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以下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在地方实行(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分封制
B.行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图表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A:分封制,排除;B:行省制,排除;C:禅让制,排除;D:郡县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2.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2000多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的历史事件是(
)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隋唐统治者重用韩非
D.清朝大兴“文字狱”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2000多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A:秦始皇焚书坑儒,排除;B: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符合题意;C:隋唐统治者重用韩非,排除;D:清朝大兴“文字狱”,排除。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3.他的出使虽没有达到原来盼望的政治目的,但为中国人发现了一片比当时中国还要广大的新的世界。他的贡献,只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以相比。材料中的“他”是(
)
A.董仲舒
B.班超
C.卫温
D.张骞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他的出使虽没有达到原来盼望的政治目的,但为中国人发现了一片比当时中国还要广大的新的世界。”可知描述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此行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自己的经历和见闻,是汉朝对西域的情况有所了解,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族的联系,此后,汉朝与西域各民族政权互派使节,互通商旅,D正确;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所接受,排除A;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与“但为中国人发现了一片比当时中国还要广大的新的世界”不符,排除B;230年,孙权派将尽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与“为中国人发现了一片比当时中国还要广大的新的世界”不符,排除C。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以及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贡献的人物—张骞。
4.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下列事件在这两本巨著里均可以查阅到的是(
)
A.禅让制
B.楚汉之争
C.杯酒释兵权
D.锦衣卫的设立
【答案】B
【解析】《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的历史,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史学巨著中都有记载。楚汉之争发生在秦灭亡后,这两本巨著里均可以查阅到,B符合题意;禅让制发生在尧舜禹时期,在《资治通鉴》中没有涉及,A排除;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北宋,《史记》中没有记载,C排除;锦衣卫是在明朝设立,《史记》、《资治通鉴》中都没有记载,D排除。故答案为: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史记》和《资治通鉴》所记载的范围。
5.在我国新疆地区,考古发掘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的丝织品。下列与之有关的选项最有可能是(
)
A.秦的统一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故新疆地区使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汉朝丝绸之路开辟。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使得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汉武帝这样做是为了(
)
A.推行休养生息
B.实施盐铁专卖
C.确立正统思想
D.削弱诸侯实力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推恩令。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削弱王国实力的建议,汉武帝接收其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D符合题意;ABC项与材料反映的推恩令无关,排除。
故选择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汉武帝的推恩令。
7.《汉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区域,“东则接(连接)汉,厄以(作为关隘)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汉朝称此区域为(
)
A.辽阳.
B.西域
C.荆楚
D.江南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东则接(连接)汉,厄以(作为关隘)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是对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的描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时西域的地理位置,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人们能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要感谢(
)
A.司马迁
B.蔡伦
C.毕昇
D.张仲景
【答案】B
【解析】A.司马迁,不符合题意;B.据所学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降低了纸的成本,易于纸的推广,故选项B符合题意;C.毕昇,不符合题意;D.张仲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9.西汉在汉武帝在位时达到最盛,以下属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实施“推恩令”
C.“罢黯百家,独尊儒术”
D.大兴文字狱
【答案】C
【解析】A.焚书坑儒,不符合题意;B.实施“推恩令”,不符合题意;C.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D.大兴文字狱,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10.秦朝的百姓,如要去集市采购生活用品,他应该携带的货币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行。A:排除;B:排除;C:符合题意;D:排除。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货币,只需识记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行。
11.某同学在复习秦汉王朝开疆拓土、奠定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时,绘制了右图所示的疆城示意图。其中在西北方向的空白方框内应该填写的汉代管理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尚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伊犁将军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处在大漠和葱岭之间,西北方向的区域是西域;西汉时,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此设立西域都护。A:西域都护,符合题意;B:尚书省,排除;C:澎湖巡检司,元朝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排除;D:伊犁将军,清朝在新疆设置的官职,排除。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对西域的管理,只需识记西汉时,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此设立西域都护。
12.中医是中国“国粹”之一,中国古代中医学人才辈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成就是(
)
①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②发明了“麻沸散”
③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
④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符合题意;②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排除;③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排除;④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符合题意。A:①②③④,排除;B:①②③,排除;C:①④,符合题意;D:②③④,排除。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13.有学者认为,某石刻题材中底层社会劳动妇女形象的出现。既是佛教的世俗化,又是五代两宋时期川渝地区社会生活的反映。据此推断该石刻可能是(
)
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大足石刻
