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2.理解小说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理解小说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方法。
4.仿写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片段。
5.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2.理解小说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理解小说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方法。
4.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课时安排】2课时
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
1课时
《回乡偶书》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回乡偶书》(其一)
课前导入,思乡古诗我知道。
谈话导入,同学们知道哪些思乡的古诗呢?
学生积极回答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引出课题《回乡偶书》
1.[第一次范读]【背景音乐】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纠正字音,再朗读。在这首诗中有一个字的读音要注意,这个字在诗中正确的发音是shuāi,请同学们注意读准字音,我们一起正确朗读这首诗。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了解作者贺知章
学习古诗,要先了解其作者,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号四明狂客。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后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咏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写景诗,描写春天所见景致,而《回乡偶书》在刚才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淡淡的思乡情绪,接下来,我们了解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了解故事背景
贺知章是唐代诗人,在风华正茂的年纪贺知章高中状元,远离家乡,入朝为官。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归乡的他乡音未改,但所见皆已物是人非,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回乡偶书》共两首,我们今天学习《回乡偶书》其一。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读古诗,知大意,悟诗情。
1.全班朗读古诗
2.解诗题:诗题《回乡偶书》的意思是:诗人回到家乡后偶然所写的诗文,其中“偶”字运用巧妙,传达了“诗情不是刻意而为”,所写皆是内心真情实感。
3.解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又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家乡阔别五十余载,我说话的口音虽未曾改变,但两鬓却早已斑白。)
儿童相见不相识,(小路上见到玩耍的孩童,儿童们看见如此陌生的面孔,并不认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笑着询问: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呀?)
4.悟诗情:
师问: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并结合自己以往读思乡类古诗的经验,说说自己从这首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
5.学生思考,关注诗词关键词,体会作者情感。
(生1:少小与老大一词,形成对比,写出了诗人离家时间之久,在背景资料中介绍,贺知章离开家乡五十多年,我读到了诗人时隔这么久才又回到家乡心中有无限的感慨。)
(生2:我在“乡音未改”一词中读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无论漂泊何方,离家多久,家乡的口音都未曾改变)
(生3:儿童“笑”问,道出诗人心中伤感的一面,五十余载家乡依然物是人非,诗人虽乡音未变,但却勾起游子无限伤感,久客伤老的淡淡惆怅,诗人并未回答孩童的提问,诗人的无限感慨就在隐藏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中。)
再读古诗,领会情感,加深印象。
1.请同学们体会贺知章心中无尽乡愁与淡淡伤怀,再朗读这首诗。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这首诗感情自然、真挚,从诗人自身和儿童两个视角抒发诗人的淡淡乡愁。师生配合朗读。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熟读成诵
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这首古诗,请同学们挑战,尝试背诵。
第一关:填空背诵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
,
鬓毛衰。
儿童相见
,笑问
。
第二关,难度升级,看翻译尝试背诵n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说话的口音虽未改变,但两鬓却早已斑白。)
,(儿童们看见如此陌生的面孔,并不认识)
。(笑着询问: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呀?)
第三关,最高难度,独立背诵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
。
,
。
理解与运用
这首诗就学完了,检验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提示,填上合适的诗句。
在《回乡偶书》一诗中,写出了诗人离乡之久,但却乡音未改的诗句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中“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儿童视角写出了诗人暮年回乡的无限沧桑感慨。
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一,我们读古诗,知作者,品诗句,悟诗情,课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作业,用同样的学习步骤,自学《回乡偶书》其二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老师总结: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化,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
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亮在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久别他乡的伤感,也有久别回乡的亲切。六上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2.理解小说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理解小说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方法。
4.仿写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片段。
5.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2.理解小说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理解小说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方法。
4.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课时安排】2课时
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
1课时
《回乡偶书》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交流平台】
课前回顾,说人物形象。
单元导读引入
我们刚刚学习完第四单元——共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借助表格回顾本单元三篇文章中的三个典型人物形象。
课题
主要人物
鲜明的人物形象
12《桥》
老支书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
13《穷人》
桑娜
勤劳善良、乐于助人
14《在柏林》
后备役老兵
厌恶战争、悲痛无奈
3.聚焦《穷人》一文,品读精彩片段,总结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结合语段,理解人物形象
关注人物描写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1.出示片段,提出问题,在
[片段一]
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片段二]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的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师问:同学们,在这两个片段中你发现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呢?这些描写刻画了桑娜怎样的形象呢?
2.学生回答。
3.老师小节:人物形象的刻画少不了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阅读小说时要留意这些描写,可以帮助读者很好的感知和理解人物形象。
出示片段,关注故事发展情节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出示片段,提出问题,猜片段,感受人物形象。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问:同学们,是《穷人》一文中的哪个环节?感受到怎样的桑娜形象?
学生回答。
老师小节:谢谢这位同学的分享,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小说的情节推进,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行为和思想随之产生变化,由此可见,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出示片段,感受环境描写中的人物形象。
1.出示片段,提出问题。
[片段一]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片段二]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师问:在环境描写中感受到桑娜怎样的形象?
2.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创设了典型环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同现实中的人物一样,总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中生活,成长的,因此,环境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从正面或是侧面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品质。
三、总结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精彩片段回顾,我们可以总结,读小说时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
(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品质。
【词句段运用】
一、话题导入,引出《三国演义》经典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1.老师直接导入。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板块【词句段运用】,阅读精彩片段感受人物形象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吧。先来看看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经典情节。
2.故事背景介绍
“温酒斩华雄”描述的是: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3.朗读片段,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4.第一次范读,强调字音。
(曹)操教(jiào)酾(shī)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5.提出问题:这个片段不过百字,却处处可以感受到关公的神勇之气,你有找到哪些描写呢?
6.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提示学生关注已学过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关注情节中的具体描写。
7.师小节:在“温酒斩华雄”的情节中巧妙的运用不同描写,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传神。8.学生再读,感受关羽跃然于眼前的鲜活形象。
二、学习下面的片段,寻找到解密文学作品中复杂心理活动的金钥匙。
1.出示《穷人》桑拿心理活动描写片段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学生发言,感受人物心理活动。
3.老师小结:所选片段中密集使用省略号和问号,将桑娜内心的矛盾与不安,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
2.出示《我的战友邱少云》片段
3.介绍相关资料
原文记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革命故事,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潜伏的茅草丛被敌人用燃烧弹打着,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起来,但是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壮烈牺牲。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阅读提示:抓住描写文段中“我”的感受的关键词,可以帮助你快速梳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
同学发表感受。
老师总结:两个片段,用不同方法刻画人物内心复杂变化过程,一个侧重于运用标点符号,第二个片段侧重于“我”的第一视角,真实地刻画内心痛苦的变化过程。
二、小试牛刀,写心理活动
1.提出小练笔要求
接下来我们小试牛刀,写一写自己生活中忐忑不安或是犹豫不决的心理变化过程。老师给同学们几个参考,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也可以选择自己想到的其他题材。
①自己做错了一件事,想要跟妈妈主动认错却又不敢;
②考试卷发下来了,想要知道自己的分数,却又迟迟不敢翻开试卷;
③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坚持下去?还是选择放弃?
学生创作:先选择自己有感触的场景,再说说经历事情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模仿前面两个片段的表达方法,动笔写出心理活动。
3.伙伴交流片段。
总结第一课时:本节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语段,学会如何进行小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学会如何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在关键描写处停下来,慢慢品读,用心领回,感受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