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宾、爆”等14个生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
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
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聚焦“阅兵式”这个场面,学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准备:
1.
开国大典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影像资料。
2.
ppt制作。
第一课时
视频导入,检测字词。
1.视频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20秒左右)
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典礼。
同学们,刚刚我们在视频里看到的就是当年那激动人心的场面。画家董希文也曾创作过一幅油画作品,名字为——《开国大典》。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一起走进为迎接新中国诞生而举行的这场典礼,去感受那一刻的隆重与盛大。
检测字词
师:这篇课文要求会写的生字词比较多,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听写几组词语,看看同学们的字词自学得怎么样?请大家准备好听写本和笔,端正坐姿,准备听写:
(一组词报两遍)
第一组:政府、汇集;第二组:爆发、排山倒海,旗帜;第三组:完毕、阅兵式,隆隆声;第四组:高潮、次序
写好后,请同学们拿着红笔,对照屏幕认真检查,圈出错字,在一旁订正两遍。
二、梳理课文,概述场面。
1.默读课文,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在表格中梳理开国大典的过程。
时间
早上六点到正午
下午三点整
接着
接着
宣读公告完毕
傍晚
晚上九点半
场面
(活动)
群众入场
举行典礼
庄严宣告
升旗
鸣礼炮
宣读公告
阅兵式
群众游行
游行结束
师:字词检查完了,现在我们回到课文,课文是如何描写开国大典的过程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找一找这个时间人们的活动。
2.全班交流
师:找好了吗?跟着老师一起来看看,课文写了开国典礼上的哪些场面和活动。我们一起借助表格的形式,来进行梳理。
师:早上六点钟起到正午,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入场;
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着升国旗、放礼炮;接着,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傍晚,热闹的群众游行;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结束游行。
借助表格,说一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师:现在,让我们看着表格,一起说一说开国大典的全过程吧:
早上六点起,群众就开始入场了,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下午三点整,典礼正式开始,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是升国旗、放礼炮,接着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了。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引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群众游行开始了,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同学们你们看,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借助时间词,我们很快就能找到开国大典上的场面与活动;
三、品读语言,感受气氛。
1.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
师:这一场盛大的典礼,持续了整整一天,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是热烈和庄严的气氛。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热烈和庄严,在一旁批注自己的感受,再练习朗读。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开始读书批注。
2.体会典礼上宣告的庄严与雄伟。
师:我们先来看看举行典礼时的这一场面描写(师范读):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同学们,从“庄严”,“雄伟”我们可以体会到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中国人民彻底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近百年的半殖民统治,从此真正站起来了的那种发自心底的庄重与激动。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终于摆脱压迫和剥削,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时那种兴奋和自豪。
“一齐欢呼”“一齐欢跃”,这样的描写也让我们感受到现场的热烈气氛。
师: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通过朗读再来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师示范朗读)
4.师:同学们一定也关注到了描写阅兵式群众表现的这两句(师范读):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师:“两个半钟头”“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从这样的一些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人们无不为有这样威武的人民军队而感到自豪,无不为能看到这样壮观的阅兵式而感到震撼。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让这热烈的场面再一次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一起来感受当时氛围的热烈。
我们再来读句子。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师:对会场布置的这两处描写,两边高高挂起的“八盏大红宫灯”和迎风招展的“八面红旗”那鲜艳的色彩营造出了会场喜庆、热烈、壮观的气氛。从“人的海洋”“海上的波浪”这样的词句中,我们仿佛就能看到了会场上激动的人们在不停挥舞红旗的样子。
5.师:
接下来,让我们用朗读再来感受这典礼的盛大与隆重,人们的激动与欣喜吧!(师带读)
四、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在家继续听写本科要求写的其他生字词进行巩固。
同时,继续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典庄严、热烈的气氛。作者是怎么写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在书上做批注,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把你的批注和感受和其他同学分享。
我们下节课再见!
9《开国大典》教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宾、爆”等14个生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
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
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聚焦“阅兵式”这个场面,学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准备:
1.
开国大典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影像资料。
2.
ppt制作。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回顾热烈庄严的场面,朗读相关语句。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读课文中一些描写大典场面的语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开国大典热烈、庄严的气氛。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句子!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二、聚焦阅兵,学习写法。
1.
聚焦阅兵,探究写法。
师:回到课文,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热烈、庄严的场面的呢?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学习最精彩的阅兵式这一部分!
请你读读阅兵式的部分,想一想课文是如何描写阅兵式这个场面的,圈画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批注。
同学们可以按下暂停键,开始默读批注。
2.
