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上第二单元《语文园地》2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上第二单元《语文园地》2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4 20:55:39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册园地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并结合读过的文章,在交流中进一步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
结合自己的习作,说一说在描写场面时,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的,从而加深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
了解什么是反复的写法及其好处。
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并结合读过的文章,在交流中进一步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
难点:结合自己的习作,说一说在描写场面时,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的,从而加深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这是两位同学的书写作品。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分别好在哪里呢?
二、书写提示
师:让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吧。
生:我发现这两幅作品的书写格式不同,左边的作品写的是一首诗,是从右往左竖着写的,古人就是这样书写的,右边的作品是一封信的节选片段,是横着写的。
生:我还发现,诗的题目居中,每句诗的首字在同一直线上,各句尾字也在同一直线上,标点符号占一字。横写的作品,首行起首字应该空两格再书写,每行最左边和最右边的字应在同一竖直线上。这样的布局非常整齐美观。
生:我也有同感,而且我还发现,无论是横写还是竖写,上下都留有空白,落款的字都略小,这样看起来更和谐。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两幅作品不仅布局合理,而且整齐美观,那我们如何写出这样一幅漂亮的书写作品呢?来听听这两位同学给我们提出的书写建议吧!
生:我们的书写要正确,不要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写完一幅作品,要仔细检查,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生:我们书写作品的时候,先看看要书写的内容,要做到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的时候,笔画和字之间虽不一定相连,但要笔意贯通,看上去一气呵成,而不是各管各的,用互不相干的每个单字硬凑成文。
师:说的真好。我们在书写时,首先要坐姿端正,写前先布局,写时写规范、写正确,写完认真检查,精益求精。你们看,这是两位同学的作品,行款整齐,布局合理,文字优美。让我们为他们点赞吧!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刻苦练习,一定能写出漂亮的书写作品。老师期待着更多同学们佳作。
三、日积月累
1.朗读句子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日积月累,首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先听老师读一遍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师: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吧,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句子
师: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同学们读懂这些句子了吗?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的见解吧。
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是:(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为国家大事贡献我全部的心力,一直到死为止。
师:是的,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明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志向。像诸葛亮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敬爱的周总理、两弹元勋邓稼先等等。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而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这让我想到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抵御倭寇……他们都是爱国英雄。
师:是的,中国的历史上,正是由于无数英雄的付出,才成就了如今的中国。正是因为他们用生命守护着每一寸土地,不让人分毫,才保住了祖国的疆土,正如抗金名臣李纲在《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七》所说——“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而爱国诗人陆游在病中,仍不忘国家,如何理解“位卑未敢忘忧国”呢?
生:“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尽管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写下很多诗歌,他在临终前还心系祖国统一,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表现了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背诵日积月累
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这些句子,下面请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这些句子。请自己尝试背诵吧!
鞠躬尽瘁,(
)。——诸葛亮
捐躯(
),视死(
)。——曹植
祖宗疆土,(
),(
)。——李纲
位卑(
)。——陆游
4.拓展延伸
师:像他们这样的爱国英雄还有很多,他们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师:同学们,课后请大家运用本节课学习的书写方法,把日积月累默写出来吧。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再见!六上《语文园地二》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并结合读过的文章,在交流中进一步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
结合自己的习作,说一说在描写场面时,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的,从而加深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
了解什么是反复的写法及其好处。
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并结合读过的文章,在交流中进一步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
难点:结合自己的习作,说一说在描写场面时,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的,从而加深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三)教学过程: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将开启语文园地二的学习,你准备好了吗?
一、交流平台
首先,我们来进行第一个学习活动:交流平台。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这四篇课文,重温了峥嵘岁月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感受了革命先辈的激情与热血。其中有的课文写到了大的场面,如狼牙山上的激烈战斗、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都让我们印象深刻。课文在写这些场面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还记得《开国大典》这一课吗?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场面描写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这一写法的吧!
(课文片段)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开国大典》一课写阅兵式的场面时,既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那种整齐威武的情景,又注意通过细节展现各个方阵的风采。“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有机结合,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各个队伍的特色。
(课文片段)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还有《狼牙山五壮士》的这一场面,既从整体上概述了五位战士是如何御敌战斗的,又通过细节描写了五位战士战斗时的不同神态和动作。点面结合的运用让英雄群体形象更丰满,个体形象更突出。
其实,点面结合的写法很常见,在平时的阅读中,你是否也读到过这样的场面描写呢?