D.潼南大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既是佛教的世俗化,又是五代两宋时期川渝地区社会生活的反映”中可知,该石刻是在四川重庆地区,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该石刻是大足石刻,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所在地都不符合“川渝地区”,排除;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雕刻艺术的了解,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14.他一改王朝之初“无为而治”的政策,加强集权和对经济的控制,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思想地位。他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答案】B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开始确立儒家学说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封建帝王是汉武帝。汉武帝时期,为实现大一统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所以选项B正确;选项ACD都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突破点在于“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思想地位”。
15.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开创了全新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就是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后世沿用,故选项A符合题意;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不符合题意;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不符合题意;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是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不要死记硬背。
16.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与材料中“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标准相吻合,属于原始史料,故选A;《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的史学研究著作,孟姜女哭长城是传说,《大秦帝国》属于艺术作品,三者均与“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不相符合,故排除BCD;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原始史料、什么是二手史料的相关史实。
17.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
A.推行郡县制度
B.实行分封制度
C.建立刺史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故选项C符合题意;秦朝推行郡县制度,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隋朝创立科举制度,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刺史制度的设置,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婶,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B
【解析】A.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选项B符合题意;C.贞观之治,不符合题意;D.开元盛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2020年12月17日,经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次智慧与勇气兼备的无畏探险。这位“天外来客”名字中的“嫦娥”,据说本称妲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这位西汉皇帝(
)
A.增加赋税徭役
B.倡导勤俭治国
C.实施“推恩令”
D.设置西域都护
【答案】B
【解析】A.:增加赋税徭役,不符合史实;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以身作则。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故选项B符合题意;C.实施“推恩令”,不符合史实;D.设置西域都护,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0.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东西"是(
)
A.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
B.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C.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
D.发愤著述,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
【答案】D
【解析】A.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不符合史实;B.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不符合史实;C.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不符合史实;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司马迁忍辱负重之下著成《史记》。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1.汉代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理论的医学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史记》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辨证施治”,还提出“治未病”理论。故A符合题意;《史记》是史学名著,排除B;《千金方》是唐朝孙思邈所著,排除C;《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所著,排除D。故答案为A。
【点睛】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张仲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22.《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评价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世袭制
【答案】B
【解析】“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揭示了郡县制的意义,故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朝时期,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秦确立中央集权制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3.《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休养生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可知,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设立了管理市场的大农官,以贵卖贱卖来稳定物价、平抑物价,使政府参与市场交易,维护了社会经济稳定,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ABD与题干材料无关。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24.《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丰富史书内容
B.确保内容真实
C.维护封建统治
D.提高史书质量
【答案】C
【解析】由私人修史转向政府官修史书,可以看出政府对修史的重视和控制,体现了史书修撰的政治性,也就是说史书修撰要为政治统治服务,即维护封建统治。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学研究发展的基本史实,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得出中国古代修史特征。历史的修撰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朝代功绩的肯定和否定,在不同的时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关系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统治的稳定,所以中国随着封建社会制度不断的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对修撰史书非常重视,并且政府开始将修史的主导权,由私人收归政府,这体现了史书修撰要为政治统治服务的特点。
25.公元前60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答案】B
【解析】A.张骞出使西域,不符合题意;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选项B符合题意;C.班超出使西域,不符合题意;D.丝绸之路的开辟,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最基础的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成,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一一译编自贾谊《过秦论》(贾谊,汉初儒生,官至太中大夫)
