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4 20:3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迁安第三高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本试卷分卷Ⅰ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是蛇身、鹿角、马毛、鬛尾、狗爪、鱼鳞等的结合,这些动物本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各部落的图腾崇拜对象极为广泛
B.龙的形象是由各部落的图腾构成的
C.各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
D.华夏族的形成是各氏族、部落不断融合的结果
2.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维护方国联盟的秩序。周克商后,殷商故地“其民易煽,其地易震”,同时,殷商属国还与殷民相互勾结,制造动乱。《左转》记载到:“周公吊二叔之不贤(武王弟管、蔡与商遗势力武庚勾结叛乱),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周初(

A.君主集权制度的确立具有必要性
B.统治者推行新的统治模式势在必行
C.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已成定局
D.防范商周贵族的联系成为当务之急
3.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这个制度是一个利器,削平了士族的残余,保证了官僚群体的不断更新,也保证了国家编户齐民的稳定”。该制度(

A.以德才作为选官的标准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限制了官员世袭化的趋向
D.缓和了土地兼并现象
4.1900年,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册印刷精致的《金刚经》。经考古分析,这部公元868年唐懿宗时期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已知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全书字迹清晰明显,雕版精细美观,墨色浓厚而均匀,图文浑朴凝重。据此可知


A.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
B.《金刚经》是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C.中国印刷术领先于世界
D.唐朝时雕版印刷术日益成熟
5.北宋社会奢靡享乐之风盛行,很多士大夫耽于享乐,但仍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如范仲淹、欧阳修等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广泛。由此可见,这些知识分子(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否定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C.践行了“致良知”的理念
D.完成了儒家社会信仰的重建
6.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戏剧人物形象的选取扩散到社会各个阶层,甚至一些下层市民也成了主人公,被当做正面人物加以歌颂,如《万民安》中的织工葛成、《占花魁》中的卖油郎、《清忠谱》中的“五义士”。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A.科举取士制度的推行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C.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D.市民阶层文化素养的提升
7.某学者认为,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金融机构柜坊。北宋时交子的产生正是社会商业信用建立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交易成本降低的重要例证。此外,宋朝还放松了对新兴产业部门的控制。该学者意在强调唐宋时期(

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地位
B.区域间经济联系加强
C.经济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D.官营手工业部门受到冲击
8.表1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前期(

表1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丧失
B.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C.民族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
D.晚清政府财政收入充裕
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派怡亲王载垣到河北通州与英法联军交涉,英国谈判代表巴夏礼声明到北京后向中国皇帝面递国书。剿夷派认为这是外夷的狂悖,居心叵测,决不能容忍。载垣乃令清军捕拿英法谈判代表。这反映了(

A.英法联军侵华蓄谋已久
B.剿夷派力图维护国家主权
C.清廷缺乏近代国际意识
D.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
10.
表2为刘铭传事迹简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

表2
时间
主要事迹
1880年
沙俄因伊犁交涉问题以武力相威胁,刘铭传应召入京,疏陈兵事,请建铁路,所议虽未实行,但为近代国人向清政府议修铁路之始。
1884年
中法战争起,刘铭传以巡抚衔督防台湾。战后台湾建省,为第一任巡抚,任内修筑炮台、电线,并兴建铁路沟通南北,加强台湾防务。
1890年
刘铭传加兵部尚书衔,清政府命其帮办海军事务,但旋因病去职。
A.铁路逐渐被国人认可
B.洋务运动的直接目标基本实现
C.清廷全力推进近代化
D.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11.
辛亥革命把法律、军事、行政和科学等具有特殊功能的领域从传统政治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单一的、专门化的机构;同时催生了新的政权组织机构和程序,中央政治体制基本按照三权分立原则运行。这表明辛亥革命(

A.推动了政治结构的近代化
B.有效防止了封建帝制的复辟
C.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2.
胡适曾回忆说:“(五四前后)我们不但对人类的爱情、婚姻等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也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也都有过讨论,青年们的理想从过去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变成一夫一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小家庭,此所谓家庭革命”。这可以用来说明(

A.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民主共和的真正实现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C.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
D.摒弃封建伦理道德已成为社会共识
13.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首要因素。”,毛泽东这一论述(

A.明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冲破了苏俄革命模式的束缚
D.认识到了农村革命的意义
14.1936年前,在西南地区现代工矿业建设几乎空白......1938年上半年,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诸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而于民营工业及乡村手工业为普遍之调整与提倡”的经济建设方针,基于此,西南地区很快变身为新兴工矿企业最集中的区域。这一变化(

A.
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B.使工业重心转移到西南地区
B.
C.对近代中国工业产生示范作用
D.表明政府顺应实业救国的潮流
15.在解放战争的某阶段,新华社发表社论指出:“长江以北诸省的伟大解放战争已经揭幕了,我们已经打到蒋介石的后方去了。”据此判断,该社论的发表主要基于(

