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二节
探索生命的方法
1.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2.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3.认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确立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
主动获取
作出假设
实验
得出结论
对照实验
实验变量
提出问题
假设
实验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对照实验
单一变量
重复次数
实事求是
实验
阅读教材28-31页,并完成以下填空
1.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人们__________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包括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表达、交流等方面。
2、__________是科学探究的开始;
3、
_____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4、_____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方面。
5、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设置_________,对照实验由
和
组成。在对照实验中,两组除了_________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4.科学探究中,设置________,控制________,增加__________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5.在科学探究中,要坚持__________的科学态度,例如,假设不一定正确,必须通过_____来检验假设的正确与否。
实验组
对照组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了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并且利用显微镜观察了临时装片,使我们看到了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扩大了眼界,开阔了视野。那是不是学会使用探索生命的器具,我们就能够学好生物学了??
要学好生物学,还必须掌握探索生命的方法——科学探究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但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现象,例如:树上的果实成熟后会掉到地上、在桌面放久了的水果会有酒味、肉类变质会生蛆(qu)等等,如果我们针对某一现象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那么,下一个影响世界的人可能就是你!
我们要怎样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呢?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科学探究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故事。(书15页)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
探究验证:
得出结论:
可以通过杂交的方法培育高产水稻
利用杂交的办法可以培育高产水稻吗?
利用杂交的方法能培育高产水稻
田间试验
可以通过杂交的方法培育高产水稻
探究报告
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
1、探究目的:
了解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
2、提出问题:
3、作出假设:
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吗?
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
4、活动方案:
1、取一个铁盘均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明亮两种环境.
2、将鼠妇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只鼠妇,放入实验装置两侧的中央,静置2min
。
3、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5、得出结论:
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实验
4)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实验、观察、调查及收集证据)
探究实验的原则
对照性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组:含有变量
对照组:不包含变量
只能有一个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
“对照组”在对照实验中起对照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起控制单一变量的作用)
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变化的因素)。水、光、温度、时间、体积等。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花
盆
光线情况
温
度
水
甲
向阳处
20℃
充
足
乙
向阳处
20℃
不充足
请判断哪个是实验变量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施计划
制订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实验
蛆是从哪儿来的?
探究一
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现象:碗里腐烂的肉出现了蛆
蛆是从哪里来的?
作出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答案作出的解答。假设未必与事实相符,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
假设蛆是由腐烂的肉变出来的或者蛆是由苍蝇产生的……
实验:
变量___________
对照实验:______
猪肉和外界是否能够直接接触。
一样的玻璃碗上是否覆盖有纱布。
1.取两只大小一样的玻璃碗
2.分别放入两块大小相同的肉
3.将这两个碗放在同一得地方(温度相同)
4.将一只碗上盖上纱布,另一只碗不盖纱布
5.过一段时间观察
记录实验结果
用纱布覆盖的碗中,肉腐烂了,但没有蛆;而没有用纱布覆盖的碗中肉腐烂了,还生有蛆。
4、得出结论:
分析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蛆不是由腐烂的肉变出来的
探究报告
腐烂肉上蛆的来历
1、发现问题:
腐烂的肉上长了蛆
2、提出问题:
3、作出假设:
蛆是从哪儿来的?
蛆是由腐烂的肉变来的或者蛆是由苍蝇产生的……
4、实验方案:
5、得出结论:
蛆不是由腐烂的肉变来的
1.取两只大小一样的玻璃碗
2.分别放入两块大小相同的肉
3.将一只碗上盖上纱布,另一只碗不盖纱布
4.将这两个碗放在同一得地方(温度相同)
5.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
验
得出结论和
表达、交流
对生活和生产中发现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提出问题。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是验证假设的基本
途径。
分析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变量
对照实验
探究2
1.
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用手指在蚯蚓的体表来回抚摸,感知刚毛的存在。
运动:它蠕动时刚毛起着支撑和防滑的作用,通过与体内的纵肌、环肌的收缩和舒张相互配合使身体前进。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2、围绕“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问题讨论并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背景知识: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并且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蚯蚓在粗糙的(光滑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
实验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10条大小差不多的蚯蚓分成甲、乙两组,每组5条
将甲组蚯蚓放在硬纸板上,乙组蚯蚓放在玻璃板上
把硬纸板、玻璃板放在同一个地方,并在实验过程中用清水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记录蚯蚓在相同的时间(1分钟)爬行的路程,计算爬行速度
实验方案:
甲组:硬纸板
乙组:玻璃板
观察记录
爬行速度(cm/min)
平均值
(cm/min)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硬纸板
玻璃板
注意增加重复实验的次数!
得出结论:
蚯蚓在粗糙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
甲组:硬纸板
实验完毕,把蚯蚓放回大自然!
探究报告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蚯蚓在粗糙的(光滑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
3、实验方案:
4、得出结论:
蚯蚓在粗糙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
1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10条大小差不多的蚯蚓分成甲、乙两组,每组5条
将甲组蚯蚓放在硬纸板上,乙组蚯蚓放在玻璃板上
把硬纸板、玻璃板放在同一个地方,并在实验过程中用清水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记录蚯蚓在相同的时间(1分钟)爬行的路程,计算爬行速度
蚯蚓在纸上蠕动时,可听到轻微的沙沙声,这是蚯蚓体表的刚毛与纸摩擦时发出的声音,刚毛能在运动中起支撑和固定作用。
当蚯蚓在玻璃板上时,只见它的身体在舒缩、变粗和变细,却不能前进,这是因为玻璃的表面光滑,刚毛无法支撑和固定身体。
实验说明蚯蚓的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蚯蚓依靠肌肉收缩并与刚毛配合而进行运动。
注意事项:
1.在科学探究中,应如何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当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的知识发生矛盾时,该怎么做?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实验重复次数
实验中应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如实记录,当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在多次重复实验的基础上,应大胆修正原有的知识。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开始(前提)
2.作出假设:对问题的一种解释,不一定正确,要验证
3.实验: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包括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对照实验:除实验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
4.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