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9.古诗三首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诗《草》吗?一起来背一背。
暮江吟
第一课时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暮
mù
sè
瑟
瑟
日
缘
未肯降
骚人
逊
输
yuán
xiánɡ
sāo
xùn
shū
(1)读准平舌音“瑟、骚”;翘舌音“输”;整体认读音节“缘”;前鼻音“吟”。
(2)通过会意字的特点,发现“暮”的字形结构像太阳落到草丛中。
(3)注意读准多音字“降”,读xiánɡ时组词“投降、降妖伏魔”,读jiànɡ
时组词“降低、降临”
注意
暮
吟
mù
yín
侧
峰
庐
题
缘
tí
cè
fēng
lú
yuán
(1)暮:下面是日字。
(2)吟:右半部分是“今”,不要写成“令”。
(3)缘:第四笔是撇折,第五笔是横撇,右边上半部分就是“互”字少了一横。
(4)降:第七笔是撇折,不是横,且竖是出头的。
(5)输:不要漏写中间的短横。
注意
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出节奏,并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小组合作解诗意
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愉快地写下这首诗,谁来说说诗题的意思,
暮江吟
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面对着江水,诗人到底吟了什么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回顾学习方法
(1)结合插图
(2)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
(3)看注释
(4)拆字组词法
(5)联系上下文
运用这些方法再次解诗意,而后在小组内交流。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瑟瑟指的是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想象“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把“瑟瑟”读重些,“红”读音拉长,对比朗读,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
“可怜”是什么意思?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带着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来读一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第二课时
请同学们运用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主学习《题西林壁》和《雪梅》,还记得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回顾学习方法
题西林壁
学习《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题,知作者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本诗题目的意思。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诗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抓字眼,明诗意
(1)一人朗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交流。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
多诵读,悟诗情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而不同的角度造就了不同的看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同学们,梅花在什么季节开放的?
梅花不仅是在寒冬开放,更是在凌寒独自开,天愈冷,它开得愈艳。
雪梅
学习《雪梅》
雪梅
宋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诗题,知作者
(1)雪梅的意思是雪中的梅花。
(2)谁了解卢钺,来介绍介绍。
诗人简介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景定五年(1264)除秘书郎。度宗咸淳三年(1267),迁著作郎。五年,棹给事中。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读古诗,诵雪梅
(1)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2)一人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听他读得怎么样。
(3)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4)自己读,读出节奏。
雪梅
宋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抓字眼,明诗意
(1)逊的意思是不及,比不上。
(2)那么梅雪争春的结果是什么呢?
梅逊雪三分白,雪输梅一段香。
品诗句,悟道理
(1)借助注释,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读一读
雪梅
宋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谈雪梅,拓诗词
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也能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