法正确;小强的说法不正确。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小宇的说法不正确,因为温度计插入水中立即读数不准确,时间短玻璃泡内液体的温度与被测液体的温度没有完全一致,因此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不能反映被测物体的温度;小丽的说法正确,待示数稳定后进行读数;小强的说法不正确,等一段时间水的温度可能会变化,达不到读数精确的目的。
【分析】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6.【答案】取出鸡蛋浸没,用记号用水笔在烧杯壁上标出液面位置,用刻度尺量出烧杯内水的高度记为h2;S(h1-h2)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2)利用“排水法”即V=V1-V2测量固体的体积,据此分析应该设计的步骤;
(3)当鸡蛋完全浸没后,水面增大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根据V=Sh计算即可。
【解答】(2)在(1)中已经测量鸡蛋和水的总体积,这一步只需测出烧杯中水的体积即可,因此步骤为: 取出鸡蛋浸没,用记号用水笔在烧杯壁上标出液面位置,用刻度尺量出烧杯内水的高度记为h2 ;
(3)根据公式V=V1-V2得到:鸡蛋体积的大小为:V=V1-V2=Sh1-Sh2= S(h1-h2) 。
27.【答案】(1)BDAC或BADC
(2)A;B;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可以使用“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即测出若干圈铜丝的总长度,然后除以圈数即可,据此确定步骤的合理顺序;
(2)对各个选项中的情况进行推测,哪种会产生测量误差,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1)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实验步骤为: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D.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A.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C.算出细铜丝的直径为d=L/n。
即合理顺序为:BDAC。
(2)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那么测出的总长度=实际长度+空隙长度,因此会产生测量误差,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由于热胀冷缩而使刻度不均匀,会使测量的数据产生差异,因此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会使用除法计算出的平均直径与实际产生误差,故C符合题意;
D.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这样产生的差异叫错误,而不是误差,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C。
28.【答案】(1)
(2)D
(3)偏大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n圈纸带的厚度和等于内外两个圆的半径之差,然后用总厚度÷圈数就是纸带厚度;
(2)将几次的测量结果相加,然后再除以测量次数即可;
(3)测得大米的体积=大米的实际体积+空隙的体积。
【解答】(1)n圈纸带的总厚度为:;
那么纸带的厚度为:;
(2)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准确值部分肯定是相同,据此将2.3厘米排除;
那么测量结果为:;
(3)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中的方式用量筒直接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值偏大。
29.【答案】(1)一滴水的体积:10毫升÷40=0.25毫升;
(2)每秒浪费水的体积:10毫升÷12秒=;
一昼夜的时间为:3600s×24=86400秒。
那么一昼夜浪费水的体积:。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一滴水的体积=总体积÷水滴数;
(2)首先应水的体积÷时间得到1秒内浪费水的体积,然后再乘以一昼夜的时间即可。
30.【答案】(1)解:(30cm-10cm)/100℃=0.2cm/℃
(2)解:(8cm-10cm)/0.2cm/℃=-1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已知在冰水混合物中液柱的长度和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柱的长度,两者之差表示100℃,据此得到1cm代表的实际温度,然后得到水银柱长度与实际温度的对应关系。
1 / 1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册 科学入门 单元测试(基础)
一、单选题
1.小科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一只潮虫,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们一起去调查并记录了发现潮虫的各处环境和潮虫的数量(如表所示)。
地点 潮虫数量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18
干草地中 2
根据调查结果,可推测适宜潮虫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A.阴暗潮湿 B.阳光充足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答案】A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科学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实践形式。
【解答】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潮虫在水槽边的石头和湿花盆的底部存在较多,由此可知,潮虫适宜的环境是阴暗潮湿的;
故答案为:A。
2.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
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丙说:科学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
丁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
根据你的观点,最不同意谁的看法(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解答】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然后通过实验,并细心观察,得出相关的结论;故丁的说法是错误的,观察并不是偶然得到的;
故答案为:D。
3.你喜欢《科学》吗?你觉得要进入科学世界,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是(  )
A.积累成果,发现规律 B.搜集资料,书写论文