材料二: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都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生活于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时代)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和柳宗元评价秦始皇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素始皇。
【答案】(1)贾谊否定了秦始皇,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或:贾谊从儒学的角度进行评价,柳宗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评价)因素:社会环境(生活时代),立场,学识等。
(2)评价: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建立全国道路网、开凿灵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修筑长城,有利于防止匈奴南下,稳定边疆秩序、。这些都是积极的。但他厉行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二世而亡,又是消极的。
【解析】(1)依据材料,可以看出,贾谊否定了秦始皇,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时代),立场,学识等的不同造成的;(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建立全国道路网、开凿灵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修筑长城,有利于防止匈奴南下,稳定边疆秩序、。这些都是积极的。但他厉行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二世而亡,又是消极的;故答案为:(1)贾谊否定了秦始皇,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或:贾谊从儒学的角度进行评价,柳宗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评价)因素:社会环境(生活时代),立场,学识等。
(2)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建立全国道路网、开凿灵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修筑长城,有利于防止匈奴南下,稳定边疆秩序、。这些都是积极的。但他厉行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二世而亡,又是消极的。
【点睛】(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概括回答,注意紧贴材料信息进行概括;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行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对人物进行评价,注意一分为二,既看到其贡献,又要看到起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样才会全面。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在儒家思想争取官方认可的东周时期,人们对孔丘表示尊敬的称呼通常是“孔子”、“孔夫子”。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力强大要求思想上的统一,儒家思想正好适合此时的要求,于是孔子成为了被神化的“圣人”。由于封建统治者一直假借孔子之名灌输钳制人们思想和个性的封建文化,为冲破旧的落后的传统文化束缚,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了“打倒孔家店”运动。
——摘编自王荣芳《从孔子称谓看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有哪些贡献让后人把他视为“万世师表”?
(2)根据材料二回答:从东周到近化,偶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孔子:
孔子的贡献: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整理编订典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等;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儒家思想在东周时期还在争取官方认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文化运动中却成为被打倒的对象。
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不同。
【解析】(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的人物是孔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2)根据材料二可知,从东周到近代,儒家思想的地位的变化为东周时期:儒家思想争取官方认可;西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占统治地位;近代: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了“打倒孔家店”运动,处于被推翻打到的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和社会矛盾的变化等。
【点睛】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孔子以及教育观点、东周到近代,儒家思想的地位的变化以及变化的主要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二: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商”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一,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列举“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并结合商鞅变法的一项措施予以说明。
(3)对比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新发展。
(4)综上所述,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答案】(1)汤。松散的方国联盟;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2)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
(4)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汤灭掉夏朝,建立商朝。据材料一“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可知商朝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是松散的方国联盟;据材料一“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可知西周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是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2)依据材料二“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可知“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是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结合商鞅变法的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依据材料二“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归纳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新发展是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
(4)据材料“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得出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据材料“……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得出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据材料“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得出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再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
【点睛】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的建立者、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列举“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商鞅变法的措施、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新发展、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9.(12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土
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国新闻网《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2021年5月13日
材料三: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待中国文明和中中国经济社会结构》
(1)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学习中,你可以借鉴他的哪教育智慧”?
