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3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4 20:1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5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化、科技领域的重要变化,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理解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的反映,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史观。
A
通过相关史料研读,感悟特定时期的市民文化,理解这一时期所处的时代背景。辩证看待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认识到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B

经济领域
文化科技
思想领域
经济新气象
发展析局限
文化新内容
科技新发展
社会新动态
明清新思潮

CONTENTS
经济领域

春路雨添花
花动一山春色
经济领域
请输入您的标题
背景:
(1)明初社会动荡,经济凋敝。
(2)发展农业是国之大计。
措施:
(1)土地政策
移民屯田,大力开发草莽之地
(2)水利设施
疏浚河道,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3)粮食种植
改进技术,推广玉米甘薯种植
时代大前提
时空观念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新作物传入
探究一:明中期后,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气象?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农业商品化
湖舍耕织图
农业商品化
历史解释
明代纺织场景图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其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明神宗实录》卷361
材料二: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主,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4
手工业工厂化
出现雇佣和雇佣关系,自由劳动力,手工工场
史料实证
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亮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走长途而赴京城,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千万金之家也,微人四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这称富也,有自来矣。
——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
商业群体化
产生长途贸易、资本聚集、商人群体和市镇
盛世滋生图(局部)
史料实证
明清时期,政府改革赋税制度,从而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增加农产品产量,还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并且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开始出现了手工作坊,打破以往“男耕女织”的生产局面,并且出现劳动分工现象,为创造更多的社会商品提供了契机,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商业领域,随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的市镇经济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和区域性的商业中心。
——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明中后期
经济领域新变化
农业商品化
手工业工场化
商业群体化
探究二:明清之际的经济发展中潜藏着哪些危机?
材料一:国家太平日久,人口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为商为贾,奔走四方;又百工技术,吴人为众,而常若不足。
——乾隆《吴县志》
材料二:明初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自后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分去农矣。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记》
材料三:有明一代,时值
“明清小冰期”,气候趋于寒冷干燥。是时,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灾荒严重。……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
——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材料三: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三部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
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
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
——转引自刘春滚《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
材料四:反观中国,直到15世纪时还处在人类文明发展最先进的行列之中,但是从16世纪起却逐渐落后下来。……问题的实质在于,西方已步入商品经济时代,其发展势头之兴旺是难以估量的;而中国依旧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依靠的是农本经济,已不可能出现突破性的大发展。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人地矛盾突出,农业技术停滞不前,专制统治压迫
,小农经济难以突破,制度技术困境
,压制阻碍社会进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思想领域
探究三:明中期以后的思想领域发生变化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产生的原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思想因素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陈胜,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开阔民众智慧
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阶级因素
历史解释
愚不肖者,虽其蒙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疑矣。
──王守仁《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强调主观能动性,反对陆王心学
内容的理解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顾炎武《日知录》
反对孔子权威,抨击君主专制
内容的理解
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理学作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已无力承担儒家道德担当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认为,理学中杂糅释老,导致士人或耽空无用或放荡无耻,从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他们共同主张理气、道器、心性一元论,其目的在于将释老的空无思想驱逐出儒门,从而净化儒学,应对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在社会道德人心坍塌之际,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
——武道房《明末道德人心问题与清初三大儒的哲学重建》
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新思潮实质
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但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思想。
政治: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是一股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思潮的影响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困于时代,先天不足
新思潮评价

文化科技
北宋末年,由汴京逃难出来的秦重,被父亲过继给杭州一家油店老板,每天挑着油担沿街叫卖。而女主人公莘瑶琴因战乱同父母失散而误入风尘,
虽然是名满临安的“花魁”,实际上却是达官显贵们的玩物。最后卖油郎终于凭着真诚的爱,赢得了花魁的心。
小说透露出对人性正常发展的肯定,以及与传统的封建礼教和贞操观念相对立的新的道德观和爱情婚姻观。这种新的思想观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跟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是分不开的。
冯梦龙《卖油郎独占花魁》
请输入您的标题
请输入您的标题
请输入您的标题
请输入您的标题
请输入您的标题
请输入您的标题
13%
23%
14%
28%
5%
17%
请输入您的标题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小说
文学艺术
戏曲
施耐庵《水浒传》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吴承恩《西游记》
吴敬梓《儒林外史》
曹雪芹《红楼梦》
传奇,汤显祖、孔尚任
昆曲,舞台演出
京剧,徽汉合流
利玛窦
(1552-1610)
是意大利马塞拉塔人
,
1582年抵中国
,
他第二次来北京贡献给明神宗的方物中包括一幅《坤舆万国全图》……但从《坤舆万国全图》开始
,
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持续一百多年的中西科学技术交流,
这场交流使我国的知识界有机会扩大自己的见闻
眼界
,
从而有助于推动我国自身的科学发展
,
而这次中西文化交流新的一章的实际推动者是徐光启。
——倪庆饩《明清之际我国的科技翻译》
西学东渐
徐霞客游记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科技著作
探究四:明清后期,我国文学艺术兴盛而科技停滞的原因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明清政府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上,加强思想控制,推崇程朱理学,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外交上,长期海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问题解答
历史解释
板书设计
经济发展
思想变化
文化科技新生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提倡个性自由
反对权威专制
唯物史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