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6课
戊戌变法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教学课件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民族危机的加剧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
第二单元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第6课
戊戌变法
目录
前言
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二
百日维新
前言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戍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
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①
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②
光绪帝,即清朝皇帝爱新觉罗·载湉(tián),1875-1908年在位,“光绪”是其年号。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实业救国高潮的出现
D.“西学”在中国的宣传
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B
知识点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遭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他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人物扫描
康有为(1858-1927)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B
知识点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相关史事
名称
强学会
地点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
问题思考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观点:变法图存。
影响:在社会中广泛宣传变法图存的观念,直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即将到来的戊戌变法造势。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人物扫描
梁启超(1873-1929)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物扫描
严复(1854-1921)
中国西学第一人
↓
二
百日维新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训练新式军队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废除科举制度
2019年12月5日—12月20日,国家话剧院上演了2019年度的收官大戏《北京法源寺》。这部戏截取了戊戌变法最具戏剧冲突的十天,用舞台的形式展开一段澎湃的故事。下列措施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D
知识点
同“事”,
变法开始标志
↓
↓
第一京师大学堂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A.裁撤冗官冗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
知识点
↑
思想启蒙
康有为在政变前一天,由英国人保护逃往香港。政变发生当天,梁启超躲入日本公使馆,后由日本人掩护,化装逃到日本。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相关史事
谭嗣同殉难图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袁世凯
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
C
知识点
课后活动
1.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类别
主要内容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政治方面
教育方面
发展农工商业;
训练新式陆海军;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创办报刊。
课后活动
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答:同意A观点。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因此C观点不对。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地学习技术,戊戌变法是变革制度,二者虽然都是学习西方,但学习的方向不一样。因此B观点片面。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戊戍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京师大学堂
原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它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准备设立天学、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并附设有中小学,不过规模非常有限,学生总数仅200余人。1900年八国军占领北京期间停办。1902年复校,增设预备科及速成科等。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1905年又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知识拓展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教学课件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