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及步骤。
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感受诗歌意境。
感悟诗中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感受诗歌意境。
难点:感悟诗中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普通人看雪,会赞叹道:'哎呀,这雪太美了.'而诗人看到了雪,会吟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绝世美句。通过阅读古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那么,如何学习古诗词呢?就让我们一同进入今天的学习。
展示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诗词并不陌生,甚至积累深厚的同学可以做到出口成章。但是初中古诗词的学习和小学又有所不同,首先诗词内容难度有大幅提升,理解起来较困难;其次同时数量也有所增加,部编教材全六册需要同学们积累共计84首诗词。面对这个情况,掌握古诗词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一起来看学习古诗词的锦囊妙计:
明作者,清背景。(学习古诗词前应先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风格,以及在创作该诗词时的写作背景)
读诗词,释文句。(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
思妙处,品精彩。(思考诗词所用的写作手法,品读千古名句)
悟情感,诵诗词。(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诗词,积累内化)
下面的课程,我们就将用这四个锦囊,学习这四首古诗词。同学们可以加载进度条,自由选择入口学习。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多多复习哦。
教授《观沧海》
明作者,清背景。
曹操,一代枭雄,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读诗词,译词句。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思妙处,品精彩。
《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言,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几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悟情感,诵诗词。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教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作者,清背景。
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静夜思》等。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2.读诗词,译词句。
3.思妙处,品精彩。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悟情感,诵诗词。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的思想感情。
教授《次北固山下》
明作者,清背景。
王湾,唐代诗人。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2.读诗词,译词句。
3.思妙处,品精彩。
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
作者十分讲究炼字,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句首加以强调;用“生”和“入”两个动词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不仅写景逼真,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悟情感,诵诗词。
诗人放眼山川,寄情山水,“客路”“青山”“行舟”“绿水”等景象画面生动。这些景象很自然地激发起诗人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使情与景达到了和谐统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新的事物蕴涵着蓬勃的生机,必将取代旧的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教授《天净沙秋思》
明作者,清背景。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杂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读诗词,译词句。
3.思妙处,品精彩。
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第一句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第二句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
第三句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旅愁情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4.悟情感,诵诗词。
这首小令寄情于景,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和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