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日本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新知导入
日本的地理位置及组成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北海道
本州
大和国
九州
四国
奈良
新知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准确无误地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
2、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3、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2世纪时的日本
材料一:《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肯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材料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材料三:《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古时日本分为100多个小国,与中国有“通使”关系,定期向中国进贡。
汉倭奴国王印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1、日本的统一
2、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材料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改革的背景?
①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根本原因)
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催化因素)
二、大化改新
2、那时的中国什么样子呢?
初唐时期(即贞观年间),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这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文化繁荣。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孝德天皇
(645-654年在位)
要求改革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了把持中央政权的旧贵族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改元大化。
乙巳之变
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
①政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②经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③文化:积极汲取中国文化。
内容:
646年(大化二年),日本统治者进行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地方
中央
政治
经济
日本大化改新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设二官八省
设立国、郡、里
中国隋唐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三省六部制
郡县制
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的模仿
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细比较,你能有什么发现?
改新之后
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意为”日出之国“。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大化改新的意义
大化改新的启示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安京平面图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寳
(始铸于621年)
(始铸708年)
1、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成为“武士”。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三、幕府统治
地方势力强大,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3、武士集团双面性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庭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武士集团形成
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武士道精神影响
幕府统治:
时
间:
人
物:
地
点:
标志
:获得
称号
也称
,成为日本实际上最高统治者。
12世纪晚期
源赖朝
镰仓
“征夷大将军”
幕府将军
(1)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2)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仅是国家。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古代
日本
统一:5世纪初
,大和统一日本
大化改新
背景:
时间:
内容:政治上、经济上
意义
武士和武士集团
武士集团的形成
幕府统治的建立
武士道
人物:
奴隶——封建
本课小结
1、
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A.天皇
B.国王
C.大王
D.将军
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C
B
课堂练习
3、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B
4、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
A.大和统一
B.幕府统治建立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5、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皇任命幕府首领,掌握实权
B.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国家政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C
A
6、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
A.贵族世袭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C
阅读下列材料。
《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最早对日本有确切记载的历史书籍;《隋书·东夷倭国传》记载:公元607年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新唐书·日本传》也记载:成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音(汉语),恶倭名,更号日本”。请回答:
(1)从材料中看出中日之间的交往最早始于哪一朝代?(2)中国史书多次出现有关日本的记录说明了什么?
中国史书多次出现有关日本的记录说明中日之间交往比较密切。
汉朝
(3)从材料中看出日本正式称日本是在中国的哪个朝代?从“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看出日本国名的含义是什么?
日本正式称日本是在中国的唐朝;“日出之国”的意思。
(4)日本历史上学习中国的一次最重要的改革发生在何时?史称?有何意义?
7世纪中期。史称“大化改新”。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材料一 陈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一书中提到“中古时期,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后来,日本就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侵略战争,同老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
材料二 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和统治,豪强建立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后来,日本形成了武士应遵守的道德与行为规范,称为“武士道”精神。
材料三 幕府政治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中间经过室町幕府及分裂的战国时代,到1603
年,德川家康重新建立了统一的武家政权江户幕府。1867年,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时代宣告结束。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学习并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是什么?这次改革对日本的影响是什么?
(二)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结合材料二,分析日本武士阶层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幕府政治”的特点是什么?
原因: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
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和统治,地方豪强建立军事集团,特殊
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
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