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三国鼎立》 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三国鼎立》 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7-01 15:29:32

文档简介

三国鼎立
导入:
东汉末年,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提问:“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样的一种局面?”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下到底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实现了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各军阀进行混战。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兖豫的曹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
2、曹操势力的壮大
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学生分析: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为曹操汇集了不少人才。东汉末年,地方官僚世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袁绍当时任人唯亲,而曹操当时却做到了任人唯才。(2)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招募流亡的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解决了当时最主要的粮食问题,也赢得了人心,实力不断增强。说到这里我们注意下袁绍这个人,其实袁绍的谋事也曾献计让他将献帝迎到邺城,但袁绍怕以后事事要请奏,太过麻烦,就没有采纳,当他知道曹操把汗献帝迎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后悔不已。这里一方面体现了袁绍不能采纳好的建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曹操的过人之处。
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到后来袁绍拥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而在许都的曹操拥有西达关东,东到兖州、豫州、徐州等地方。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这样的话,两大军阀决战在所难免。
过渡:曹超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实力不断加强,那么占据河北一带的袁绍势力很大,主要是由于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这是官渡之战的示意图。我们一起来看下官渡之战大致的过程。
时间是200年,袁绍大军南下,企图一举兼并曹超。当时袁绍有军队十万人,骑兵一万多人,而曹超只有仅仅的三四万多人。
首先,袁绍先发制人,派颜良攻打隔河的白马,曹超采纳了荀攸声东击西的建议,伪装攻打延津,另一方面亲自率轻骑直趋白马。袁绍果然上当,颜良被杀,袁军惨败。曹超解了白马之围后,马上向南撤,袁绍又派大将文丑攻打延津,曹超在白马山伏击,战败了袁军,并杀了文丑,顺利的回到官渡。两仗下来,袁绍一连损失了他手下的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自然士气大减。但是袁绍却不甘心,一定要追击曹操,双方在官渡对峙。
问,当两军相持在官渡时,谁给曹操出了一计?什么计策?
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超采纳许攸的建议,亲自率兵袭击乌巢。杀了袁绍部将淳于琼,大败袁军,并烧毁了袁绍在乌巢的全部屯粮。袁军得知屯粮被烧,军心动摇,曹超趁机发起总攻击,歼灭了袁绍军七万余人,取得了官渡决战的胜利。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用人才(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3)战术得当(4)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袁绍在当时的诸侯中,实力最强,按常理说他统一天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但他的性格使他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屡次据绝部属的正确建议,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军心动摇,全军溃败。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能接纳他人之言。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袁绍和曹超两个人用人的不同之处。
正是由于曹超善于用人,袁绍用不上的人为他所用,采纳许攸的意见,偷袭乌巢,出奇制胜,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胜起重大作用。
你们又没发现官渡之战中有一个很重要因素在起作用,他们比的是什么?心里因素。曹超当时充分的运用了心理因素的优势。虽然当时曹超的兵力远不如袁绍。但是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他跟袁绍从小就认识,认为袁绍遇事优柔寡断,胆略不足,对属下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又骄傲轻敌,于是曹超正抓住这个弱点坚持与袁绍抗衡到底。曹超这边已经没有粮食了,但是袁绍却不敢动他一根毫毛,一直都不敢进犯他,说明这个心里因素在这场战役中起到重要作用。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这一战直接改变了曹操和袁绍的实力对比,使曹操成为北方军事实力最强的军阀,为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但也助长了曹操的骄傲气焰,使其在北方还为完全统一(西凉马超尚在)而且水军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贸然南下,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一败涂地。
二、赤壁之战
1、孙权、刘备势力的扩张
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逐渐壮大起来,知道是谁吗?刘备和孙权。依附与荆州刘表势力的刘备不甘心寄人篱下,要壮大自己的势力,四处寻才。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诸葛亮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的势力不断壮大起来。
另一支势力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
2、赤壁之战
那么这个时候,在曹超统一北方后,公元208年,曹操率领20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之位,背着刘备降曹,那么弱小的刘备当然没办法与曹超相抗衡了。所以刘备只能逃跑。当时刘备兵力只有2万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去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问题;江东孙权部下对曹军来攻击的态度如何呢?(学生回答)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恐惧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合抗曹举棋不定。这时候诸葛亮与周瑜给这个孙权分析形势,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这些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同意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双方在赤壁对峙,引发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曹超在交战前考虑到大部分将士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曹操下令将战船连锁在一起,减弱了风浪颠簸,有利于平稳。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黄盖立即派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领战船十艘出发。前面10艘载满浸油的干柴草,扬帆遮掩,并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战船的后面系着载士兵的小船,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曹军以为黄盖来投降,一时没有防备。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船退走。火船顺风向曹操的战船驶去,曹军战船因为锁在一起,一时无法解开,不一会便成了一片火海,大火迅速延及岸边营寨;曹军伤亡惨重。孙刘联军乘势攻击,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自焚剩下的战船,带领军队沿华容小道撤退,狼狈脱逃。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大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事隔八年,为什么在赤壁大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却失败了呢?