(2)材料二中提到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哪一理论?根据材料,我们应如何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
(3)材料三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哪一项发明?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核心思想:“仁”;教育智慧: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提出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
(2)张仲景;“治未病”理论;现代社会中,中医药研究要与时俱进,要加强中西医结合,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
(3)发明:造纸术;感想: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科教兴国;青少年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我们可以借鉴他的教育智慧是: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提出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提到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因此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治未病”理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抗疫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现代社会中,中医药研究要与时俱进,要加强中西医结合,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
(3)依据材料三“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可知,材料三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结合上述材料,带给我们的感想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科教兴国;青少年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以下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在地方实行(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分封制
B.行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2.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2000多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的历史事件是(
)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隋唐统治者重用韩非
D.清朝大兴“文字狱”
3.他的出使虽没有达到原来盼望的政治目的,但为中国人发现了一片比当时中国还要广大的新的世界。他的贡献,只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以相比。材料中的“他”是(
)
A.董仲舒
B.班超
C.卫温
D.张骞
4.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下列事件在这两本巨著里均可以查阅到的是(
)
A.禅让制
B.楚汉之争
C.杯酒释兵权
D.锦衣卫的设立
5.在我国新疆地区,考古发掘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的丝织品。下列与之有关的选项最有可能是(
)
A.秦的统一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6.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使得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汉武帝这样做是为了(
)
A.推行休养生息
B.实施盐铁专卖
C.确立正统思想
D.削弱诸侯实力
7.《汉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区域,“东则接(连接)汉,厄以(作为关隘)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汉朝称此区域为(
)
A.辽阳.
B.西域
C.荆楚
D.江南
8.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人们能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要感谢(
)
A.司马迁
B.蔡伦
C.毕昇
D.张仲景
9.西汉在汉武帝在位时达到最盛,以下属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实施“推恩令”
C.“罢黯百家,独尊儒术”
D.大兴文字狱
10.秦朝的百姓,如要去集市采购生活用品,他应该携带的货币是(
)
A.
B.
C.
D.
11.某同学在复习秦汉王朝开疆拓土、奠定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时,绘制了右图所示的疆城示意图。其中在西北方向的空白方框内应该填写的汉代管理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尚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伊犁将军
12.中医是中国“国粹”之一,中国古代中医学人才辈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成就是(
)
①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②发明了“麻沸散”
③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
④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13.有学者认为,某石刻题材中底层社会劳动妇女形象的出现。既是佛教的世俗化,又是五代两宋时期川渝地区社会生活的反映。据此推断该石刻可能是(
)
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大足石刻
D.潼南大佛
14.他一改王朝之初“无为而治”的政策,加强集权和对经济的控制,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思想地位。他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15.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16.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17.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
A.推行郡县制度
B.实行分封制度
C.建立刺史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18.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婶,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9.2020年12月17日,经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次智慧与勇气兼备的无畏探险。这位“天外来客”名字中的“嫦娥”,据说本称妲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这位西汉皇帝(
)
A.增加赋税徭役
B.倡导勤俭治国
C.实施“推恩令”
D.设置西域都护
20.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东西"是(
)
A.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
B.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C.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
D.发愤著述,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
21.汉代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理论的医学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史记》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22.《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评价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世袭制
23.《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休养生息
24.《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丰富史书内容
B.确保内容真实
C.维护封建统治
D.提高史书质量
25.公元前60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成,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一一译编自贾谊《过秦论》(贾谊,汉初儒生,官至太中大夫)
材料二: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都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生活于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时代)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和柳宗元评价秦始皇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素始皇。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在儒家思想争取官方认可的东周时期,人们对孔丘表示尊敬的称呼通常是“孔子”、“孔夫子”。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力强大要求思想上的统一,儒家思想正好适合此时的要求,于是孔子成为了被神化的“圣人”。由于封建统治者一直假借孔子之名灌输钳制人们思想和个性的封建文化,为冲破旧的落后的传统文化束缚,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了“打倒孔家店”运动。
——摘编自王荣芳《从孔子称谓看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有哪些贡献让后人把他视为“万世师表”?
(2)根据材料二回答:从东周到近化,偶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二: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商”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一,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列举“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并结合商鞅变法的一项措施予以说明。
(3)对比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新发展。
(4)综上所述,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29.(12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土
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国新闻网《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2021年5月13日
材料三: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待中国文明和中中国经济社会结构》
(1)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学习中,你可以借鉴他的哪教育智慧”?
(2)材料二中提到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哪一理论?根据材料,我们应如何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
(3)材料三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哪一项发明?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