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5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55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4 19:5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170万年前—BC2070年
奴隶社会
BC2070年-BC476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建立
商:前1600年-前1046年
发展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强盛
春秋:前770-前476年
衰亡
部落联盟
氏族公社
神话传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国家
两汉(前202年—22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国家分裂与民族融合
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279年)民族融合加强和封建经济发展
明清前期(1368—1840年)统一多民国家巩固与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古代中国
封建社会
BC475年--1840年
历史学五大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2.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一手史料以及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
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
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
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
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文献史料: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
其他史料: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历史学五大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2.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4.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方法。
5.家国情怀: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简要归纳其特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集中在大河流域
2.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概念阐述:
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学术语。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
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据近代考古出土大量的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前的古人已经步入冶铸、稻作、制陶、纺织等文明时期。青铜、铁器为金属品,遗存几千年的较少;陶器、玉器可存时间长,出土的遗存较多。
时间划分:一万年前
结合教材,比较新旧石器时代特点
1.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主要栽培作物是粟。
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早期:
2.大汶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3.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主要作物是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4.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5.红山文化: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6.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地域范围
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河流域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其他地区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时间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代表
仰韶文化
红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良渚文化
特征
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成果共享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较大部落联盟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三字经》
五帝: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原始社会: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材料一:《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
《礼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材料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启遂即天子之位,称为“后”……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史记·夏本纪》
思考:阅读材料,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1.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
2.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宗族关系成为最基本政治关系。
夏朝:BC2070-BC1600
思考:如何评价夏朝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评价:这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阶级对立的产物,其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
怎样计算并分别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世纪初末?
一个世纪是100年,用年除以100得到的小数点前面的数+1
口诀:公元年前后÷100,整数后面+1
例子:;2006/100=20.06,用20+1=21,那就是21世纪,实际上2000-2099都是21世纪,
比如:1.夏朝:BC2070-BC1600
商(BC1600-BC1046)
周(BC1046-BC221)
一般初期指0-30年代,中期指30-70年代,末期指70-90年代
三:商与西周
1.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BC1600-BC1046)
注意:商朝实质是一个以商部落为首的松散的方国联盟,依靠商部落强大的军事及经济实力维系关系。
1
2
3
4
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表达天命的方式。事无大小,都要通过占卜,以测吉凶,决定行止。
——朱绍侯
齐涛
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商代的政治形式
商朝政治特点
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未尝有嫡庶之别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族权与政治结合。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与王权结合。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西周(BC1046-BC221)
三监之乱
周武王克商第二年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起兵反周,史称“三监之乱”,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分封制
材料一: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三: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
1.导思:结合地图,思考周初分封制的分封对象,观察同姓王族主要分封在什么位置
2.目的:巩固政权,稳定秩序,加强周天子统治地位,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拓展:地缘政治
出于某种政治、军事目的,根据地理要素何政治格局在某一地区进行的政治军事行为。
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根据材料概括出诸侯有何权利义务?
权利:
义务:
爵位世袭,独立性大,设置官员,再分封,建立武装、征派徭役。
服从天子政令,镇守疆土、定期朝觐述职、交纳贡赋。
本质:土地——义务关系
3、内容
4.分封制影响?
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其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周天子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文化的形成。
积极:
  材料 (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出现了什么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
分封制崩溃。
诸侯独立性强,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血缘关系松弛,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削弱了周天子权威。
消极:
宗法制: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统治。宗法制产生于夏代,经商代的发展,到西周时期已经相当完备。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根据材料分析结合教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天子权威,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内容:
大宗、小宗体系
1.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纣王、诸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利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宗法制度下,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叫大宗。
2.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3.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4.大宗小宗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3.影响
积极: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家国一体”。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与特权。
消极:不利于选拔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
礼乐制: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即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曾侯乙编钟
思考: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联系
1.共性: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部族色彩;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联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建构,这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成熟。在当时,巩固西周政权,扩大统治范围有重要意义。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于西周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工商食(si)官
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国语·晋语四》:“工商食官。”韦昭注:“工,百工。商,官贾也。食官,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
即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材料一:在
考古中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夏商周的王被称为“天子”;据大量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当时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有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官职之一。
 特点一: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材料二: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转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商代贵族以政治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实体。……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宗法制。,整个国家的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的。组织中的等级是对应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特点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材料三:早期国家是从部落制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的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据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西周实行分封制,“尚有千八百国”。这些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极大的政治权力,当其羽翼丰满或王室衰微时,他们往往会起来反对王室。王国维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特点三: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
2.《左传》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最能说明
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
B.西周的分封者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在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国实施,也在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
?
3.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各民族逐渐交融,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
A“大一统”的文化心理逐渐形成
B君主专制的集权体制开始确立
C“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D宗法分封制推动了疆域的扩大
?
4.西周时期小宗或者异性都可世袭为家臣,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
A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B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C血缘政治完全瓦解
D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
5.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种类虽然很多,但主要是礼器和兵器,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来看,青铜器
A明显扮演着社会调和剂的角色
B铸造和使用都与战争有关
C是权利和财富的重要象征
D是明确等级秩序的重要工具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