C.看书学习 D.观察和实验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解答】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在阿根廷中部发现了身长超过40米的泰坦巨龙类恐龙化石,这种巨型恐龙比以前发现的霸王龙、剑龙等都要大,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重也是最长的恐龙物种。得出这一结论需要用到下列哪些科学方法或依据(  )
①模拟实验 ②化石研究
③进行比较 ④科学推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科学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实践形式。
【解答】对于发现的化石,得出相应的结论需要对化石做研究,并与相关的恐龙化石做对比,并根据相关的结果合理的推测;模拟实验是不能得出科学结论的;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实验室有一瓶无色液体,有人说是蒸馏水,有人说不是,大家说法不一。你认为进行确认的正确方法应该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量法 D.实验法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科学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实践形式。
【解答】在实验室中确认未知液体最正确的方法是实验;
故答案为:D。
6.(2020七上·吴兴期末)小欣在期末考试之前整理了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结果错误的情况,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
A.用皮尺环绕圆柱体一周测量其周长,若将皮尺拉得太紧,长度偏大
B.从装有80mL液体的量筒中倒出10mL,倒好时俯视读数,体积偏大
C.用体温计测量人体的口腔温度,将体温计拿离口腔读数,温度偏低
D.用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时,发现使用了已经磨损的砝码,质量偏小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熟悉测量各种数据时正确的测量方法以及造成测量误差的各种原因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A:用皮尺环绕圆柱体一周测量其周长,若将皮尺拉得太紧,则皮尺上的读数较小。测量长度比实际长度偏小。故A错误;
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应平放,视线与量筒内液面凹处水平。从装有80mL液体的量筒中倒出10mL,倒好时俯视读数,当俯视读数时由于读数偏大,所以量筒内的液体体积偏小。导致倒出的液体体积偏大。故B正确;
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在离开人体后温度不会变化。故C错误;
D:砝码磨损了,相当于砝码的质量减小了,但是上面所标的数值还没变.在称量物体时所加的数目就多了,砝码的实际质量还等于物体的质量,只是所标的数值相对于实际质量偏大了,所以测量结果偏大了。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2019七上·衢州期中)只要善于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许多的自然现象,下列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青蛙冬眠 B.天宫二号卫星发射
C.刮风下雨 D.火山爆发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主要有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命现象三大类。
【解答】青蛙冬眠、刮风下雨、火山爆发都属于自然现象,天宫二号卫星发射不是由于大自然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状况,它是受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并不属于自然现象。
故答案为:B
8.测量一张纸币质量的方法(  )
A.直接用托盘天平测量
B.先测量杯子和纸币的总质量,再减去杯子的质量
C.先测量100张同样纸币的质量,然后再除以100
D.以上方法都可以
【答案】C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对于十分微小的物理量,可以使用“累积法”进行测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一张纸币的质量太小,无法用天平直接测量,可以找到100张同样的纸币,首先测出总质量,再除以纸币的张数100即可,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9.把手指浸入一杯水中,感觉不冷也不热,这杯水的温度最可能是(  )
A.75℃ B.55℃ C.35℃ D.15℃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与人体的体温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人体的正常体温大约37℃,手指感觉不冷不热,那么说明水的温度与体温非常接近,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小科同学用家里的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发现,放进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4℃。测保温杯中的水温时示数为49℃,则保温杯里水温实际上为(  )
A.47℃ B.48℃ C.49℃ D.50℃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那么刻度的变化量和温度的变化量之间成正比关系。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解答】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实际温度t=50℃。
故选D。
11.四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171.2mm B.1.712dm C.0.1712km D.17.12cm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倒数第二位为刻度尺的分度值,倒数第一位为估读值,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A.171.2mm,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mm”,故A正确不合题意;
B.1.712dm,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mm”,故B正确不合题意;;
C.0.1712km,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m”,故C错误符合题意;
D.17.12cm,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mm”,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己身体里一些部位的“尺”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下列所列举的利用身体“尺”估测物体长度事例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
