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探究,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和结论
A
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说明硫酸过量
B
将少量NaOH固体投入稀硫酸中
溶液温度升高,说明中和反应放热
C
向NaOH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溶液由红色刚刚变成无色,证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D
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CuO粉末
生成蓝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过量
A.?A???????????????????????????????????????????B.?B???????????????????????????????????????????C.?C???????????????????????????????????????????D.?D
2.如图所示是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pH的变化图象,下列说法正(
??)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B.?图中b点时,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D.?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到硫酸溶液中
3.一定温度下,向含有适量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盐酸,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点时溶液的pH最大??????????????????????????????????????????B.?N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M点时溶液呈红色??????????????????????????????????????????????D.?P点时,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二种溶质
4.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5.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pH=7,则(??
)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
C.?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不变????????????????????????????????????????D.?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不变
6.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对反应前后烧杯中溶液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氯离子减少?????????????????????????B.?钠离子增加?????????????????????????C.?酸性减弱?????????????????????????D.?温度升高
7.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Na2CO3+2HCl=2NaCl+H2O+CO2↑??????????????B.?2NaOH+H2SO4=Na2SO4+2H2O
C.?CO2+2NaOH=Na2CO3+H2O?????????????????????????D.?Fe+CuSO4=Cu+FeSO4
8.如图,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对该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温度计读数持续上升???????????????????????????????????????????B.?测其
pH
逐渐变小
C.?溶液呈红色时,反应没发生????????????????????????????????D.?溶液呈无色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有氯化钠
9.芋艿(俗称毛芋)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厨房中的物质止痒效果最好的是(
)
A.?食醋????????????????????????????????????B.?料酒????????????????????????????????????C.?纯碱????????????????????????????????????D.?食盐水
10.下列关于酸和碱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酸碱的反应要放出热量???????????????????????????????????????B.?酸碱的反应一定有盐生成
C.?酸碱的反应一定有水生成????????????????????????????????????D.?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pH=0
11.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
NaOH
溶液,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B.?
C.????????????????????????????????D.?
12.将a%的氢氧化钾溶液b克和b%的硫酸溶液a克混合,下列物质不能与这种混合液发生反应的是(?
)
A.?氧化铜粉末?????????????????????????B.?盐酸?????????????????????????C.?氢氧化钠固体?????????????????????????D.?氯化钡溶液
二、填空题
13.如图是将盐酸滴人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从图中可看出该反应的微观本质是________和________反应生成水分子的过程。
14.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给大家变了一个魔术——使“水”变色的杯子。操作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老师揭秘:“空”杯子底部事先涂抹了某种无色液体,无色的“水”是事先用两种无色溶液混合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杯内涂抹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溶液。
(2)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___。
(3)最终溶液为无色,能否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15.用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可以测定未知溶液的质量分数,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模糊的稀盐酸,某同学为了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称量,然后往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质量忽略不计),重新称量;
②往上述锥形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紫色时,停止滴加,再次称量,数据如下表:
锥形瓶
锥形瓶+稀盐酸
锥形瓶+反应后溶液
质量(克)
35.5
55.5
80.5
(1)若要配制500克16%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________克;
(2)本次实验中,实际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________克;
(3)请通过计算确定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另有同学做了同样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于是用精密pH试纸测得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的pH为8.2,则他测出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造成这一偏差的原因是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16.实验室有一瓶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展开了系列探究。
【实验操作】用试管取6毫升氢氧化钡溶液,往试管中加入6毫升稀盐酸,等分成两份。
(1)【实验证明】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2)【继续探究】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于是往混合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发现变红色,溶液呈酸性,这不能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讨论后,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对照实验方案,将步骤补充完整。
①将另一份混合液加入甲试管中;
②乙试管中加入3ml同浓度稀盐酸和3ml蒸馏水;
③向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且足量的锌,并迅速套上气球。
能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
(3)从微观上分析: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硫酸呈酸性,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结合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可产生沉淀,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及碱的化学性质解答。
【解答】A、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硫酸钠,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硫酸钠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说明硫酸过量
,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将少量NaOH固体投入稀硫酸中,溶液温度升高,不能说明中和反应放热
,不符合题意;
C、
向NaOH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
溶液由红色刚刚变成无色,证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符合题意;
D、氧化铜不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分析,该实验过程中溶液pH由大于7减小,所以是将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当溶液pH大于7,说明碱有剩余,pH小于7,说明酸有剩余,pH等于7,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解答】A、
图中a点pH大于7,说明碱有剩余,则该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不符合题意;
B、
图中b点时,pH=7,说明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符合题意;
C、
图中c点pH小于7,所示溶液呈酸性
,不符合题意;
D、
该实验过程中溶液pH由大于7减小,所以是将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时放热,温度最高点为恰好完全反应分析。
【解答】A、N点为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pH=7,M点为氢氧化钠未反应的点,pH>7,M点pH最大,符合题意;
B、