聚焦阅兵式,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1)聚焦阅兵式,学习什么是“面”的描写。
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师:(朗读句子)“由东往西,缓缓进场”,你发现了什么?这是写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有序、整齐的情节,作者是以很远的视角对受阅部队整体、概括的描写,也叫“面”的描写。
聚焦阅兵式,学习什么是“点”的描写。
师:随着镜头的拉近,作者给每个方阵都来了一个近景和特写镜头。我们来看:
开头,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师:“开头,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海军以服装突出视觉的美感。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师:“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步兵,突出了“齐步并进”的脚步一致。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炮兵,则描写了炮的种类多。那么,接下来,你又有什么发现?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者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这是“战车和人”的组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又是骑兵“马和人”的组合。每一个方阵都是那样的整齐,每一支队伍都是那样的威武。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连呼吸都要屏住,被他们的气势所影响了呢?“当战车师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主席台前,海军陆军空军汇聚一堂,这场面,庄严威武,让全世界看见中国真正的强大。在这里,作者细腻描写了每个方阵的特征,展现出了各个方阵的风采。这样对各方阵特征、风采的详细描写,也叫“点”的描写。
聚焦阅兵式,学习“点面结合”。
师:同学们来看,作者在写阅兵式时,是先从整体写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整齐威武的情景,这是“面”的描写。之后再用“点”的细节描写,展示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各个方阵的风采。这样“点面结合”,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各个队伍的特色,产生了深刻印象。
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些句子,仔细感受。
3.自主探究,交流巩固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场面也用到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是怎么写的?请你找一找,并在书上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作者描写举行典礼时的场面,也用到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qú)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niǔ),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这一场面中“面”的描写是群众的表现,“点”的描写则集中在毛主席身上。
升国旗时,“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niǔ),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是“点”的描写,通过描写毛主席亲自(点PPT)按动电钮的动作细节,让我感受到这一次升旗仪式的重要和庄严。“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这是“面”的描写,两个“一齐”(点PPT),写出了现场是多么壮观,群众内心是多么激动和自豪,那一刻是多么庄严、肃穆。这样点面结合描写场面,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师:同学们,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场面,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课后,大家还可以把自己的批注和感受与其他同学分享。
三、迁移运用,练写场面。
1.拓展阅读:《长安街——狂欢奔腾的河》
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繁荣、昌盛。2001年7月14日,中国申奥成功,国人一片沸腾!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拓展阅读《长安街——狂欢奔腾的河》,找一找哪些是“点”的描写,哪些是“面”的描写,现场气氛如何?并批注下你的感受。
千万颗激动的心向着这里,千万缕喜悦的涓流汇向这里。7月13日深夜的长安街,如同一条狂欢奔腾的河。
“北京!奥运!”“祖国!万岁!”奔腾不息的人流在欢呼,汽车喇叭在鸣响,街北的呼喊和着街南的回应,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从复兴门到六部口,从建国门到王府井,从东往西,从西往东,火树银花辉映下的长安街,车如河水人如潮涌。(面)
窗外缓缓的车流中,一辆红色桑塔纳车身贴上了醒目的美术体字样:“2008,向前!”车的前盖贴上了两尺见方的“红双喜”。离这台车不远,一位司机乘堵车的工夫,把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巨幅标语缠在了车身上,车一开动,立刻引来周围人群的欢呼。
所有的车辆几乎都打开了车窗,车里的人各出奇招,表达难以抑制的欢喜。有的将手伸出窗外,手中的国旗迎风飘扬;有的大半个身子探出窗,鼓着腮帮子使劲吹着悦耳的喇叭;有的更加“放肆”,干脆坐到了车顶上,骄傲地挥舞着彩旗、上衣;有的一时没找到合适的旗帜,撑开彩色的伞具,反倒别具一格。他们的举动总是招来满街喝彩。车流中,一位身材高挑、穿红色连衣裙的女青年站在汽车天窗中,迎风挥舞着一面鲜艳的国旗。公共汽车里乘客高喊:“胜利女神!胜利女神!”(点)
师:“奔腾不息的人流在欢呼,汽车喇叭在鸣响,街北的呼喊和着街南的回应,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火树银花辉映下的长安街,车如河水人如潮涌。
”“所有的车辆几乎都打开了车窗,车里的人各出奇招,表达难以抑制的欢喜。”从这样的“面”的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申奥成功后,长安街上的人们无比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
师:从“把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巨幅标语缠在了车身上”“鼓着腮帮子使劲吹着悦耳的喇叭”“坐到了车顶上,骄傲地挥舞着彩旗、上衣”“撑开彩色的伞具”这样的点的描写中,又能感受到不同的人面对申奥成功时有不同的表现,他们用不同的行动表达着同样的喜悦和激动。
2.点面结合练笔。
(1)观看视频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课文和拓展阅读学习和巩固了“点面结合”写场景的方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播放70周年阅兵片段30秒左右,不能超过一分钟),大家一边看一边仔细观察,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你会选择哪几个点来进行细致描写?
交流:
师:刚才的视频里我们看到的是建国70周年阅兵式场面,现场气氛与开国大典一样,庄严、热烈、喜庆,我们可以模仿阅兵式的写法,先从整体上介绍整个队伍的情况,再抓住具体的方阵的不同特点,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试着写一段话来描述视频中的场面。
写完了,在课后,可以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四.全文总结。
师:跟随《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我们回到了1949年10月1日那个令人难忘的典礼现场,感受到了现场的庄严、热烈。同时,通过聚焦阅兵的场面,学习了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以后,我们还需在阅读和习作中反复练习、加以运用。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