教师总结指出:
最主要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
(2)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3)孙刘联军采用正确的战术。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派黄盖诈降,借东风利用火攻大败曹军。
最根本原因: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曹超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归根到底,曹超这时候代表北方的经济还不足以统一全中国,也就是统一全中国的时机尚未成熟。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220年,曹操死,他的儿子曹丕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建立吴国,史称孙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最后,我们来简单学习下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 吴国开发江南
  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特别强调: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同时应该看到: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发展生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实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
四、课堂练习 ,评历史人物。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你是如何评价呢?
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
又骄狂;
前面官渡之战中我们了解了曹超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C: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诸葛亮为辅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奋斗了一生,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大家仍然要注意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全面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并且既要看到他一生的功绩,也不能忘了个人的过错。第19课 三国鼎立
1. 年, 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官渡。 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统一 奠定了基础。
1.200 袁绍 曹操 北方
2.“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出自赤壁之战中,这次战役发生在 年,交战的双方是 和 联军。结果是曹操战败,奠定 了的基础。
2.208 曹操 孙刘 三国鼎立
3.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 ,东汉结束。第二年,刘备在 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3.220 洛阳 成都 建业
4.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国的丝织业兴旺, 行销三国。 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 ,加强了内地和 区的联系。
4.魏 蜀 蜀锦 吴 夷洲 台湾
例1.在民间传说中和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被塑造成奸臣的形象而遭到贬斥,你觉得这样评价曹操公平吗?
点拨:正确评价曹操,必须完整地认识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传说中和舞台上曹操的形象,是后人根据文学作品或社会的需要而改造的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有利于现实生活,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应当从偶有利于历史的发展、进步的高度去认识曹操,去评价他的行为。
答案:不公平。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了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下列史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 B )
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东汉政权瓦解 ③曹操统~北方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例2.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小雨发言说:“统一是历史的主潮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点拨:判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否有利于历史的进步,不能只看表面形式,而应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正确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出现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
答案:小雨的看法不对。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的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国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来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历史在进步而不是倒退。
2.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D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例3.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l)这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点拨:此题材料反映的是“三顾茅庐”时的形势分析,应属东汉末年时期。材料中的“援而不可图”语句说明作者为刘备提出了发展势力的谋略,在以后的战争中得以实现,为“天下三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1)东汉末年;诸葛亮。(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3)200年;官渡之战。(4)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3.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D)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D.无意(刮东风)使曹操失败
练习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B )
A.袁绍 B.曹操C.刘备D.孙权
2.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是(B)
A.鲁肃B.周瑜C.诸葛亮D.黄盖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D)
A. 200年 B. 208年 C. 220年 D.222年
4.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 D )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D)
①官渡之战 ②卫温到达夷洲 ③赤壁之战 ④孙权称王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6.东汉灭亡于( A )
A.220年 B.208年 C.221年 D.222年
7.(2006年,湖南常德)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7.A点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学习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科学的结论。
8.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 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8.A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经济发展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甘薯大面积种植是在明朝。