A.校园的小树有一人高了,所以小树的高约1.65m
B.我的课桌有4拃长,约80cm
C.体育课学生用的跳绳的绳子有两庹半长,约3.5m
D.小明同学步行测得学校的小路长50步,约30cm
【答案】D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长度的知识估测即可。
【解答】A.校园的小树有一人高了,所以小树的高约1.65m,在正常范围内,故A不合题意;
B.一拃大约长20cm,我的课桌有4拃长,约80cm,在正常范围内,故B不合题意;
C.一般情况下,一庹的长度,也就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即约1.7m左右。体育课学生用的跳绳的绳子有两庹半长,约3.5m,在正常范围内,故C不合题意;
D.一步的距离大约0.6m,小明同学步行测得学校的小路长50步,约30m,而不是30cm,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如图所示中为A、B两把刻度尺同时测量一个木块的长度,则A、B的读数分别为(  )
A.刻度尺A:3.80cm,刻度尺B:3.80cm
B.刻度尺A:3.80cm,刻度尺B:2.8cm
C.刻度尺A:2.80cm,刻度尺B:2.80cm
D.刻度尺A:2.80cm,刻度尺B:2.8cm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计算测量结果即可。
【解答】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测量的准确值为:3.8cm-1.0cm=2.8cm。因为物体的边线正对刻度,所用估读值为0.00cm,那么测量结果为:2.8cm+0.00cm=2.80cm;
B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那么测量的准确值为:3cm-1cm=2cm,估读值为0.8cm,那么测量的结果为:2cm+0.8cm=2.8cm,故D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D。
14.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B.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灭
C.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
D.误差是错误测量值与正确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答案】B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分析判断。
【解答错误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误差是在测量方法正确,测量操作正确的前提下产生的,故A错误;
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灭,故B正确,C错误;
误差是正确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故D错误。
故选B。
15.(2019七上·越城期末)下列实验室事故处理或做法正确的是(  )
A.烫伤时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B.实验做完了没事吃东西
C.用手拿住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D.用手摆放正在加热的石棉网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安全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烫伤时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可以降低伤口处的温度,缓解疼痛,故A正确;
B.实验做完了,手上很可能粘上化学药品,不洗手就吃东西非常不卫生,故B错误;
C.用手拿住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很容易造成烫伤,故C错误;
D.用手摆放正在加热的石棉网,也容易造成烫伤,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6.(2019七上·天台月考)写出下列实验仪器的名称:
(1)   ;(2)   ;(3)   ;(4)   .
【答案】试管;滴管;酒精灯;烧杯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仪器的名称填空即可。
【解答】写出下列实验仪器的名称:
(1)试管;(2)滴管;(3)酒精灯;(4)烧杯。
17.
(1)鸡蛋的形状呈   ,内部有一个空气囊,气囊在鸡蛋   (选填“大头”或“小头”)端。
(2)将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会   ,若在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并搅拌使之溶解,鸡蛋会慢慢   。
【答案】(1)椭球形;大头
(2)沉下去;浮上来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科学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实践形式。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解答】(1)直接观察可知,鸡蛋呈椭球形;气囊位于大头的一端;
(2)由实验可知,鸡蛋放入清水中,会沉在水底;而不断的加入食盐后,可以发现鸡蛋会慢慢浮上来;
故答案为:(1)椭球形;大头;(2)沉下去;浮上来。
18.(2018七上·天台月考)在下列仪器中,选择合适的仪器序号填写在空格上。
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是   ,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用作少量物体反应的容器的是   ,常用来搅拌的是   。(填序号)
①烧杯;
②胶头滴管; ③酒精灯; ④玻璃棒; ⑤药匙; ⑥试管
【答案】5;2;6;4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及用途分析。
【解答】 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是药匙;滴管用于滴加少量液体;用作少量物体反应的容器是试管;玻璃棒常用来搅拌;
故答案为: ⑤②⑥④ 。
19.在很多情况下,观察会受到环境与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有时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如图所示,甲、乙是用相同的硬纸板做成的两个圆环,仔细观察甲环的外圈与乙环的内圈,你认为哪个圈更大?   。动脑想一想,并写出两种方法来证明你的判断:   ;   。
【答案】一样大;直接比较,把甲环放入乙环的内圈中比大小;借助工具比较,分别用刻度尺量出甲环外圈和乙环内圈的直径再比较大小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解答】直接观察可知,甲的外环与乙的内环大小相同;比较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直接把甲放在乙上比较;或者使用测量工具,测出甲的外环与乙的内环直径,然后比较;
故答案为:一样大;直接比较,把甲环放入乙环的内圈中比大小;借助工具比较,分别用刻度尺量出甲环外圈和乙环内圈的直径再比较大小。
20.
