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 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 族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 年,统一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各族人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在 和 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1.4 鲜卑 439 生产技术 生活习俗
2.北魏建立后,都城偏北,不利于北魏对 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 先进文化。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人口 左右。城中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 。
2.中原 汉族 洛阳 五十万 商人
3.内容: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改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 ;采用汉族的 、 ;学习汉族的 等。
3.汉语 鲜卑语 汉族服饰 汉姓 联姻 官制 律令 礼法
4.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 。
4.民族融合
5.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 王朝,它们与北魏统称为 。
5.四个 北朝
例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形成了我国古代史上第~次民族大融合高潮,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注意要求回答的仅仅是“民族融合”的特点,而不是整个时代特点。
答案:(1)特色鲜明:时间长、空间广,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2)途径多样:如民族迁移,五胡内迁。如友好往来,各族联系加强。统治者推行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3)效果显著:北方各族逐渐汉化,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汉族文化也因此更为丰富,更加发展。(4)影响深远:促进了各民族的进步,为后来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1.下列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最基本原因的是( B )
A.反对各族统治者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民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日:“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一 孝文帝日:“令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根据材料,概括出“魏主”迁都的原因。
(3)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只要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迁都;改用汉姓。(2)今山西大同。孝文帝。洛阳。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要把都城设在先进的地方;要有利于改革;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3)鲜卑语。汉语。
2.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溢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与下列内容有关的是( D )
A.北魏迁都洛阳 B.北魏改用汉姓
C.北魏改穿汉服 D.北魏学习汉族礼法
例3.什么是民族大融合?为什么北魏时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答案:历史上一些民族同住一个地区,相互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的特征,自然形成一体,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制度方面改革原来各个民族的特征,这就是民族大融合。北魏出现融合的原因,一是东汉以来,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北魏时,居住在北方黄河流域的有匈奴、鲜卑、羌、氐、揭、汉等民族;二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这些民族同处在一个政权统治下,进一步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3.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
源有四:一是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二是改自拓跋姓,南北朝,北魏帝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氏;三是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为元姓;四是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可见,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
(1)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
(2)你姓什么?你知道你的姓氏的来源吗?查一查看。
3.(l)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2)略。
练习
1.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B )
A.匈奴 B.鲜卑 C.羌族 D.羯族
2.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C )
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②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 ③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北方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发这一诏书的是( C )
A.汉文帝 B.苻坚 C.孝文帝 D.冯太后
4.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C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D.汉武帝改革
5.促进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采用汉姓的根本原因是(C )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大融合的趋势D.先进封建经济的影响
6.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为北魏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
6.B点拨: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已统一了黄河流域,它并未统一全国。
7.(2007年,河北模拟)下列内容属于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是( D )
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北方农民不断南迁 ④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你知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并使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的?
8.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城戢内所在的大同盆地的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四面环山地理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当时的自然条件养育 150万人口已呈饱和状态。因此稍遇社会动乱或自然灾害,就无法容纳已经饱和的人口,于是就不断地出现灾民流散的现象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材料二 (洛河)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地理条件优势……气候宜人……境内河渠密布,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摘自《洛阳旅游介绍》
请回答:
(1)请你说一说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迁都的主张正确吗?为什么?
9.点拨;本题要求回答的是迁都的客观原因,主要从经济方面考虑,而迁都作用则从政治和文化方面思考。
答案:(1)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2)迁都主张正确,以洛阳为都,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也便利于对中原进行统治。
10.观察下列三幅图: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北魏怎样的民族特点?
(2)图二与什么重大史实有关?
(3)图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其原因是什么?