师:这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一段话,生1读: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生2:文段既从整体上描写了人民群众怀着沉重的心情等待周总理灵车的场面,又通过不同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细节展现了每个人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深切怀念和沉痛哀悼。
在写《多彩的活动》这篇习作时,很多同学就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把场面描写得生动又具体,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生1读《激动人心的拔河比赛》片段)比赛还没开始,场上就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同学们脑门上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一粒一粒往下掉。哨声吹响,比赛正式开始。双方选手互不相让,一个个铆足了劲儿,脸颊涨得通红,像京剧里的脸谱。大家的头发像被大雨淋过,湿得能挤出水来,衣服吸满汗水,紧紧地贴在身上。我们班队伍最前面的同学眉头紧锁,眼睛死死地盯着小红旗不放,双手牢牢抓住绳子拼命向后拉。中间的那名队员手磨破了,鞋踩掉了,仍在坚持。站在最后的同学利用体重的优势,把绳子紧紧地绑在腰上,身体往后倒,丝毫不害怕摔跤。拉拉队已经疯狂了,他们一边嘶吼着:“加油!加油!”一边手舞足蹈地做出拉绳子的动作,仿佛他们也加入了这场扣人心弦的拔河比赛。
生2:这位同学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从整体上描写了拔河比赛紧张的气氛,又通过三位选手和拉拉队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写出了比赛战况的激烈,令人心潮澎湃。
(生3读《朗诵比赛真多彩》片段)比赛开始,女领诵先用抑扬顿挫的优美诗句完成了领读。随着一句充满豪情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男领诵激昂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大家的耳畔。我们瞬间受到了鼓舞,一起将气息与情感充分地融入齐诵,铿锵有力的语言配上欢呼、跳跃等富有童趣的动作,给评委和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的完美盛宴。紧接着,最难的方阵轮诵来了。不知怎的,刚才潮水般的掌声似乎激发了大家的士气,我们竟快速而整齐地将队形变换为小组,同学们互相用柔和但坚定的目光提醒对方何时起立表演,何时退回原位。每个人都将表演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没有任何差错。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心中装满了大家。
生4:这位同学也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先通过领诵同学的细节写出了他们在赛场上出色的表现,再从整体上描写了所有同学全力以赴、倾情演出的场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班集体在朗诵比赛时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精神。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关注整个场面,又能按一定的顺序细致地描写个别人物,就能让文章更富有画面感。
词句段运用
1.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活动:词句段运用。我们先来看第一项: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学们,请读读这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第一句中的“只听见”和第二句中的“是那么”分别出现了两次。
师:没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请你们读一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生1读)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同学的发言!
生2:老师,我认为第一句的两次“只听见”更突出了升国旗鸣礼炮时全场肃穆的气氛,在这个神圣而庄严的时刻,人民群众望着冉冉上升的国旗,没有发出一点儿声音。而第二句的表达效果则没有第一句这么强烈。
师:下面我们再对比着读读这两句,体会一下吧!
(生3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听听这位同学的感受!
生4:第一句中的两次“是那么”更突出了草原上的空气特别清新,天空特别晴朗,更能抒发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而第二句的表达效果和情感则没有第一句这么强烈。
师:类似这样的句子,在我们学过的很多课文中都出现过,比如《慈母情深》中就有这样一句: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作者三次连用“我的母亲”,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5:写出了自己看到母亲辛苦工作后心灵受到的强烈震撼,作者在这一刻长大了,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表达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爱。
师小结:是啊,当我们根据表达的需要反复运用同一个词语,可以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能够更加鲜明地表达情感,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
2.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项内容。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
不用说来表达,那用什么词语代替呢?快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生1读)
①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②“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生2:这两个句子分别用“赞叹”、“婉言谢绝”这两个与说有关的词语代替了“说”,第一句表达了赞美之情,第二句则表现我委婉地拒绝了伙伴的邀请。这样一来,就能更生动地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
师:同学们,生活中表示说的词语还有很多,开动脑筋,你还能想到哪些词?
生3:用一个字表示说:讲、问、答、喊、叫、吼、曰、论……
用两个字表示说:商议、赞叹、责备、告诉、嘀咕、质问、回答、谈论、讲解……
用三个字表示说:打圆场、咬耳朵……
用四个字表示说:窃窃私语、唠唠叨叨、娓娓道来、交头接耳、异口同声……
师:同样是表示说,这些词却能将表达的情感,说话的语气生动地表现出来。对于不同的语境,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些词语,那么在表达说时就显得丰富而多变了。
下面,请看看这两句话,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4读)
③“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④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生5:我发现这两句话用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代替了“说”。
师: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不用与说有关的词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等描写也能表达
“说”的意思。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小试牛刀,运用刚刚学习到的方法改写下面这句话,写“说”却不用“说”。
原句:这幅画构图精巧,用色精美,他说:“实在太好看了!”
我们可以用其他表示“说”的词语来代替“说”
改写1:这幅画构图精巧,用色精美,他赞不绝口:“实在太好看了!”
我们可以用人物的动作来代替“说”
改写2:这幅画构图精巧,用色精美,他竖起大拇指:“实在太好看了!
我们还可以用人物的神态来代替“说”
改写3:这幅画构图精巧,用色精美,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实在太好看了!”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下面这句话可以怎样改写呢?课后请大家也仿照例句练一练,写完以后,记得相互交流、评价噢!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原句:爸爸又要出差了,她难过极了,伤心地说:“爸爸,我盼着您早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