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百家争鸣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
1.下列著作中,记录孔子学说的是( )
A.《诗经》
B.《论语》
C.《春秋》
D.《尚书》
2.下列观点属于韩非子的是( )
A.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
B.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主张中央集权
D.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3.主张“无为而治”的是( )
A.庄子
B.墨子
C.孔子
D.孟子
4.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5.下列人物属于战国时期的是( )
①孔子 ②商鞅 ③孟子 ④韩非子 ⑤扁鹊 ⑥管仲·
A.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⑥
二、问答题
6.(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孔子在教育上有什么成就?
(3)孔子在史学上有什么成就?
(4)孔子的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什么影响?
7.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百家争鸣中主要有哪些学派?
(3)百家争鸣有什么影响?
参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B 5.B
二、问答题
6.(1)核心是“仁”。
(2)①创办学校,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②总结了很多教育经验,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
(3)根据鲁国的历史,编写了《春秋》。
(4)孔子的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7.(1)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士人针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不同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3)百家争鸣有利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第11课 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活跃时期的思想成就,主要是讲孔子的思想成就和“百家争鸣”,思想史的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都非常大,因此,主要的思想观点及各派代表人物的活动还是要以讲解为主,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可以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掌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2.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评价孔子、老子的思想观点及孔子、老子本人。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2.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二)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 教学方法
讲解法、归纳法。
●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二)素材准备
孔子等思想家的画像图片,涉及思想家的小故事。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中国历史,除了学习政治、经济、军事等内容外,我们还要学思想史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曾经有三个非常活跃的时期,一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为明朝晚期。这三个时期社会状况如何,为什么在思想界会出现活跃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何?这都是我们将要学到的内容。今天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个思想活跃期的内容。
(板书)第11课 孔子和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板书)一、孔子
投影或展示孔子的图片,教师讲述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失去了贵族的地位。孔子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官,后又做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门的最高领导。因在政治上不得意,故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的工作,编订了《春秋》等书。下面,我们以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两方面来了解孔子。
(板书)1.孔子的政治思想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目下关于孔子政治思想一段及小字内容。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有哪些?
请学生根据课本作答,教师投影孔子的政治思想,进行讲解:孔子强调“仁”“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注意刑杀。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教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反面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缺乏“仁”,缺乏“爱人”。统治者在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做到“为政以德”。又,西周的制度遭到了破坏。
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及“大变革的时代”两课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相对于西周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下列内容,以老师讲述为主。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向周天子贡献财物。军事上也不受制于周天子。反过来,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开始争霸,西周时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同时,由于争霸战争的进行,给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苛政,任意刑杀,各种残暴的统治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根本谈不上“仁”,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的重要性。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爱人”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重整统治秩序。
教师总结:所以,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
(板书)2.孔子的教育成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8—59页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的内容,并进行归纳。然后,教师为主,做好引导,板书归纳的内容。
(板书)①创办私学
教师讲解:春秋以前的教育状况是“学在官府”,即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孔子创办的学校,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也不论贫富贵贱,想来学习的都不加拒绝。他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板书)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讲解: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学生向他提问的问题,他往往是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以不同的回答。教师举例讲述课本59页的孔子因材施教的小故事。
(板书)③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教师讲解:孔子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启发式,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课本59页,读一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板书)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教师讲解:在学习态度上,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这样,才算作真正的聪明人。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习要经常复习,只有掌握了旧的知识,才能掌握新的知识,新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拥有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即“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你们怎样看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呢?在平常的学习中你做到了吗?教师请几位同学发言,鼓励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渡:同学们,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比较活跃的第一个时期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只有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成就,那也不能叫思想活跃。思想活跃,主要是针对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而言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
(板书)二、百家争鸣
请同学们先把“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找一下,教师讲解: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拥有文化知识的人到处游说讲学,针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而且,各学派之间还互相辩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重点讲解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张,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归纳各家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思想,然后,教师画出表格或者预先制作好课件显示。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板书)1.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姓名 时期 著作 代表思想
孔子 春秋晚期 《春秋》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的原则;主张“温故而知新”。(儒家)
墨子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墨家)
孟子 战国 《孟子》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少税收,反对兼并战争。(儒家)
庄子 战国 《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家)
韩非 战国 《韩非子》 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针对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反映。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
● 板书设计
一、孔子
1.孔子的政治思想
2.孔子的教育成就
①创办私学
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③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二、百家争鸣
1.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共13张PPT)
孔子和百家争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孔子
1.孔子的政治思想
主张实行“仁政”,体察民情、爱惜民
力反对苛政和暴力。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向周天子贡献财物。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开始争霸,西周时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争霸战争的进行,给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苛政,任意刑杀,各种残暴的统治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根本谈不上“仁” 。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爱人”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重整统治秩序。
背景:
2.孔子的教育成就
创办学校,打破贵族的垄断教育
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二、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呢?
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拥有文化知识的人到处游说讲学,针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而且,各学派之间还互相辩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墨子
“兼爱”“非攻”,反对不正义的战争 。
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浪费。
墨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少税收,反对兼并战争。
儒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的代表人物
韩非
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
姓名 时期 著作
孔子 春秋晚期 《春秋》
墨子 战国 《墨子》
孟子 战国 《孟子》
庄子 战国 《庄子》
韩非 战国 《韩非子》
知识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