10.(1)北魏鲜卑族骑马、穿短装、善骑射、过着游牧生活。(2)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3)反映了南北民族融合,这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民南迁有关。
11.(探究开放题)阅读下列材料:
每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夺情况,他们为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
请结合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叙述,体会恩格斯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11.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的重要语句:征服者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相对照,不难发现两者存在共同原因,即是适应比较高的经济情况。21世纪教育网
答案:北魏孝义市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实行新的制度。第二,迁都洛阳。第三,学习汉族先进经济文化政策。三个方面说明北魏孝文帝主动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了本民族的汉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创新题)你知道吗?北魏政权后来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不久,东魏又被北齐代替,西魏则被北周代替。北齐和北周两个政权以黄河为界,东西相对峙,最终北周灭掉北齐。对此,《新编中国史话》中有这样几段描述:北齐初,(齐文宣帝)高洋曾问汉族士大夫杜弼;“治国当用什么?” 杜弼说:“鲜卑人只会骑马坐车,治国当用汉人。”高洋听后,不久就把杜弼杀了。甚至他的太子高殷也因受汉的熏陶,就认为是得了“汉家”,几乎被废掉。北齐末,(齐后主)高纬又大杀汉族官吏……这样,北齐政权日益鲜卑化,鲜卑语也渐流行。
(北周的奠基人)字文泰是鲜卑人,重用(汉人)苏绰制定的制度,苏绰对汉族统治者的治国经验力。以总结,奏上“六条诏书”。字文泰下令官吏学习,并颁行全国实行。北周后期,周武帝解脱了鲜卑旧俗,真正接受了汉文化的优秀部分。
读了这两段材料,请你分析一下,北齐与北周的统治政策有什么不同?哪一方的政策继承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你认为他们实行的不同政策与后来北周灭掉北齐有什么关系?
12.北齐屠杀汉人实行鲜卑化,而北周重用汉人,采取汉族先进制度。北周。北齐实行鲜卑化,是历史的倒退,而北周继续推行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国力日渐强大,最终灭掉北齐。
13.阅读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后将下列图示中空白填上:
13.上: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下:东晋 宋 齐 梁 陈
14.阅读下面材料(北魏群臣的一场争论):
……燕州刺史穆 进日:“移都事大,如臣愚见,谓为未可。”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理。” 日:“……四方未平,九区未定。以此推之,谓为不可。征伐之举,要须戎马,如其无马,事不可克。”高祖曰:“卿言无马,此理粗可。马常出北方,厩在此置,卿何虑无马?令代(代城)在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 日:“臣闻黄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昔圣王不必悉居中原。”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 —出自《魏书》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中君臣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依据材料,概括穆 持反对意见的理由,高祖对此是如何驳斥的?
(3)这次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14.(1)是否迁都。(2)穆罴的理由:天下尚未安定;缺乏战马;黄帝定部颈鹿。高祖认为:北方产马,代城地处僻远。皇帝后来曾迁都河南,故北魏也应迁都。(3)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共18张PPT)
北方民族大融合
目录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探究活动
课堂练习
退出
北魏孝文帝改革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下一页
1、原因:中原王朝招抚或强迫内迁
2、主要的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
3、消极影响:民族矛盾加剧,战乱频繁
4、积极影响: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下一页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 魏。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返回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下一页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迁都洛阳
下一页
洛阳龙门石窟
返回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下一页
语言: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改易服饰
下一页
学习汉语
下一页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请用现代文解释以上文字,指出这一措施的历史作用。
改用汉姓
刘
独孤
贺
贺赖
陆
步六孤
穆
邱穆陵
长孙
拔拔
元
拓跋
汉姓
鲜卑姓
下一页
与汉族通婚
下一页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返回
探究活动
返回
活动主题:找找我们身上的异族特征 活动背景:中华民族是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的带有其他民族的特征。不信你就找找看! 活动安排: 1、搜集各民族包括历史上的民族的相关资料,找得越多越好。 2、根据这些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民族融合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
课堂练习
1、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
下一页
C
课堂练习
3.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D
返回
B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山东临沂太平中学 王善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大屏幕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教师引导: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 的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展示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图片)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课件动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5、(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跃作答)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
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
(学生答后)继续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小两组竞相回答,)
A、(从地理环境看)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②而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B、(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②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C、(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②而在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9、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讨论作答)
孝文帝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且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10、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学生看书自学)
11、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依次显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2、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你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请一位同学用鼠标在屏幕上的具体措施上用彩色线标出来)(课件依次显示缩句)
(通过动手缩句游戏,教给学生理解记忆的方法)
13、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回答)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4、问: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学生答略)继续问: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15、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呢,还是有其它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呢?
(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作引导)
(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揭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孝文帝推行改革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6、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具体分裂情况如何呢?(课件展示北朝更替示意图)
三、内容总结,回到现实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现在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到哪里去了吗?(生高兴地答:明白)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去吧!
四.比试 比试(课件动态显示)
1、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5.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在学生评价后指出: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
6.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
(教师引导: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通过做此题,让学生明白:现在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仍然存在。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屏幕显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今天我们应该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
或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各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课件放映歌曲:《和谐乐章》)
在歌声中,学生慷慨激昂,展现祖国未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