N点温度最高,表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M点为氢氧化钠溶液,加入酚酞溶液呈红色
,不符合题意;
D、
P点为酸过量,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生成的氯化钠和剩余的氯化氢,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根据图像中pH变化情况确定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中,再由图像中各点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情况确定溶质成分分析。
【解答】A、
图中a点所示溶液为部分盐酸发生反应,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HCl
,不符合题意;
B、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中,二者会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符合题意;
C、图中c点所示溶液成分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会变红,不符合题意;
D、由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知,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盐酸的烧杯中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及反应中二者的质量关系分析。
【解答】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质量比为40:36.5,
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pH=7,则
A、
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错误;
B、
混合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正确;
C、
混合后有水分子生成,总数变大,错误;
D、
混合前阳离子有氢离子,混合物氢离子变成水分子,阳离子总数减少,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及现象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氯离子不变,符合题意;
B、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钠离子增加,不符合题意;
C、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成水分子,所以酸性会减弱,不符合题意;
D、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放热,所以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与水)。
【解答】A: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为复分解反应,故A错误;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钠(盐)和水,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水,不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故C错误;
D: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铁和铜,属于置换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8.【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过程进行分析,中和反应放热,溶液的
pH会发生变化。
【解答】A.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时放热,温度计读数上升,到反应结束后再慢慢恢复到原来温度,不能持续上升,不符合题意;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
pH
会逐渐变小,符合题意;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在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要先变浅再消失,所以溶液呈红色时,也在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
D.盐酸过量溶液也呈无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
A
【解析】【分析】
中和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复分解反应的一种,是酸和碱互相交换组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但是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解答】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沾上它会奇痒难忍,止痒最好是加酸性物质;
A、食醋是酸的溶液,可以止痒;故A正确;
B
、料酒主要成分是酒精,是中性的;不可以中和碱性物质,不能止痒;故B错误;
C、纯碱是碳酸钠,其溶液呈碱性,不可以中和碱性物质;故C错误;
D、食盐水是中性溶液,不可以中和碱性物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
10.【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呈中性溶液p
H=7分析。
【解答】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呈中性,pH=7;
故答案为:D。
11.【答案】
B
【解析】【分析】中和反应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H?O)和盐。
【解答】该反应的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
NaOH
溶液,溶液的pH变化情况为:pH
<7pH
=7pH
>7;故A错误;
B、由反应方程式可知,NaCl刚开始没有,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增加,当HCl消耗完后则不再生成;所以NaCl的质量是先增加后不变;故B正确;
C、加入的NaOH溶液,所以水的质量会一直增加,并且刚开始时是HCl溶液,本身含有水,所以水的质量不会从0开始增加;故C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没有沉淀、气体的出现,所以溶液质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步骤在于计算“将a%的氢氧化钾溶液b克和b%的硫酸溶液a克混合”后的溶液是酸性溶液还是碱性溶液。若是碱性溶液,可以与盐酸反应,若是酸性溶液,可以与氧化铜粉末、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钡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解答】设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x,
2KOH+H2SO4=Na2SO4+2H2O
112?
?
?
?
98
b×a%
?
?
x
112/98=b×a%/x
x=98/112×ab%
故反应后硫酸有剩余。
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硫酸钾和硫酸,氧化铜、氢氧化钠均能与硫酸反应;氯化钡既能与硫酸反应,又能与硫酸钾反应。只有盐酸与硫酸钾与硫酸都不反应.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3.【答案】
(1)HCl+NaOH=NaCl+H2O
(2)H+;OH-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2)根据酸和碱的反应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分析。
【解答】(1)该反应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
;
(2)该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故答案为:(1)
HCl+NaOH=NaCl+H2O
;(2)
H+
;
OH-
。
14.【答案】
(1)氢氧化钠
(2)NaOH+HCl=NaCl+H2O
(3)不能;酚酞试液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均呈现无色
【解析】【分析】根据酚酞为无色溶液,遇碱性溶液可变红,遇中性或酸性溶液呈无色分析。根据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分析。
【解答】(1)“空”杯子底部事先涂抹了某种无色液体,加入“水”后变红,继续加入“水”又变无色,则说明该反应是酸碱的中和反应,借助酚酞遇碱变红,再加酸后又变成无色的性质,所以“空”杯内涂抹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2)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物质可以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3)酚酞遇中性和酸性溶液都呈无色,所以最终溶液为无色,不能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
三、解答题
15.【答案】
(1)80
(2)25
(3)解:设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x,氢氧化钠的质量=25g×16%=4g
NaOH+
HCl=NaCl+2H2O
40
36.5
4g
x
??
解得:x=3.65g
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18.25%
(4)偏大;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总质量,可以计算得到溶质的质量;
(2)锥形瓶中稀盐酸和加入的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反应中无气体生成,从记录数据的表格中可以得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3)根据表格数据先计算出锥形瓶中稀盐酸溶液的质量,根据反应中氢氧化钠的质量计算出HCl的质量,再计算出溶质质量分数;
(4)当加入的氢氧化钠质量偏大时,计算得到的HCl质量也会偏大,所以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将偏大。
【解答】(1)若要配制500克16%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00克×16%=80克;
(2)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80.5克-55.5克=25克;
(4)当加入的氢氧化钠质量偏大时,计算得到的HCl质量也会偏大,所以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将偏大。所以质量分数偏大,造成这一偏差的原因是: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
故答案为:(1)80;(2)25;(4)偏大;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OH-
(2)乙组气球比甲组大。(或乙组产生气泡比甲组快)
(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2)根据等量酸产生氢气质量相等分析;
(3)根据中和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分析。
【解答】(1)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变红,加入酚酞不变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根离子;
(2)甲试管中盐酸被氢氧化钡中和一部分,所以与锌反应产后氢气会少,所以
能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
乙组气球比甲组大
;
(3)
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故答案为:(1)
OH-
;(2)
乙组气球比甲组大
;(3)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