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习题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植树的牧羊人 习题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4 12: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语文
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
13.植树的牧羊人
慷kǎi(
)
帐peng(
)
废xū(
)
tān(
)塌
chóu(
)劳
硬lǎng(
)
liū

xiào
tàng

páo
chuō
tǎng
guǎ






fènɡ
fénɡ
zuó
zhuó
栋梁
拣择
倒塌
糟蹋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________地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2)这个“沙漠地上的创业青年”多年来坚持不懈,最终把一片________变成了万顷良田。
(3)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________,乐于探究。
A.慷慨   不毛之地   不耻下问
B.感慨
荒无人烟
刨根问底
C.感慨
荒无人烟
不耻下问
D.慷慨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D
4.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B.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向远处望去,他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C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这个孤独的老人添置了大约一百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由于开展了治沙工作,西北许多不毛之地渐渐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D.回眸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每个中国人无不为其取得的成绩而由衷叹息。
【解析】A.否定不当,应删去“没有”或“不”;B.语义重复,应删去“大约”或“左右”;D.搭配不当,应把“叹息”改为“赞叹”。
C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B.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C.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解析】A.“一千二三百米”表示约数,应删去句中顿号;B.不是祈使句,应把感叹号改为句号;D.选择问句的前一分句用逗号,应将第二个问号改为逗号。
C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至八段,完成7~9题。
7.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表现了“我”对牧羊人怎样的感情?(3分)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感动及深深的敬佩。
8.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3分)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告诉人们: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9.赏析句子。(4分)
(1)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分析描写方法)
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动作表现了牧羊人挑选得非常认真仔细,为下文种树做铺垫。
(2)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分析“我”的心理)
与前文“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形成对比,表现出“我”对牧羊人的好奇和好感。
10.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见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感受和评价。(120字左右)(6分)
例文:早晨,天还没亮,公路上就传来了“唰——唰——唰——”的声音,是谁这么早就起来了呢?是环卫工人在清扫路面。晚上,已是半夜,街面上又响起了“唰——唰——唰——”的声音。又是环卫工人在清扫路面。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环卫工人默默地打扫着街道,默默地带走了垃圾,奉献给城市洁净的环境。可谁知道,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辛苦呢?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张扬  拣择  热腾腾  源源不断
B.硬朗
账篷
光秃秃
不毛之地
C.废墟
敬佩
马蜂窝
刨跟问底
D.水渠
转悠
熏衣草
生机勃勃
【解析】B.帐篷;C.刨根问底;D.薰衣草。
A
3.综合性学习。(8分)
3月12日植树节来临之前,学校决定举行义务植树活动,请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标语。(2分)
示例:播撒一片绿色让世界更美,爱惜万千树木让你我同行。
(2)学校宣传栏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请写出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3分)
3月12日是植树节。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11日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共完成造林677万公顷。近年来,全民参与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等多种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不断推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
示例:2020年全国共造林6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3.04%。
(3)你到同学小明家邀请他参加学校的植树造林活动,小明妈妈认为植树会耽误学习,表示反对。请你劝说小明妈妈同意此事。要求:委婉得体,理由充分。(3分)
示例:阿姨,我是小明的同学,我们今天去参加植树活动,既能为地球添一份绿色,也能放松心情,减缓压力。生活张弛有度,才能更好地学习。请您允许小明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好吗?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
白了头发 绿了荒漠(原创题)
王锦涛
甘肃省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1981年,作为三北防护林前沿阵地,古浪县着手治理荒漠,对八步沙地区试行新的治理政策。漪泉大队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紧接着,同大队的贺发林,台子大队的郭朝明、张润元,和乐大队的程海,土门大队的罗元奎积极响应。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被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按照计划,第一年先治1万亩。6个老汉跑遍了附近和邻县的林场,只解决了一部分树苗,剩下的怎么办?他们在自家承包地种树苗。6个家庭40多口人全部上阵,第二年春天,几场风沙过后,活下来的树苗连三成都不到。“只要有活的,就说明沙能治!”“六老汉”没有灰心,转而采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终于提高了成活率。
沙漠离家远,“六老汉”吃住都在八步沙。他们带点面粉、干馍馍和酸菜,用几块石头支起锅。在沙地挖一个深坑,上面用木棍撑起来,再盖一些茅草,就是“六老汉”的家。经过10余年苦战,“六老汉”浇绿了4.2万亩沙漠。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白了。1991年、1992年,贺老汉、石老汉先后离世。后来,郭老汉、罗老汉也相继离世。如今,当初的“六老汉”中,四人走了,两人老了干不动了。
组建林场之初,“六老汉”就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石银山、贺中强、郭万刚、罗兴全、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相继接过了父辈治沙的接力棒,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现在,郭万刚的侄子郭玺等第三代人已加入治沙行列,守护八步沙的未来。
历经“六老汉”三代人38年的坚守,八步沙已从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六老汉”及其后人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7.5万亩荒漠得以治理,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8日)
示例:加点词语说明栽下的树苗成活率很低,突出了“六老汉”种树苗治理荒漠的艰难(3分)。
4.请说说你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3分)
5.画线句是对“六老汉”的“家”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他们的“家”?(3分)
示例:
“六老汉”的“家”其实不能算是真正的“家”,作者描写“六老汉”吃、住、用的简陋,表现了“六老汉”不畏艰苦、不怕劳累的精神品质(3分)。
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六老汉”三代人取得的成绩,请你通过这些成绩来谈谈文章的主题。(3分)【教材链接:见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
示例:通过这些成绩突出了文章中“六老汉”及其后人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拼搏奉献的精神,号召更多的人植树造林、奉献社会(3分)。
7.选文的题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3分)
示例:运用了对偶和对比的修辞手法(1分)。运用对偶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增强了韵味和感染力(1分);运用对比突出了“六老汉”为了绿化荒漠而牺牲自己青春的无私奉献精神(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