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3.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学习目标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公元前
1046年
周武王建立周朝
公元前
771年
西周灭亡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221年
周平王建立东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动荡
大动荡
整体感知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一、战国七雄
韩、赵、魏三家分晋
1.战国七雄
诸侯国数量减少
田氏代齐
一、战国七雄
战国形势图
七国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1.战国七雄
东南西北上中下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一、战国七雄
2.著名战役
战国形势图
仔细看图,找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桂陵之战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魏、齐
减灶计
长平之战
秦、赵
纸上谈兵
一、战国七雄
2.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战国时期的战争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规模大。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铁器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要求获得政治地位)。
大规模军事兼并战争频发。
二、商鞅变法
1.变法背景
(燕)乐毅改革
(赵)赵武灵王改革
(秦)商鞅变法
(楚)吴起变法
(齐)邹忌改革
(魏)李悝变法
(韩)申不害变法
1.变法背景
二、商鞅变法
商鞅
(约前390-前338)
出生卫国,卫国国君后代,名公孙鞅,又被称为卫鞅
“少好刑名之学”
以“霸道”之说进行变法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2.人物扫描
类型
措施
作用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守旧势力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有利于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
军队战斗力增强
二、商鞅变法
3.变法内容
二、商鞅变法
4.变法影响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
——《汉书·地理志》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国力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战国策?秦策一》
二、商鞅变法
5.变法成功的原因
取信于民,令行禁止
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
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严厉执法、公平无私;
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抗
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二、商鞅变法
6.变法的启示
1.只有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才会取得成功。
2.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3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4.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
修建者:
修建时期:
地点:
组成:
功能:
李冰(秦国)
公元前256年
岷江
渠首和灌溉网
防洪、灌溉、水运
都江堰水利工程
李冰石像
(约前302—前235年)
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的概况
灌
溉
泄
洪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的概况
三大主体工程
分水堤
俗称金刚堤
飞沙堰
进水口
俗称宝瓶口
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即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宽20米、长80米。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渠道,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
“飞沙堰”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发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鱼嘴”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岷江主流)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的概况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2.都江堰的作用
有效控制了灌溉水量,使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成都平原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战国七雄:政治局面
齐楚秦燕赵魏韩
商鞅变法:重大改革面
都江堰:水利工程面
政治、经济、军事
防洪、灌溉、水运
当堂小结
1.“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材料反映的是(
)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2.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干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C
B
当堂测评
当堂测评
3.对题2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题2图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A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3.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
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1)三家分晋:韩、
、魏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
,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根本原因:战国时期,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
。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
,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
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
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航运;宝瓶口引水流入灌溉渠道,飞沙堰在洪水期分洪,减少泥沙淤积。
3、
功能:防洪、
、水运等。
4、影响:
(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
;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合作探究】
1.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和历史影响有什么不同?
2.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夯实基础】
1.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
2.“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材料反映的是(
)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3.假如时光倒流,回到战国后期的秦国,你认为农民想要免除徭役的最好办法是( )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生活勤俭节约
C.做遵纪守法的典范
D.买卖土地致富
4.“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增,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据此分析:商鞅变法与秦国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
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统一
B.变法与秦国统一无关
C.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5.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都江堰修建于( )
A.春秋时期的秦国
B.战国时期的秦国
C.春秋时期的楚国
D.战国时期的楚国
6.诗人岑参在《石犀》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材料中的“李太守”是( )
A.李冰
B.商鞅
C.韩非
D.管仲
【培优提升】
[2020·青岛市北区二模]1.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诗《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由此可知,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
)
A.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B.取信于民
C.商鞅才华横溢
D.推行县制
[2020·苏州一模]2.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3.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及秦孝
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史料二
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
商君列传》
史料三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
级,益田一
顷,益宅九亩,除庶子-
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第十九》
上述三则史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据史料一概括“商君”的主要措施。
根据史料二、三说明,史料-中商君是如何“急耕战之赏”的?
(3)用史料一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商
君”所为的历史作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1)特点:①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胜负,强者通过召集会盟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强烈,齐桓公称霸就是典型代表。②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有时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人,战争的残酷性尽显。
(2)影响:①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②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如秦国兼并东方六国的战争。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商鞅的变法成功了:(1)衡量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2)由于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最终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3)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夯实基础】
CCACBA
【培优提升】
BA
3.
(1)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史料二: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本人的徭役。从事商业取利和懒惰导致贫穷的,将全家收为官奴。史料三:能够斩获敌人军官首级-颗的人,赏给爵位一级,增加田地-
顷,增加宅地九亩给予奴仆一人,还可以担任军队或政府的官员。
(3)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启示:适时改革、变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言之有理即可)