9.列表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9.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10.阅读下列材料:
《三国志·毛珍传》记载,毛珍劝说曹操“它奉天子以令不臣”(要用皇帝的名义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耕植蓄军资”(发展农业生产,积蓄军用物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请回答:
(l)曹操是如何实践“它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的?有何作用?
(2)曹操是如何采纳“修耕植”这一建议的?
(3)曹操接受毛 建议对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10.(1)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挟太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2)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3)曹操接受毛 的建议,势力日益强大,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探究题)读下图,请回答:
(1)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填出国名;
A. B. C.
(2)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1.点拨:概述三国鼎立形式的过程,关键是找出标志性事件,包括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各个政权的建立,并结合背景分析这些事件的历史作用。
答案:(1)A魏 B蜀 C吴(2)提示: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逐渐形成了曹操和袁绍两个对立的强大军事集团。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于赤壁,C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四川,并取得汉中。20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没,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2.(探究开放题)2005年3月 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1)请运用本课的知识说明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2)当前“台独分子”鼓吹台湾与大陆是“远亲近邻”的关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对台独分子的看法。
12.(1)230年吴国卫温车船队到达灾洲(今天的台湾)。这说明了早在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密切,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不同意。提示:“台独分子”鼓吹台湾与大陆是“远亲近邻”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分裂祖国的行为,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意愿的。注定是要失败的。
13.(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曹操舰船),延及岸上营落……北军大坏。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记载的事件发生在何时?有何意义与影响?
(2)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曹操为什么失败了?
(3)隆冬季节,为什么有东南风?用地理知识说明。
13.点拨:曹军貌似强大,有没有软弱的方面呢?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分析这些问题后,就会发现曹操在人心向背、将士水战等方面处于劣势。至于隆冬季节出现东南风,可从赤壁的地理位置、地形方面,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分析。
答案:(l)材料记述的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它导致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2)赤壁之战是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企图乘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南下统一中国的情况下发生的。曹操失败原因:①曹军南下,扰乱了南方人民的安定生活,人心向背不利于曹操;②曹军远来,疲惫不堪,不习水性,战斗力不强;③赤壁战场东南风很大,为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提供了良机。(3)从地理位置上讲,赤壁远离冬季风源地,距海较近;从地形上看,赤壁处于长江谷地,地势低平,西南是青藏高原,北面是黄土高原、秦岭及蒙古高原,东南是低级的山地
和丘陵,使南下的冬季风受阻与此同时,太平洋上暖湿气流却乘虚而入谷地。因此在几日寒冷天气过后马上就会出现反常的温暖天气,即有东南风出现。
14.“诗圣”杜甫在《蜀相》一诗中这样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请回答:
杜甫所说的“蜀相”是谁?诗中“三顾频烦”“两朝开济”分别指什么事?
14.点拨:蜀相即蜀国丞相诸葛亮,“三顾频烦”“两朝开济”当然与诸葛亮的活动有关了。
答案:指诸葛亮。“三顾频烦”指刘备三顾茅庐的事,表明刘备对诸葛亮才能的重视、赏识。“两朝开济”指诸葛亮感“先主知遇之恩”,辅佐两朝(刘备、刘禅),费尽心机的事。21世纪教育网
15.(创新题)曹操、刘备、引、权都非常重视人才,曹操曾多次发出《求贤令》,强调“唯才是举”,周围聚拢了大批人才;刘备为请诸葛亮“三顾茅庐”,他手上还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孙权也非常注意招揽人才,周瑜、陆逊、鲁肃等都是他的得力将领大臣。其中鲁肃的任用,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孙权依然信任和重用他。因此,有一位史学家总结说:“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看待人才的重要性的?
15.这种说法有道理。“黄金累千,不如一览”,“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古今中外事业的成败,往往以人才得失为转移。当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大兴重视人才之风,多途径培养人才,选拔重用人才。(言之有理即可。)(共20张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216年封魏王。精通兵法,善诗歌,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帝。
刘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末年起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后采用诸葛亮联孙拒曹的主张,于208年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占领荆州,势力不断壮大。不久又夺取益州和汉中,企图以此为根据地,统一全国。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有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采用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任丞相;刘备死后,他辅佐刘备子刘禅执政。曾五次出兵攻打魏国,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刘 璋
刘 表
袁 术
张 鲁
袁绍
曹操
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
“挟天子以令诸侯”
“唯才是举”
实行屯田
曹 操
袁 绍
乌巢
10万人
3 、4 万人
官渡
之战
官渡之战 200年
官渡之战中,曹操除了具有战胜袁绍的三个因素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这是是明朝人画的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一幅画。根据你平时知道的故事,看看画中的人物都是谁?他们去做什么?这里面还有个成语,谁能说得出来?



孙、刘联军




赤壁
之战
曹军
赤壁之战 208年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你认为原因何在呢?
分析讨论
我喜欢?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马钧创制新式灌溉工具——翻车
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
蜀国
吴国
魏国
哪国最强?哪国最弱?
图例:
   户数
   人口
   兵员
图示小结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刘备
孙权
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 ( 208年)



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