(1)如图,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7圈,总长度为   cm,铜丝的直径是   mm。
(2)用刻度尺测《科学》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科学》课本的长度应为   。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   (选填“夏”或“冬”)季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偏大。
【答案】(1)1.7;1
(2)减小误差;26.42cm;26.00cm
(3)冬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总长度等于首尾两个线圈所对刻度的差,铜丝的直径=总长度÷圈数;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哪个数据偏差最大,哪个数据就是错误的。计算出剩余三个数据 的平均值就是课本的长度。
(3)所谓测量,其实就是将物理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得到的比值就是测量值,据此判断。
【解答】(1)总长度为:10.7cm-9.0cm=1.7cm;铜丝有17圈,那么铜丝的直径为:;
(2)用刻度尺测《科学》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减小误差。在四组数据中,26.42cm与其他三组相比,偏差太大,因此错误的数据就是26.42cm。
课本的长度为:;
(3)设物体的真实长度为a,刻度尺的标准长度为b,那么测量结果应该是:。冬季时温度低,刻度尺收缩,那么b减小,于是测量结果会偏大。
21.(2020七上·镇海期末)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将0~100℃之间划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华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32℉(℉,读作华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212℉。将32~212℉之间划分为18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l℉。则华氏度F与摄氏度t之间的关系是F=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为   ℉。
【答案】1.8t+32;98.6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温度计上的刻度都是均匀的,因此上面显示的温度有长度成正比,设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式为:F=at+c,分别将两组对应的数值代入后计算出a、c的值,从而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2)将人体的正常体温代入关系式计算即可。
【解答】(1)设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式为:F=at+c,
0℃相当于32°F,100℃相当于212°F,代入得到:
32°F=0℃×a+c;
212°F=100℃×a+c;
解得:a=1.8,c=32;
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F=1.8t+32;
(2)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代入上面的关系式为:F=1.8×37+32=98.6(°F)。
22.(2019七上·越城期末)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小西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图中第   (填字母序号)次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是   。
【答案】①③;5cm3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分析四个步骤,哪两个步骤中量筒的示数之差正好等于石蜡的体积,那么它们就是必须的,而其它的就是没有必要的;
(2)根据V=V2-V1计算石蜡的体积即可。
【解答】(1)②中量筒的示数=V水+V螺母 ;
④中量筒的示数=V水+V螺母+V石蜡;
那么④-②得到的就是石蜡的体积,因此②④是必须的,而①③就是没有必要的;
(2)石蜡的体积V=59cm3-54cm3=5cm3。
三、实验探究题
23.(2017七上·常山期中)在饭店用餐前,服务员热情地给每位同学倒了一杯温开水给同学们解渴。小科灵机一动,拿出随身带来的温度计,做起了研究:将温度计插入自己的这杯温水中,让杯中的温水自然冷却,并用手表记录了时间,每隔两分钟读一次温度计,并将读数记录如下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温度(℃) 60 52 45 39 34 30 27 25 24 24 24
(1)当时的室温大约为   ℃。
(2)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比较正确反映实验过程   。
(3)与普通温度计相比,体温计更精确,是因为   
【答案】(1)24
(2)D
(3)体温计的玻璃泡大,内径细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温计玻璃泡容积大意味着改变相同温度下变化的体积会更大,而管径细则实现在改变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升高的高度增加,这样就可以提高精确程度。另外体温计可以拿出体外读数,因为在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有个弯曲极细的结构。
【解答】1、当温度等于室温时便停止热传递,因此最后的冷却温度24摄氏度即为室温。
2、根据表格数据,对应的图像应该选择D
3、体温计精确度更高是因为玻璃泡容积大和玻璃管内径小。
故答案为:1、24摄氏度 2、D 3、体温计玻璃泡容积大、玻璃管内径小
24.(2020七下·丽水期中)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3
的距离/cm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如果要通过玻璃球在斜面上爬升的角度反映玻璃杯的振动幅度大小,就要控制拉开橡皮球的距离相等,而改变玻璃的材质;
(2)根据(1)中的分析解答;
(3)玻璃球被弹起的距离越大,说明玻璃的振动越强,据此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解答】(1) 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 这与下面的操作有关: 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
(3)单层玻璃时,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平均为83cm,双层玻璃时被弹开的距离平均为23cm,那么得到结论: 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
四、解答题
25.使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小宇说:“把温度计插入水中,然后立即进行读数。”小丽说:“温度计插入水中后,应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而小强却说:“温度计插入水中的时间越久越好,因为这样读数更精确。”请你对他们三人的看法发表评论。
【答案】小宇的说法不正确;小丽的说法正确;小强的说法不正确。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小宇的说法不正确,因为温度计插入水中立即读数不准确,时间短玻璃泡内液体的温度与被测液体的温度没有完全一致,因此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不能反映被测物体的温度;小丽的说法正确,待示数稳定后进行读数;小强的说法不正确,等一段时间水的温度可能会变化,达不到读数精确的目的。