A.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摧毁
B.长江以北沿岸地区的解放
C.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D.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已被突破
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19题为必考题,按要求作答。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秦汉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的基本模式,唐宋元时期有重要建树,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下列内容是某同学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史料素材。请根据所学知识,对该史料素材加以辨析。
材料一: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随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谊,定内外之官。其总务者曰①内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法者曰御史台。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摘编自《元史》
材料二: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沿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为②军机处,与枢密院对掌大权,并成为“二府”。天下财赋,内庭诸中外府库,悉隶③三司。
------摘编自《文献通考》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④汉初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然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已明矣。
----摘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处划线部分有三处不符合史实,请写出序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并进行改正。
1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再到文化阶段的发展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1)三个阶段分别具体指什么?(4分)
(2)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3)近代前期的向西方学习对我们有何启示?(3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明末,一系列对传统科学进行历史性总结的著作涌现,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古典科学总结性巨著的出现,暴露了传统科学的优点与缺点:实用性技术发达,科学理论、科学思维薄弱。东林学派从“学问不是空谈,而贵实行”的观点出发,批判泛滥至极的“空言之弊”的风气,倡导“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才”。明初至万历年间,《大统历》的预报与实际天象不符之事屡屡发生,对经济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修改历法的呼声越来越高。1624年,明军在关外作战,连连失利,徐光启,李之藻对西洋火器有较多了解,上书奏请精通炮术的传教士进京制造和使用火炮。1561至1664年,耶稣会士共印算数100种,涉及伦理、物理书55种。雍正帝继位后,实施了严行禁教的政策,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播活动受到严密的限制。
----摘编自张志新《明末清初西方科技文献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二:清末“新政”广设学堂,到1911年,全国学堂已增至52500余所,学生总数已达156万多人。从各省城到各州府县,再到各村,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员年龄跨度大。同时,清政府还以章程的形式规定了新式学堂中要增加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课程。为给经济变革提供技术人才,清政府倡导在各省设立农、工、商、矿、医等专门学堂,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开辟了先河。1907年,全国掀起了兴办半日学堂的高潮,这些半日学堂主要教人识字和简单的算术,还有部分半日学堂,以专门传授专业技术为主,例如,江苏泰州高人鉴等组织普益桑蚕公司,附设农务半日学堂,教授有关培养新种子、植桑养蚕等近代农业知识。
-----摘编自王灿《晚清时期西方科技在华传播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方科技在华传播的有利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末清初相比,清末“新政”时期西方科技在华传播呈现的新特点(6分),并分析其积极影响(6分)。
19.(12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阐述“强国梦”时说:“欲能自立于地球上,莫如富强”,“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3
“实业强国”的追梦人
人物
简介
郑观应(1842--1922年)
1870年,他在《易言》中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强调以“商战为主”,建立自己本国的民族工商业。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等,并在这些企业投资。
张謇(1853--1926年)
清末状元主张“实业救国”。1895年弃官从商,创办大生纱厂。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集团已经包括69家各类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范旭东(1883--1945年)
中国化工实业家,先后创办和筹建久大精盐公司、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永裕盐业公司等企业,并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氨产品,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孙中山对“强国梦”的认识。
高二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C
D
A
C
C
B
C
D
A
C
D
A
C
16.
①处错误,正确为中书省。(2分)内阁是在明朝设立,并且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始终没有中枢权力;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2分)
②错误,应为政事堂或中书门下。(2分)军机处为清朝设立,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北宋建立后沿用唐制,在中央设政事堂或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2分)
④错误,应为郡国并行制。(2分)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制是西周采用的地方政治制度。(2分)
16.
(1)器物阶段指洋务运动;制度阶段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阶段指新文化运动。(4分)
B.
西方启蒙思想的不断传入;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统治的腐朽黑暗;中国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断探索。(6分)每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B.
学习西方要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学习西方要与时俱进;学习西方要批判继承。(3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既得满分。
16.
(1)中国传统科学存在不足之处;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开明人士的推动;传教士采取合适的传播策略;出版印刷业的发展;战争的推动。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
新特点:政府,民间力量均积极参与;传播内容更加多元化;借助近代教育机构进行进行;面向普通大众普及实用知识;遇到的阻力相对较少。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积极影响: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军事的发展;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扭转了社会民众对西方科技的传统认识,减少了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国防等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9)示例:孙中山认为,发展实业是实现国家富强独立的关键手段,我认为孙中山的认识是片面的。(2分)
孙中山的实业强国的梦想是基于中国工业落后,国家经济实力落后,不仅政治上遭到西方列强的长期侵略,经济上也日益遭到西方列强的掠夺和控制,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后,无论是洋务派还是近代民族企业家,都把强国梦寄托在发展实业上,如材料中所列的郑观应、张謇等,因而孙中山的实业强国梦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愿望,他们的努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有利于中国的富强。(4分)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实业强国梦是无法实现的。郑观应积极参与的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结束。张謇和范旭东的“实业救国”如昙花一现,随着列强的入侵而步履维艰。(4分)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2分)
示例不作为唯一的评分依据,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