【分析】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6.(2020七上·海曙期末)鸡蛋是大众喜爱的食品,鲜鸡蛋营养丰富而全面,营养学家称之为“完全蛋白质模式”被人们誉为“理想的营养库”。小明同学在一次吃鸡蛋时突发奇想,这鸡蛋的体积到底有多大呢 于是,他找来下列器材对鸡蛋的体积进行了粗略的测量。
实验仪器:底面积大小为S的烧杯,足量的水,刻度尺,记号用水笔;
实验步骤:
⑴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足够将鸡蛋浸没),用记号用水笔在烧杯壁上标出液面位置,用刻度尺量出烧杯内水的高度记为h1;
⑵   。(填操作步骤)
⑶请用字母表示出鸡蛋体积的大小的计算式V=   。
【答案】取出鸡蛋浸没,用记号用水笔在烧杯壁上标出液面位置,用刻度尺量出烧杯内水的高度记为h2;S(h1-h2)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2)利用“排水法”即V=V1-V2测量固体的体积,据此分析应该设计的步骤;
(3)当鸡蛋完全浸没后,水面增大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根据V=Sh计算即可。
【解答】(2)在(1)中已经测量鸡蛋和水的总体积,这一步只需测出烧杯中水的体积即可,因此步骤为: 取出鸡蛋浸没,用记号用水笔在烧杯壁上标出液面位置,用刻度尺量出烧杯内水的高度记为h2 ;
(3)根据公式V=V1-V2得到:鸡蛋体积的大小为:V=V1-V2=Sh1-Sh2= S(h1-h2) 。
27.(2019七上·浙江期中)小江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C.算出细铜丝的直径为d=L/n
D.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2)小江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由于热胀冷缩而使刻度不均匀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
【答案】(1)BDAC或BADC
(2)A;B;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可以使用“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即测出若干圈铜丝的总长度,然后除以圈数即可,据此确定步骤的合理顺序;
(2)对各个选项中的情况进行推测,哪种会产生测量误差,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1)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实验步骤为: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D.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A.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C.算出细铜丝的直径为d=L/n。
即合理顺序为:BDAC。
(2)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那么测出的总长度=实际长度+空隙长度,因此会产生测量误差,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由于热胀冷缩而使刻度不均匀,会使测量的数据产生差异,因此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会使用除法计算出的平均直径与实际产生误差,故C符合题意;
D.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这样产生的差异叫错误,而不是误差,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C。
28.(2019七上·天台月考)
(1)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测一纸带的厚度, 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 n 圈, 则纸带厚度是   。
(2)某同学测一本书的厚度,五次测量的长度分别为:2.12厘米、2.14厘米、2.13厘米、2.15厘米、2.23厘米,则测量结果应取   。
A.2.1 厘米 B.2.13 厘米 C.2.135 厘米 D.2.14 厘米
(3)小明想测量大米的体积,但由于大米容易吸水,导致体积明显变化,因此用排水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是不合理的。于是小明进行了如图实验,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中的方式用量筒直接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值   。(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
(2)D
(3)偏大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n圈纸带的厚度和等于内外两个圆的半径之差,然后用总厚度÷圈数就是纸带厚度;
(2)将几次的测量结果相加,然后再除以测量次数即可;
(3)测得大米的体积=大米的实际体积+空隙的体积。
【解答】(1)n圈纸带的总厚度为:;
那么纸带的厚度为:;
(2)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准确值部分肯定是相同,据此将2.3厘米排除;
那么测量结果为:;
(3)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中的方式用量筒直接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值偏大。
29.(2019七上·天台月考)小明看到一个自来水龙头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地滴落到地上。他想这个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多少水啊!为了预算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他找来了停表和量筒。将量筒放在水龙头下,当听到水滴滴在量筒里的声音时开启停表计时,并数水滴数“1”到“40”,按下停表停止计时,读出停表的示数为
12 秒,量筒里水的体积是10 毫升。则每一滴水的体积为几毫升?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是多少升?
【答案】(1)一滴水的体积:10毫升÷40=0.25毫升;
(2)每秒浪费水的体积:10毫升÷12秒=;
一昼夜的时间为:3600s×24=86400秒。
那么一昼夜浪费水的体积:。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一滴水的体积=总体积÷水滴数;
(2)首先应水的体积÷时间得到1秒内浪费水的体积,然后再乘以一昼夜的时间即可。
30.(2019七上·平阳期末)
有一支未刻刻度的温度计,当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的长度为10cm,当玻璃泡放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30cm,
(1)对于这支温度计而言,外界温度升高1℃时,液柱伸长多少cm?
(2) 现在,发现液柱的长度为8cm,则现在温度为多少℃?
【答案】(1)解:(30cm-10cm)/100℃=0.2cm/℃
(2)解:(8cm-10cm)/0.2cm/℃=-1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已知在冰水混合物中液柱的长度和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柱的长度,两者之差表示100℃,据此得到1cm代表的实际温度,然后得到水银柱长度与实际温度的对应关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